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sceon  发表于 2018-7-24 10:29:59| 1395 次查看 | 1 条回复
有这样一个故事:爸爸去学校接孩子,问:“最近数学学到什么地方了?”儿子回答:“在学三角函数。”说完,孩子像突然想起什么似的,问:“爸爸,三角函数学它有什么用啊?”不问不要紧,一问可把爸爸给问住了——爸爸也学过三角函数,但在孩子提问之前,他还未“用”三角函数解决过任何生活问题。
十年寒窗所学哪些有用,哪些无用? 学习不单是获取“有用知识”的过程
从故事开始追问,十年寒窗所学哪些有用,哪些无用?我们发现,大多并不常用,有的好像“用”不起来。背了一首唐诗、读了一个故事、弄明白了一个算理、掌握了一种解法……它们的意义恐怕就在于拥有它本身,知识成为一种收藏,弄不好还可能异化为人生的“装饰”。它们的实际用处并不大,甚至比不上那些驾驶技术、烹饪技术、花草种养知识……至少后者与生活直接相关,关乎人生之幸福。
好在学习不单是获取“有用知识”的过程,它是一段体验、一段经历。知识的习得伴随首一系列心智活动、情意活动,知识不是学习活动的全部。如果说所学东西不一定有多少实用价值,那么在学习过程中培植起来的良好的智力结构、完整的人格特征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是我们每天生活须臾不可离开的。教与学的意义和价值也正在于此。
如此看来,所学必有所用,就是一些冷僻的知识也有用处,只不过对于普通人(不从事相关专业研究)来说,它们的用处是以另外一种方式呈现的:在知识学习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成长意识、主动精神、探索欲望、创造能力成为人生积淀,在无形中影响人的日常生活,成就人生的美好。
什么是“一生有用的东西”? 绝不只是供“一饭之需”
以这样一个思路来看,“一生有用的东西”不只是供“一饭之需”的即学即用的东西,它有多方面的内涵:学习情感和学习态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自学方法和自学能力、学习习惯和学习兴趣等等。尤其是自学能力,它是一个人持续发展的动力,它使一般意义上的学习有了“一生有用”的可能。只能具备了这种能力,才能获得更长远更充分的发展,才能更好地适应今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
“一生有用的东西”获得的过程应该是愉悦的,充满新奇、挑战和**。同样的教学内容,在不同的老师手里会有不同的呈现方式。好的教师善于创设情境,善于调动学生,课堂流溢着美的光与彩,充满思维的张力、想象的空间。一位教师教学李清照的《如梦令》,课上抑扬顿挫地范读:“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从来没有听到过这样的朗读!”学生先是好奇,继而投入地跟着读了起来。范读,生读,点拨……一堂课在不知不觉之中悄悄过去。词的意思弄明白了,词的美好也领略到了。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上,“有用”不再以知识来衡量,它更多的是一种体验,一种深刻绵长、值得珍藏的人生体验。
“一生有用的东西”不是外加上去的,而是学生凭借自身成长的力量获取的。教学的艺术不在于展示教的本领,而在于促成学的精彩。学生天生具有自主学习的可能性,具有自我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叶圣陶先生曾深刻地指出:“请老师们时刻想到,学生跟种子一个样,有自己的生命力,老师能做到的,只是供给他们适当的条件和照料,让他们自己成长。”郭思乐先生也说:“教者负有依靠学习者自身使之获得提升的使命。”凭借自身力量获得的东西才是最牢靠的、管用一生的。离开了学生的“自我发展力”,教学不可想象,人的发展同样不可想象。
夸美纽斯说:“一只瓶子即使打破了也会保存刚用时候所染得的气味。”教师要审慎对待课堂教学,对待学生,极早为学生安排合宜的教学,让“生命容器”染上合适的味道,让学生用一生的时间去回味和享用。
蓝蓝天上fes  评论于  2018-7-24 10:29:59
帮顶拿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