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ry  发表于 2011-3-17 19:09:24| 7240 次查看 | 1 条回复
问题表现
张女士的孩子生在北京,幼儿时期在国外度过,“那时候无忧无虑,快乐开朗”。为了提前适应国内环境,在孩子上小学前,张女士就带着孩子回国了。小学初期,孩子学习成绩不错,主科甚至能做到一分不失,平日休闲时间还能练练钢琴、游山玩水。没料到小升初战役的鼓声传来,张女士一家平静的生活彻底被打破。
张女士说,孩子像一个拳击手四处出击,而她和丈夫就像一对经纪人般冷酷无情、扬鞭督战。从此,孩子没有了轻松的旅行,没有了悠闲的玩耍,只剩下习题和上不完的辅导班了,家里的氛围也逐渐转变为焦躁忧虑。对孩子的百般呵护沦为情急时的呵斥、烦闷时的絮叨和催促。可怜的孩子日渐瘦削,双眸也因近视失去了往日的明亮,身姿因伏案太久也不再挺拔,整个人落寞了许多。
原因分析
小升初之所以打破了很多人平静的生活,除一些客观原因外,我们家长的功利想法也是存在的。其实,成才的道路有很多种方式,我教了很多小升初的学生,他们的家长在小升初时做了大量工作,如上各种培训班。但是上中学后,很多孩子的优势并没有体现出来。因此可以说,过早给予孩子功利化的教育,容易导致孩子在初、高中丧失创新学习和全面学习的能力。小升初的规划,从根本来讲,应该着眼于孩子的综合素质教育培养,它应该是一个完整的学习规划。合理的小升初规划,应该从孩子上小学一年级就制定出一个明确的方向。
语数外三科是基本学科,都非常重要,但是小升初的很多家长把大部分时间都耗费在奥数和英语方面了,忽略了语文作为母语,更能体现孩子基本素质这一点。事实上,很多重点中学非常重视学生的语文水平,而国内教育界的学者和专家也多次在各种场合表示,中国孩子缺失文化传统的熏陶。比如在最近的一些重点中学的小升初活动中,语文学科考察学生的一个重要方向就是“古诗词”。这就要求我们家长,从一开始就应该明确:孩子母语一定要好,具体体现在语文的基础知识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些经典篇目上。
我认为,孩子在一、二年级的时候,应该在熟悉字、词、句的基础上,加强经典诵读的训练。如果一个孩子一、二年级的时候,母语不好,却过分强调他的外语素质,最后可能会导致两种语言都学不好。
关于奥数,并不是每一个孩子都适合学习的,只有大概5%,甚至更少的孩子适合它。对于大多数孩子,数学素养的培养与训练很重要,而不是单纯的奥数训练。数学素养的根本就是要面向生活,因为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现象。美国的小学数学教育要比我们中国落后很多,但是他们教会学生对生活和大自然本身的观察,使得学生对数学产生了乐趣,从而走得更远。
三、四年级的孩子,如果在一、二年级经典诵读基础扎实了,可以开始接受阅读与写作的训练,同时经典诵读要继续坚持下去。三、四年级的时候也是孩子们开始分化的时候,这时如果孩子对奥数感兴趣,我们也可以让他学习点奥数。
如果前面不积累经验,到五年级的时候才想起来让孩子去考KET、PET、三一口语,想通过突击达到成绩,那是不可能的。
我在教初中时,发现盲目学习、以应试目的来学习的孩子不在少数,导致一些错误的发生。例如:英语基础知识很不牢固,不踏实,他们的知识体系不完善,甚至一个学了6年英语的孩子并不比一个上初中后才开始学英语的孩子占优势。
我想说的是,学习是一个完整的体系,第一要基于孩子的个性和兴趣,第二要基于孩子的长远规划。现在的中国教育是一个普遍的教育,而每个孩子成功的案例都是不一样的,这就需要家长去分析、去规划。孩子生下来就像一个没有装操作系统的电脑一样,这个孩子将来成为什么样的人,就相当于给电脑装什么样的操作系统,是给孩子装英文的操作系统,还是装中国传统文化的操作系统,这就需要家长不断地根据孩子的自身情况来选择了。
家长对策
小升初,对于孩子来说是重要的转折点,而对于家长来说,由于对相关政策不够了解,因此在孩子升学程序的操作过程中,就出现了忙乱和焦燥情绪。针对这点,我们专门邀请了有“实战”经历的北京的小升初家长来和大家交流一下。
小升初人基本方法
虽说每年小升初的政策都在不断变化,但主要的还是不会变的。下面我根据2010年小升初的入学方式作一简单排序。
1.MD(密电、明电)。该入学方式指的是学生通过各种渠道(如参加“坑班”考试、递交简历、参加目标校测试等),得到目标学校入学承诺的一种入学方式。MD最早的可能头一年年底就有确定的,最晚的到小升初接近结束。但不可否认,这种入学方式,是家长最想得到的,毕竟这是对孩子能力和家长付出的一个最直接的肯定。
2.推优。北京今年大部分区县都采用了推优这种入学方式。如果孩子在所在小学够优秀(五年级统测成绩、荣誉称号、班干部、特长加分等合在一起计分),是三好学生、班干部、大队委,是那种人人看好的学生,肯定能参加推优,进入好学校。持这种观点的家长不少,但别忘了,推优是有成功率的,一般有30%-40%的学生会推优轮空,如果家长没有留“后手”,到时可就不好面对这么优秀的孩子了。
3.特长生。如果孩子有艺术、体育、科技特长,并且比较突出,可以选择此种入学方式。
4.共建等其它入学方式。如果家长所在单位和某些名校有共建关系,可以选择此种入学方式。
5.民办校。经济条件好,准备花钱让孩子进民办校。持这种观念的家长也不少,但想进好的民办校、特别是民办校的实验班也不容易,以今年实达学校为例,今年预计招收700左右学生,但去考的有2200左右,而实验班MD只通知了前50名,可见竞争也是非常激烈的。
6.大派位。如果以上5种入学方式均入不了学,那就只能进入大派位了,保证每个学生都有学上,其中部分名校也有派位名额。
如果您的孩子读书很用功,是“那块材料”,那么面对小升初,您有三种办法:
(1)日常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较高的学习效率;
(2)善于发现孩子的学习兴趣,鼓励他的特长发展。那么什么是孩子的特长?就是在相同的单位时间里孩子学习这门技艺或功课,远远优于其他孩子。否则,你只能说你家孩子会什么,不能说他的特长是什么。对于有特长的孩子,要时常鼓励他继续努力,使其更优秀。
(3)奠定上述两方面的基础后,作出小升初有针对性地选择。
如果是利用推优,一个有良好学习习惯和较高学习效率的孩子,一般是会获得推优资格的。而如果有教委认可的升学特长,势必可以增加孩子推优的几率。值得注意的是,推优在填报志愿时,是要讲究技巧的。很多家长的心态往往是:“既然推优有很大的不可预见性,何不赌他一把?”集中冲向顶级N校,但是这样的话,命中概率自然低。相反,如果你在全区推优名额既定的情况下,能综合筛选出次优级但录取推优名额相对较多的N校,命中概率自然就大些。
另外关于特长生考试的问题:如果家长已按照第一条做了,可是推优未“命中”,那您自然就已经知道要带孩子到哪个学校去考特长了。
说到这里,如果确认自家孩子是块能够自觉学习的“料”,应该通过以上几步就可以有着落了。当然,任何事都有可能出现意外,最后的备份就只能是选择民办校或电脑派位。
小升初应该因材施教,有针对性地制定战略战术并保持平和的心态很重要。目的只有一个:为了孩子快乐健康的成长。

家有小活宝,大活宝来报到!
韩思垣  评论于  2011-3-17 19:13:01
现在都要从小规划了
家有小活宝,大活宝来报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