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利宝宝  发表于 2012-7-20 09:28:36| 2222 次查看 | 5 条回复

      许多家长都有这样一个困惑:过去孩子什么都听我的,而且惟命是从,可现在大了,不那么听话了,比如过去父母叫他去拿东西,孩子总是不假思索地去做,可现在,再叫他去拿,总是磨磨蹭蹭,逼急了就蹦出一句“等一会儿”。

  我们都知道,当孩子很小的时候,他是没有自我意识的,在他的世界里认为自己是父母的一部分,父母也是自己的一部分,彼此没有分别,因此,他不去处理、分析大人的任何指令,一味地吸收、模仿和执行。

  可到了一定年龄,孩子开始意识到自己的存在,自己与别人的不同,他的独立意识开始产生,开始有自己的思维和想法。于是,他对周围的信息有了处理意识,当有人要求他做某事的时候,他开始分析,开始与自己认知的经验比较,他需要一个判断和决定的过程。

  可是对于家长,孩子的惟命是从是最省心、最轻松的。一旦当孩子对他们有所疑惑的时候,家长就开始感觉孩子不听话了,不懂事了。特别是一些母亲,当孩子逐渐疏远她们,她们会越发变得焦虑。尤其是孩子长到青春期,有些母亲仍然保持着那种事事过问的习惯,于是经常得到儿子不耐烦的回应。

  孩子从婴儿、幼儿成长为儿童、青少年,他们逐步发现父母并不是他们想象的、认为的那种事事成功、样样合理。于是,孩子们便切断了与父母的内心沟通,这样既不伤父母的自尊心,也不损害家庭关系,同时也不是不理睬父母——这是一种智慧的折中,同时也是无奈。

  其实,没有一个孩子不愿意把心里话告诉父母,因为父母是他们最亲近的人,心理学有句名言:“孩子对父母的爱是无限的”。也正因为如此,他们不敢去触动父母的自尊心,不敢对父母的教育模式和行为方式产生质疑,他们怕伤害父母的面子,也更怕伤害感情。

  其实,在一味地指责孩子不省心、不懂事的同时,父母是不是要审视一下自己的行为和习惯,去真正的问一问孩子的内心所想,最主要的,是对孩子的想法进行分析,并采取孩子能够接受的方式加以沟通。这个沟通一定是尊重的,是与孩子换位思考的,而不是自己一拍脑袋产生出来的发作,以及为了维护自己的面子而强令孩子服从。

  父母应该从幼时便给孩子尊重,并随着孩子的成长给予他相应的尊重。比如当我的孩子在表达“等一会儿”的时候,我的对话是:“儿子,爸爸刚下班回来,感觉比较累,所以爸爸请你帮个忙,帮我倒一杯水。你知道吗?当我接过你倒的水,爸爸感受到的不止是解渴,而且还感受到你对爸爸的关心,对爸爸来说,这个关心比一杯水更重要!”

  这种对话并不凝重,孩子感受到的是邀请,而不是要求,是尊重,而不是强迫,最重要的,是他感觉自己是这个家庭的一员,他的存在对家长很重要。另外还要告诉孩子一个道理:为了别人而暂时放下自己手中的事,是一种人际关系的处理方法。同时父母应该呈现给孩子一种姿态,要求对方付出的前提,是对他的认可和尊重。

今天一出门,就看见一个长得比我还要漂亮的人!
billicon  评论于  2012-7-20 09:29:11
支持一下.....
玷萍函  评论于  2012-7-20 09:29:21
我瞅瞅呢.....
unggz  评论于  2012-7-20 10:07:25
瞅瞅看咯
funyeser  评论于  2012-7-20 10:14:29
搬个板凳看。
zhiqi  评论于  2012-7-20 10:18: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