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晓明 评论于 2013-4-2 14:14:48
2010年数据分析
|
| 推荐
| 自荐
| 徐汇自荐
| 徐汇合计
| 零志愿
| 一志愿
| 合计
| 徐汇总计
| 华育
| 世外
| 西南位育
| 西南模范
| 其他
| 上海中学
| 28
| 98
| 52
| 80
| 40
| 40
| 80
| 160
| 58
| 9
| 8
| 1
| 4
| 华师大二附中
| 10
| 100
| 12
| 22
| 11
|
| 11
| 33
| 3
| 7
| 7
| 0
| 5
| 复旦附中
| 8
| 92
| 8
| 16
| 10
|
| 10
| 26
| 2
| 9
| 2
| 0
| 3
| 交大附中
| 5
| 100
| 14
| 19
| 7
|
| 7
| 26
| 4
| 9
| 5
| 0
| 1
| 合计
| 51
|
| 86
| 137
|
|
| 108
| 245
| 67
| 34
| 22
| 1
| 13
| 南洋模范
| 60
| 40
| 32
| 92
|
| 172
| 172
| 264
| 9
| 6
| 18
| 13
| 46
|
从这个表格里,可以比较清楚地看出,如要预录进四校,区排名前100是必要的;裸考进四校,前200是必要的,预录进南模,前300是必要的,裸进南模,区前500就是底线。其它学校,依此类推。 需要说明一点的是,以上的数据,都来自公开的信息,但来源并不完全一样,有的是直接从网上摘下来的,比如推荐和零志愿指标,有些是通过数据汇总,比如自荐指标,还有些,则是通过推算,比如南模在徐汇的一志愿指标,所以数据只是估算,有可能不是绝对精确,但个人觉得,搜集、分析数据的目的,只是为了了解一下情况、选择一个策略,从这个意义上说,对我来说,这个精度已经够用了,但具体到每一个孩子,则要根据自己的情况来调整。 如果我们从初二开始记录孩子在年级里的排名情况,那么到初三第一学期末,对孩子在学校的基本情况就应该有一个比较清楚的了解了,当一模结束的时候,结合一模孩子发挥的情况、在年级的排名和在区里的排位,我们就可以制定一个相对清晰的中考策略,此所谓“知己”。 同样是区排位160名,一个正常发挥的孩子、一个超常发挥的孩子和一个发挥失常的孩子,策略是不一样的。怎么能够知道他(或她)发挥得如何?很简单,比较一下一模的年级排名和平时的年级排名,就知道了。 比如说,一个孩子,平时能够稳定在年级15名左右,一模最拿手的科目没考好,掉到了年级25名,区里排名160,他问我要放弃上中推优南模吗?我会告诉他,不用,你可以大胆的去冲上中,3月份不成,5月份推优再去,5月份失败,6月份裸考再去试,最多不成功掉进南模里,有什么关系?犯得上为了一次失误就放弃吗?但同样的另一个孩子,超水平发挥,也是区160,那么我会考虑他的正常状态可能只有区的200以后,万一发挥失常,情况有可能更糟,那么我会建议他3月份冲一次上中,如果不成,则考虑努力争取5月份预录取进南模,这样,虽然失去了将来超常发挥进四校的机会,但裸考失利的风险会大大减小,毕竟,条条大路都是通罗马的。 所以,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依托一模的成绩,结合高中的招生计划,选择相应的中考策略,是非常重要、也是非常必要的。 最后,还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在一考定终生的时代,模拟考其实是没有什么意义的,充其量只是检查一下自己在学习方面的短板,利用剩下的时间尽快补缺,但是在现阶段,当 中考已经被分成“预录取(自主招生)”和“裸考”两部分,并且预录取的比例已经达到40%甚至更多的时候,模拟考就必须要给于非常充分的重视,尤其是一模考,因为它事实上已经被赋予了某种选拔考试的功能,几乎所有的市重点高中,在自主招生要求考生填报的资料中都包含了一模考的情况,只是各有侧重,像华二,今年要一模考的各科成绩和总分,上中,则要初二全年和初三第一学期(含一模考)的总分和排名,南洋模范,则是需要一模考和二模考的各科成绩,由此可见,一模考的重要性无论怎么强调都是不过分的。
为了孩子我爬我爬,咦~怎么总是没尽头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