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小班幼儿的不适应现象 1.整天哭 这常表现在入园后1~2天,幼儿看到的是陌生的老师和小朋友,而且不论他怎么寻找、呼唤,亲人也不出现。这时,他会感到恐惧,整天哭。 2.一阵一阵地哭 这表现在入园后2~3天,这时幼儿基本上接纳了老师和小朋友,对环境也不再陌生、紧张,只是在外界干扰,如:有父母来接小朋友,或听到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回家等带有刺激的词,勾起他想家的情绪时哭一阵,不愿意午睡时哭一阵。 3.偶尔哭 处于这一阶段的幼儿能参与游戏、吃饭、喝水、睡觉等基本活动。但听到或看到别的幼儿哭时,也会跟着哭几声。 4.早晚接送时哭 多数幼儿经过前面几个阶段,情绪基本稳定了,只是早来园、晚离园时会哭。 5.恐惧、紧张、缄默 这类幼儿通常表现为一言不发,做任何事情总是小心翼翼,生怕出了什么差错。 6.恋物 这类幼儿通常会从家中带一件喜欢的物品(通常是玩具),一直拿着不愿意放手,如果老师要求他放下,他会用哭闹来反抗。 7.喂食困难、拒食 这类幼儿常常表现特别激动,并拒绝吃任何东西。当老师把食物靠近他们时,他们常用吃过了,或回家吃等理由逃避,如果老师态度坚决,他们便会以哭泣、跳脚等来表示他们的不满,以及他们极度想回家的心情。 8.食欲下降 这类幼儿常表现为在家吃得很多,但到了幼儿园就会吃的很少,没胃口吃,晚上一回家就会吃很多的东西。 9.入睡困难 有些幼儿在家每天都有午睡习惯,但在幼儿园,每天入睡都很困难。 10.惊醒、说梦话 这类幼儿通常愿意入睡,但经常会大声地说如:“我不要上幼儿园”“妈妈什么时候来接?”等,有时还会被自惊醒。 11.遗尿 有不少幼儿上幼儿园以后,午睡时经常尿床,有的甚至在游戏、活动时尿在身上。 二、产生的原因 幼儿入园不适应的诸多表现反映了幼儿生理和心理上不小的变化。幼儿从出生起便逐渐发展和形成对父母或其他直接养护者的对象的依恋,入园后,日常生活环境发生变化,生态环境被打破,幼儿都要自己面对,自己做。因而出现了明显的不适应现象,对于幼儿而言,入园适应问题是他们要面临的重大挑战。作为教师,首先就应分析和把握好其中的原因,合理面对。 1.对父母的高度依恋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幼儿从出生起,便逐渐发展和形成了对父母或其它直接养护者的依恋。依恋的对象,成为了幼儿安全的象征,是幼儿得以信任、依赖的人。曾有研究表明,在不同的情景中,依恋对象对幼儿的意义不同。在一个陌生的环境中,依恋对象是否在场或是否在幼儿的视线之内,对幼儿来说非常重要。幼儿一旦与自己的亲人分离,便会从心理上感到不安全,从而就会不同程度地出现焦急、不安、哭闹、恐惧等各种心理学上称之为“分离焦虑”的症状,并且幼儿对亲人的依恋程度越高,分离焦虑程度也就越严重。 2.环境变迁,破坏了幼儿原有生活中的生态平衡 幼儿初入园,最直接感受到的就是日常生活环境的变迁。对幼儿来说,家庭是他可以依赖的、安全的、自由的第一生活环境。在家庭生活这一生态环境中,幼儿逐渐形成了自己特定的地位,有其相对稳定的活动范围和活动方式,基本上保持着一定的生态平衡。但入园后,环境变迁,幼儿原有的这种生态平衡就被打破了。幼儿园陌生的环境、陌生的老师、陌生的同伴,一切对于孩子来说都是陌生的,与自己原有的生活环境存在着很大的差距。这时,幼儿心理安全的天平被打破,使幼儿产生紧张感、不适感,从而出现哭闹等情绪焦虑反应。 3.心理防御机制 入园前,幼儿的一切生活都是由家长负责,幼儿的自理能力很差,来到幼儿园后,他们开始真正接触社会,也开始学习独立,幼儿必须面对一系列的问题,比如自己吃饭、穿衣、如厕等,这是一种挑战。面对压力幼儿担心能否胜任,他需要成人,特别是母亲的支持和同情,以宣泄自己的消极情绪。 4.家长过分溺爱 现在都是独身子女,一个家庭基本只有一个孩子,四个老人两个家长,一家六人围着一个孩子转,养尊处优已经习以为常了,小公主小皇帝,说不得,打不得。大人们对孩子是这样的溺爱,对孩子百依百顺,这样孩子面对幼儿园,老师、伙伴不会像家人一样顺着,就会产生抵触心理。 三、如何帮助小班幼儿度过适应期 剖析原因,不难发现,幼儿入园适应问题涉及到幼儿园、幼儿、家长等方方面面,因此,在应对和引导中应建立一个基本的思想和观念——家园通力合作。只有幼儿园和家长的密切配合,才能帮助幼儿实现由家庭到幼儿园的顺利过渡。 (一)家庭要做好幼儿入园前的充分准备 1.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教给幼儿基本的生活技能。比如早上按时起床,晚上按时睡觉,中午养成睡午觉的习惯;会自己吃饭,自己睡觉;大小便时会自己脱穿裤子,自己洗手等。这样幼儿就不会因为生活习惯不适宜或生活技能差而产生不适应。 2.让幼儿提前感受幼儿园的快乐气氛,对入园产生期盼心理。例如,家长可以选择预入园。预入园,即在幼儿正式入园前,由家长与孩子一起上幼儿园。家访时,我们可以向孩子和家长发出热情地邀请,激发幼儿对幼儿园的向往。预入园那几天,可安排一些有趣的活动,让幼儿感受老师的和蔼可亲,感受和小伙伴一起玩耍的乐趣。经常在家说说幼儿园有趣的事,帮助幼儿建立“快乐——幼儿园”的联结,要让幼儿一听到幼儿园就会联想到或感到快乐。 3.在幼儿入园适应问题上,有一个很重要的但往往被人们忽视的一个影响因素是:家长的亲自依恋和分离焦虑。家长要对幼儿入园有充分的心理准备,要认识到孩子将是一个社会的人,需要进入幼儿园这个小集体开始培养幼儿的集体意识和规则意识。家长也要全面了解幼儿园,对老师要有足够的信任,放心的把孩子交给老师。一定要坚持送孩子入园,如果不坚持送孩子入园,反而会延长幼儿的适应期。 (二)幼儿园要为幼儿入园做出引导 1.创设适宜的入园环境 (1)创设适合幼儿,能够吸引幼儿的物质环境 陈鹤琴先生早在1951年所作的《如何使幼稚生适应新环境》这一演讲中就提出,教师要解决幼稚生的入园适应问题,其中之一就是要“设置丰富的教育环境……以便转移小孩子的心情,使他从各种有教育意义的活动当中消失对环境的陌生感。”创设一个丰富的环境,重要的是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乃至不同性别来创设。我们可以投放一些与家庭生活相关联的、让幼儿感受到既熟悉又亲切的、情感有所寄托的一些玩具,如:娃娃家的锅、碗、瓢、盆、勺子、炉子、蔬菜、娃娃等玩具;幼儿从家里带来的一些宠爱的电动汽车、玩具熊、布娃娃等玩具;以及能让幼儿爬爬、跳跳的运动器材等等,这样的环境可以大大地吸引幼儿的注意力,转移幼儿想家的情绪,消除幼儿的焦虑。 (2)尽量为幼儿创设宽松、愉悦的心理环境 安全需要的缺失以及伴随而来的恐惧心理,是孩子不爱上幼儿园、不适应幼儿园生活首要因素。根据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的安全需要仅次于生理需要,是排在第二位的。当幼儿刚离开亲人到了一个完全陌生的幼儿园环境时,他们由于安全需要无法得到满足而产生情绪上的波动。幼儿园要尽量为幼儿创设宽松、愉悦的心理环境,减少幼儿的恐惧心理。 2.建立充满爱意的师幼关系 (1)熟悉孩子 暑假对每个孩子家访,向家长发放问卷表,了解孩子的个性爱好,同时多和孩子接触,叫孩子的小名,牵牵他们的手,通过身体接触使孩子产生对老师的好感,还可以送一件小礼物以缩短距离。在孩子入园前进行家访,可以通过走进幼儿家庭,走近幼儿,与幼儿建立初步的感情。了解幼儿的家庭环境,亲子关系,家长的教育观,教养态度以及幼儿在家中的表现,掌握第一手资料以便幼儿入园后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与家长进行沟通,让家长了解幼儿园的老师,了解幼儿园的教育。 (2)培养幼儿对教师亲近感 幼儿教师要有足够的耐心,要有和蔼可亲的态度,像妈妈一样,多喝幼儿进行情感交流,让幼儿感受到老师的爱抚,让幼儿对老师产生亲切感和依赖感,把对父母的依恋转移到老师身上,形成亲密无间的师幼关系。 (3)延时分离 以往在幼儿早晨入园时,为了防止孩子哭闹不休,常常会催促家长马上离开,或者是趁孩子不注意时悄悄离去,但这种“强迫分离法”却往往适得其反,不仅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反而加剧了幼儿的分离焦虑,从而给自己的工作也平添了不少的麻烦。如何才能避免这样的问题呢?我们可以在家长与幼儿间运用“延时分离法”。入园后允许家长和孩子在一起游戏,相处一段时间后,再自然地互相道别,这一方法可以有效地排解和疏导幼儿不愉快的情绪,减轻幼儿对入园的恐惧,保护幼儿的身心健康。 (4)开展有趣的活动 陈鹤琴先生曾说过:“小孩子是喜欢野外生活的。”小班幼儿更是如此,积极的开展户外活动,培养幼儿的愉快情绪。幼儿在入园前往往习惯于在户外自由玩耍,如果长时间被关在活动室里,他们会感到拘束压抑,产生焦虑感。因为好玩是幼儿的天性,丰富多彩的活动最能吸引幼儿、留住幼儿,尤其要以幼儿园同龄幼儿集中的优势,让幼儿感到集体生活的乐趣。作为教师,应尽可能地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来吸引幼儿。例如,为了满足幼儿喜欢户外活动的需求,我们可以组织幼儿去玩大型玩具(娃娃城、滑梯、迷宫等),组织幼儿玩沙土等;我们还可以开设活动区,在活动时老师参与活动,并且到各个活动区内照顾组织好孩子。这样孩子们会完全放松地去活动,在自由自在的玩耍中,让他们感受到极大的乐趣和满足。教师还可以给幼儿讲好听的故事,带他们唱他们喜爱的歌曲,做他们喜欢做的游戏,教师在游戏中充当角色,让幼儿感受到老师、小朋友在一起有无限的乐趣。当幼儿在活动中有一丁点儿进步时,教师要及时以肯定和表扬,让幼儿愉快度过每一天。 (5)给幼儿无微不至的爱,让幼儿在园体验到“家”的感觉 为了使小班幼儿尽快适应幼儿园的集体生活,我们首先要帮助他们克服由离开父母而产生的焦虑,让他们从依恋父母转变为依恋老师。因此,老师要向家长了解孩子在家的一些情况,有针对性地教育。孩子入园后,教师应以行动和语言满足他们情绪上的需要,用爱尽快 消除他们的不安心理。老师可以抱抱他们,摸摸他们的头,拍拍他们的肩,蹲下来同他们轻声说,甚至亲亲他们,使他们感受到老师的可亲可爱,渐渐从依恋父母转变为依恋老师。 有些幼儿不管怎么哄他,都无济于事,整天哭闹不止。对这些特殊的幼儿要给予更多的关爱。切不可操之过急,更不能粗暴、恫吓,以免形成心理障碍,影响其身心健康。如:为了让幼儿得到更多的爱,我们可以在开学的几天里,组织“一对一”大带小的活动让大班的哥哥、姐姐跟他们同吃、同玩,以弥补班级老师带许多幼儿的不足。 (三)幼儿园与家长要及时沟通和交流 1.入园前的“未雨绸缪” 在正式入园前,幼儿园安排家长预入园,让家长和幼儿一起体验幼儿园生活,共同参与幼儿园活动,使家长对幼儿的适应情况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以便做出相应的物质和心理准备。 2.入园初的“互通有无” 小班幼儿入园后,家长对幼儿不免有担心和牵挂,每天都希望多了解一些幼儿在园的情况,教师要主动、耐心、详细地向家长汇报孩子在幼儿园的情况,尤其是孩子好的和进步的表现。另外,家长也要主动和教师沟通,不要无端的猜疑和猜测,并把自己平时教育孩子一些的有效方法告诉老师,以便老师有的放矢。积极配合幼儿园,共同努力帮助孩子尽早、尽快适应幼儿园的生活。 3.入园后的“观察与激励” 小班入园后,幼儿的生活一定和在入园前发生了不一样的变化,教师和家长应多观察,一日观察后做好家园联系,多和家长交流,发现幼儿进步的一面,多多夸奖幼儿,使得幼儿喜欢老师和家长的夸奖,喜欢幼儿园的生活。
家有小活宝,大活宝来报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