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声音 生日礼物变成“紧箍咒” 姓名:豆子 年龄:17岁 收到爸妈送我的16岁生日礼物时,着实让我惊喜了一场,因为那是一款特“炫”的40和弦加68000色的彩屏手机,是我周围同学里面最棒的。可没想到,从拿到手机的第二天起,一天十几遍响个不停。比如到放学时间,手机准会马上响起来,“放学了,赶紧回家啊!哪儿也不能去!”我现在有些同情孙悟空了,我终于知道观音菩萨送的“美丽的帽子”里面隐藏着什么样的用心了!
以前看到同学们都有手机,还都挺漂亮,你不知道我心里的那个羡慕。爸妈可能也看出来了,在我去年过生日之前,因为考试成绩也不错,有一天爸爸说生日的时候送我一部手机,我心里那个盼呀!好,终于到那天,爸妈拿给我一个包装特精美的盒子,我激动得半天都打不开。有了手机可好,天天就是给他们打,这还不算,还老偷看我的手机短信,查看我的通话记录,如果被我妈妈看到同一个号,她就着急要问那人是谁。“我现在可算知道他们的用心了,什么生日礼物,纯粹就是一个‘紧箍咒’!我是一个自制力很强的人,他们这样做反而让我很反感!” 记者在采访中看到,现在的学生,差不多都有手机,而且一个比一个。他们对父母每天“孜孜不倦”地打电话和查看手机短信也多少有些意见,但很多人也有自己的一套应对措施:“出去玩就抠掉电池!收到短信看完就删!” ■家长苦恼 我老担心他发短信影响学习 “你可不知道,我离不开我这儿子。每天我都给他掐算好了时间,一到他放学我就急了,生怕他又跑到别处去瞎混。你别说,他自从有了手机,我比以前轻省多了。”豆子的妈妈对记者说。 “但是给他买了手机吧,我们心里又多了一个别扭,他每天回家不怎么和我们说话,坐在沙发上就不停地按手机发短信。他的手机是动感地带的卡,好像一个月有420条的免费短信,可这还不够他使的。而他怎么从来也不给我这当爸爸的发一条短信问候问候?还有,有些短信都是些什么呀!那天他洗澡时,手机来短信息了,我一看,好像是说学生生活苦,什么累得像民工,吃得不如猪,待遇不如狗……你看看都是些什么乱七八糟的!而且还时不时地有些流氓短信,真不知道是谁编出来的。”豆子的爸爸在一旁说道。 豆子的父母告诉记者,“孩子大了,也知道要求多些个人隐私,我们也不想偷偷看孩子手机,有时偷看时被他撞见实在有些尴尬,可不看吧心里又憋得难受。给他买手机的原意是想多了解他的行踪,现在好了,又老担心他发短信影响学习,或是收到不良短信,我们活得可真够累的。” 记者就是否查看孩子手机短信和不停拨打孩子手机的问题做了一份问卷调查,其中有70%的父母会一天超过10次拨打孩子手机,85%的父母偷看过孩子手机短信,10%的父母光明正大地要求孩子把手机拿过来让自己查。大部分父母认为,查看孩子的手机能及时发现孩子的心理动向。 ■我说两句 带手机会导致成绩下降 学生本应以学习为重,不必要的短信、电话势必会分散其学习上的精力,频繁的社交应酬,令其无法专心学习,最终会导致学习成绩下降。更有甚者,不健康的手机短信,还会影响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有悖于家长的初衷。综上所述,学生携带手机,弊多利少,不带为妙。 不许带手机原因有三 时下,校园颇为时髦的一句话就是:有事给我打手机。特别是家庭条件好的同学,有的竟拥有三四部手机,并越来越时尚。对此,我的立场很坚定,中学生不应该带手机,理由主要有三方面:一、短信闲聊,贻误学业;二、不良信息,污染心灵;三、助长奢侈浪费和盲目攀比之风。 手机副作用可以避免 只要教育孩子文明地使用手机,就可以避免副作用的产生。文明使用手机,对学生来说,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掌握好开机关机时间。一般来说,上课时间都应让孩子关机,家长最好准确地了解孩子所在学校的作息时间,家长要同孩子联系,最好约定时间,比如中午或下午放学后。二是能选择恰当的使用场所。什么地方可以用手机,什么地方不要用手机,这往往反映出使用者的文明素质。三是交际内容和对象的恰当选择。应该看到,不看对象、无节制地使用手机的现象确实存在,但这都可以通过一定的教育改正的。 “带手机影响学习”说法太片面 手机普及到学生中,反映了通讯科技在我国的迅猛发展,它就像网络上的QQ在学生中的普及率很高一样。其实这是一件很平常的事儿,没有必要把它想得太复杂,我们只是把一部无线电话带在了身上而已。 “手机的使用会影响学习”——这是个过于片面的说法。我的朋友中40%拥有手机,他们也没有因此受到影响。学习的事情还是要看自己,父母不要因为自己的孩子学习不好就把责任归咎于客观原因,忽视了主观原因。况且现在手机的功能很多,使用得当的话还有助于学习。 ■专家建议 家长干预太多孩子会讨厌 北师大心理学专家刘祥平教授认为,由于现在都是独生子女,父母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一个孩子身上,将看管孩子当成了生活中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就忽视了孩子的成长需要一个宽松的环境。而对孩子过于控制,会使孩子觉得有被操纵的感觉,觉得身边好像有一个无形的牢笼。给孩子在心理上和精神上造成的不良影响是认为父母不相信自己,甚而发展到在生活中也不容易相信别人,处处抱着怀疑的态度。 刘教授认为,这种做法实际上会形成两方面的反作用,一方面,会让孩子变得比较依赖,在未来的生活中失去竞争的动力和能力;另一方面,孩子对家长会产生厌烦的情绪,觉得伤害了他的自尊心,就会产生反抗的心理,萌发对立的情绪,进而形成一种矛盾的心理:希望父母给予物质上的关爱,而完全拒绝父母在精神上有所关心。甚至父母善意的关怀孩子也会下意识地抗拒。 这个时期的孩子,最主要表现是独立活动的愿望变得越来越强烈,但由于缺乏生活经验,不能正确理解自尊,只是强烈要求别人把他们当成人看待,因此父母应尽量给孩子独立发展的空间,当然也不是放手不管,而是稍微有些控制,有指导的顺其自然。 家有小活宝,大活宝来报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