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tm  发表于 2011-9-15 14:10:01| 2094 次查看 | 0 条回复

由于工作需要,近几年我一直在托班组担任教养工作。每年的九月份是新生入园的时间,这是幼儿迈向集体生活的第一步。2—3岁的孩子已经具备了基本的活动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加之现今家庭的“四二一”模式,使得孩子一直生活在成人的百般呵护下,缺少同龄玩伴。因此很多家长迫不及待地想送孩子到幼儿园过集体生活。这一举措不仅希望孩子在各方面能得到锻炼和提高,而且还能结交更多的同龄玩伴,快乐地渡过童年时光。总能听到许多家长在孩子入园最初阶段的困惑,孩子入托适应为何那么难?其实从自由自在的家庭生活进入到有约束、有规律的集体生活,从家中的“小皇帝、小太阳”变成幼儿园的普通一员,这样的变化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够适应的。时常能够看到:有的孩子不愿来幼儿园,每天离开家就开始哭哭啼啼,一直到入园也不见好转,娇气、无助、“不能摸、不能碰”;有的孩子在幼儿园却一声不吭,整天独自坐着,不和其他同伴一起玩耍,胆小、孤僻;还有的孩子似乎总有使不完的劲儿,在教室里坐不住,总是状况不断,不是把这个打了,就是把那个咬了,或者自己不小心碰伤了,这类孩子的攻击性和自我保护差等行为比较突出。其实这些行为表现都说明了孩子没有很好的适应集体生活。2——3岁是儿童个性发展的第一个关键期,如何帮助托班幼儿尽快适应集体生活呢?我感到家长和老师要从孩子入园前和入园后两个阶段进行帮助。  

一、家长工作

入园前:(需要家长准备)                                                

1)心理准备

送过孩子上幼儿园的家长大都有过这样的体会,在孩子入园前为孩子设想了许多美好的开端,但大多数孩子入园时哭闹的场景却让家长一筹莫展。入园前孩子都是和父母或者长辈生活在一起,他们接触的环境和人员都是他们非常熟悉的,突然让他们走进一个陌生环境,往往会让他们觉得缺少安全感。因此非常有必要对入园前的孩子进行心理准备,让他们克服胆怯的心理。

第一,给孩子多讲、多看有关幼儿园生活的故事或动画片,通过故事、动画片中人物的体态、语言、情感的交流,充分调动幼儿渴望入园的情绪。

第二,经常带孩子到幼儿园附近观看园内孩子的活动,通过观看老师与幼儿之间的各种活动如:游戏、做操以及户外体育活动等等,感受在园孩子的快乐情绪,消除幼儿惧怕入园的心理。

第三,正确运用激励的方法,激发幼儿渴望入园的情感。比如孩子吃饭、睡觉的动作比较缓慢,这时家长应该对宝宝用肯定的话语:“如果宝宝再快一些就能够上幼儿园了”。千万不能用否定的语气:“你动作这么慢,幼儿园肯定不要你。” “老师也不会喜欢你。” 这样的话语反而会打消他们入园的积极性。

第四,在生活作息制度上力求做到与幼儿园的生活同步。如早起、早睡,上午户外活动,吃午餐后小睡片刻,下午再次户外活动等等,这样的时间安排不至于让孩子感到有太多的约束,有利于孩子入园后很快适应幼儿园的生活。

2)能力准备

光有了良好的心理素质还不能让孩子很快适应集体生活,这里能力的准备也是必不可少的。

首先:要注意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如:饮食习惯(按时吃、不边玩边吃、不依赖成人喂、不浪费、不挑食)、睡眠习惯(自己睡,不要大人陪或拍、睡前不吃零食、不喝奶壶、不借助其他安慰物品入睡)、盥洗习惯(饭前便后洗手、饭后漱口、擦嘴)、排泄习惯(按时大便、有了便意会告诉成人、不随地大小便)、游戏习惯(学着收拾整理好玩过的玩具)、礼貌习惯(简单的礼貌用语)等。

其次:要注重孩子语言能力的培养。对孩子认知的事物、新奇的事物、感兴趣的事物,要鼓励孩子说,并且喜欢说、愿意说、大胆地说,即使说得不流利、不准确,只要他说,就应该表扬、奖励。同时家长还要注意多用普通话和孩子交流,让孩子逐渐适应新的语言环境,并且掌握新的语言表达方式。

第三,要注重对孩子进行简单技能的训练。如学着动手撕纸、涂鸦;试着穿、脱衣物;认一认自己的姓名、物品等等,以便于孩子顺利入园。

这一系列准备和实施,让孩子通过亲身体验、感知、熟悉幼儿园的生活环境,逐渐有了向往幼儿园生活的愿望;让家长通过正面引导帮助孩子树立了良好的自信心和独立生活的能力,淡化了孩子对幼儿园、老师、小朋友的陌生感和恐惧感,从而更快更好的适应集体生活。                                         

二、幼儿园工作:

入园后:孩子进入幼儿园后,总会有一个适应的过程,有的孩子心理适应能力比较强,老师通过食物、玩具等实物吸引就能够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引导孩子和老师一起参与幼儿园的各项活动;有的孩子比较特殊,即使老师运用了多种方法依然无法让他们平静下来,因此,作为教师就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充分准备,使孩子尽快适应集体生活。                                                

1)环境创设:

首先,活动室的环境布置应具有美化、儿童化、家庭化的特点,以温馨、舒适、安全为主。

其次,在为孩子准备的玩具和活动材料方面应准备充足,尽量考虑孩子的身心特点,让孩子通过他们的感官和身体动作,不断尝试、重复、模仿来获得经验,促进各方面能力的发展。同时还要多开展平行游戏,以免发生冲突。

第三,为孩子提供良好的饮食、起居生活条件,在营养搭配及饭菜花色方面下功夫,使孩子喜欢吃,吃好,吃饱。还要定期检查玩具有无坏损,及时更换;室内外有无安全隐患,注意做到防微杜渐.                        

2)情感照顾:由于孩子刚离开自己熟悉的环境,对家人的依恋以及对幼儿园环境的陌生感都会让孩子感到孤独。因此教师在情感方面就要密切关注孩子的反应,同时要给予孩子积极的响应,如:来园接待时对孩子微笑、搂抱、称呼孩子的昵称等等,都能够帮助他们建立对老师的依赖和信任,逐步培养他们的安全感。同时在孩子发生尴尬状况时,教师要像孩子父母一样不嫌弃,不训斥,及时帮助孩子更换弄脏的衣物,时刻保持孩子的身体清洁。教师更需要了解每个孩子的性格特征、需要和表达方式,细心观察每个孩子的动态,发现问题要主动上前询问,及时帮助孩子解决,让孩子在幼儿园有倾诉、表达的对象。同时注意引导孩子之间的合作活动,使孩子觉得自己在幼儿园生活能得到很多的朋友关心、照顾,逐渐消除孩子的孤独感。                                                            

3)活动组织:在活动设计和准备方面考虑为每位孩子提供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观察了解每位孩子各方面的发展情况,有针对性地组织各种活动,引导孩子关注周围事物、同伴,促进孩子身心和谐发展。         

4)随机教育: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的事情都是无法预见的,这时就需要教师对孩子进

总之,帮助孩子尽快适应集体生活的方法还有很多,与此同时,家长在孩子入园后也需要进一步与老师沟通孩子的情况,以便家园教育一致,形成合力,共同担负起教育孩子的责任,让孩子走好人生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