口吃是指说话时以言语中断、重复、不流畅为主要症状的语言障碍,在儿童中比较常见,患病儿童约占儿童总数的5%。大约一半的口吃儿童是在5岁以前发病的。口吃多在幼儿期形成,也最容易在幼儿期纠正,如果得不到纠正,则可能伴随终身。 口吃症是由于心理原因所导致的言语障碍。形成原因有以下几点: 1、 因模仿而导致口吃。口吃的感染性很强,由于儿童的语言机能还不完备,容易受其他口吃的人影响,如孩子们之间的模仿,经常和口吃的人接触均可能导致口吃。 2、 父母在儿童学说话阶段要求过急,孩子发音不准或咬字不清楚时,父母急于作过多的矫正,甚至在孩子一句话还没说完的时候就经常打断进行矫正,使孩子在心理上造成压力,在说话的时候出现紧张,害怕说错。越怕说错,心理压力越大,精神越紧张,失去说话的信心,而导致口吃。 3、 突然的精神刺激,如受惊吓,环境突然改变等造成心理紧张,没有得到有效的缓解,也可能导致口吃。 4、遗传因素。口吃与大脑两半球优势或某种脑功能、语言器官功能障碍有关。 口吃一般表现为三种类型: 1、 连发型。这种类型的口吃表现为说话时经常连续重复某个字音。比如:你、你……你干什么? 2、 伸发型。这种类型的口吃表现为经常把某个字音拖长。比如:老——师,学——校。 3、 阶发型。这种类型的口吃表现为反复说一句转接口语词但是不连贯的话。比如:这个——这个——。 幼儿阶段,孩子的口吃常多见于连发型,其次是伸发型。一般是由连发型向其它两种类型发展。 据观察,2至5岁处于语言发展阶段的孩子大都有说话不流利的现象,比如说话时语句不完整、整段句子和词组的重复、变化语句、音节的重复(2次),和部分语句的重复等。他们在重复时表现得并不紧张,而且在他们兴奋或想要告诉你什么事情时,重复现象会更多。当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对母语的理解及掌握程度稳定牢固时,这种年龄段的语言障碍会完全消失。家长如果发现小儿在幼儿期存在下列情况,应及早带小儿去医院咨询。 ⒈年龄已大于1岁,还只能发元音。 ⒉超过1岁半,小儿发音还不正确,大多数话中有音节区分不清的。 ⒊超过2岁半还不会说话。 ⒋超过3岁,说话还不能连成句子。 ⒌超过5岁,还把难发音换成易发音,还有不少造句错误,语言还不流利,语言的节律、速度和抑扬都表现得异常。 ⒍患儿说话吃力,感到为难,并能自我意识到。 ⒎声音过大或过小,或过度嘶哑者。 ⒏声音的强度和小儿的年龄、性别不相称,声音带鼻音。 口吃属于心理疾病,因此,纠正口吃应从心理治疗入手,重点应放在排除孩子的心理障碍。还有一种情况父母应该引起注意,孩子非经常性的,短暂的言语重复现象或口误性言语停顿不应视为口吃症,随着年龄增长和智力发展,会自行痊愈。这时候,父母千万不要神情紧张地面对孩子,甚至斥责他“怎么这样说话”,增加孩子的心理压力,真的导致口吃症。纠正儿童口吃越早越好。可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让孩子多听声音优美、表达流畅、简洁明确的语言。如儿童故事、幼儿诗歌等,如父母能与孩子一起念、一起讲,效果更好。 ●耐心地与孩子多交谈。多做示范,少做纠正,以避免给孩子带来心理压力。尽量让孩子在说话的过程中,轻松自然地进行自我调节和自我纠正。 ●与孩子说话时,语速要放慢。如果孩子一时没有接上,不要急于提醒,而要自然地往下说,使孩子沉浸在自然交谈的气氛中,让孩子在不注意有口吃的情况下,自然而然地说话。切忌在孩子说话时不断打断,不断纠正,不断指责。 ●帮助孩子树立治愈口吃的信心。家长要为孩子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生活与语言环境,以减轻他对口吃的注意。尽可能让口吃的儿童与说话流利的孩子一起玩,同时告诉其他小朋友,不能讥笑、挖苦口吃的小朋友,以给口吃孩子以心理上的支持。 ●语言纠正训练。 在心理治疗的基础上,使小儿有信心,自在地呼吸和运用语言器官,才能获得语言矫正训练的成功。可采取以下几种方法: ①让孩子减慢讲话的速度,既可减少口吃,又可使人听得清楚,当孩子不再有口吃时,再慢慢提高说话速度。 ②让孩子说话时降低音量,因为轻柔地说话能防止口吃。 ③对于每一个短语的第一个字要缓慢地、轻轻地诱导其发出音速,然后向第二个字轻轻地滑动,因为口吃小孩大多对短语的第一个字发音感到困难,如果发音过急过重,口吃势必发生,这是一个关键。 ④多讲多练,在日常生活中利用一切机会与口吃的孩子交谈和练习,不要间断或半途而废,让孩子多唱歌、念儿歌、讲故事或复述其个人愉快的事,锻炼说话连贯以利纠正口吃。也可以通过换一种语言的方法来矫正孩子的口吃,比如原来说上海话的孩子,让他讲普通话,改变其语言习惯,迫使他动脑筋,想好了再说。 ●药物治疗。对于极个别症状特别严重的口吃儿童,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小剂量的抗焦虑药。 对心理学感兴趣,对孩子成长感兴趣,不断学习、实践和反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