伲伲妈  发表于 2011-3-15 12:03:59| 2481 次查看 | 4 条回复

儿子今年3岁,我们常常因为他的贪心而苦恼。

明明跟他事先说好的“最后一块巧克力”、“讲最后一个故事”,可是等到一吃完、听完,小家伙马上就翻脸不认账了,非要缠着我们“再吃一块”、“再讲一个”。

真得叫人左右为难:答应他吧,就等于纵容他无限的欲望;拒绝他吧,又担心给他造成一定的挫败感,伤害他的幼小心灵。

请教一下遇到同样问题的BBMM们是如何应对这种情况的,期待有成功经验的过来人给个比较好的建议

我穷的只剩爱币了,求爱贝发现金吧!
小小浩  评论于  2011-3-15 12:31:31
你给孩子买多少东西都无法满足他的“物质欲望”,改变他的“贪婪”习惯,才是最有效的办法
快乐宝贝  评论于  2011-3-15 12:36:21
对于小孩,一切都要教,要告诉,因为他们很简单的,喜欢吃就爱多吃,他们没想到吃多了以后会有什么坏处,这些需要我们告诉,逐步养成好习惯.
zhangjun  评论于  2011-3-15 12:43:42
本帖最后由 mike 于 2011-3-15 13:11 编辑

沙发没了,抢个地板再回答。抄来的,不过觉得写得不错,分享下

从儿童心理发展的角度,孩子的这种行为属于“不顺从行为”的范畴,也就是我们俗话所说的“不听话”。不顺从行为有多种表现,比如哭闹、不理睬人等,这些都属于比较严重的不顺从。您的孩子的这种行为则属于和成人讨价还价,属于比较温和的不顺从。


不顺从行为的出现是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正常的、也可以说是必然的表现,一般发生在1岁半左右,到3岁左右表现最明显,而作为个性特点可以持续到学前期甚至更晚。


3岁左右是儿童心理发展的第一个反抗期,孩子的独立意识开始发生,希望自己说了算,不愿听从成人的要求,表现比较“犟”。您的孩子正处在这个年龄段,因此其不顺从行为表现明显也是比较正常的。


对于不顺从行为有不同的解释。早期学者认为,不顺从行为是儿童自我意识开始发展,特别是“独立性”开始发生的的重要表现,是积极的行为;但近年来人们则更多从儿童社会化的角度来理解这种行为,认为经常性的不顺从行为的出现是儿童缺乏自我控制能力的表现,或者通俗些将是一种“任性”行为,对儿童未来社会化发展具有不利影响,因此家长应该给予重视,并适当调整自己的教育方式,以帮助孩子形成顺从行为,促进孩子的社会化发展。   


既然要帮助孩子发展顺从行为,首先应该对顺从行为有个正确的理解。

目前,人们普遍认为,对顺从行为不能一概而论,而要细致区分,一般将顺从分为两类,一类是情境性顺从,这是一种孩子迫于外界压力不得不服从的行为,比如由于害怕成人的责骂而暂时地听话,而一旦换了另一种没有压力的环境,孩子就有变得不顺从了。这种顺从基本上属于“他控”;而另一类是约束性顺从,这是一种孩子从内心接受成人提出的规则,而自觉主动地调整自己行为以适应外界要求的行为,即使成人不在眼前,孩子也能自觉按照规则去做。人们一般认为,这是真正的“自我控制”发展的早期表现。而且孩子在早期约束性顺从的发展对其日后接受社会行为规则、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环境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那么,如何培养孩子的约束性顺从行为呢?特提出以下建议:

首先,要为孩子建立日常行为规则,包括吃饭、睡觉、看电视等等一些要求,比如什么时间、持续时间等。不要小看日常规则,因为对孩子来讲,他们就是从日常规则中理解成人的要求,也逐渐建立起和成人特别是和父母互动的模式。如果父母长时间迁就其无理要求,孩子慢慢就形成了只要自己想做什么家长都会无条件满足的概念,就会出现更多的不顺从行为。所以培养孩子的顺从行为要从小事做起。


其次,要保证教育的一贯性和一致性;所谓一贯性是指某一个人对孩子的要求应该是稳定不变的,而不能由于时间、地点或心情等原因而不同,比如有的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对于一类事情的处理,有时候允许,有时候就不允许,让孩子感到很茫然;所谓一致性是指不同的人对孩子的要求应该相同,而不是各有各的标准,比如父辈和祖辈往往对孩子要求不同,时间长了,孩子就会“见人下菜碟”,在父母面前听话,在爷爷奶奶面前就为所欲为。教育的一贯性和一致性的最重要价值就是帮助孩子理解行为的界限及尺度,并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第三,可以给孩子一定的提前量,即到了规定时间前的一定时间给孩子一个提醒,对小孩来说,还不认识钟表,就告诉他钟表的大针走到哪里就要收拾玩具去睡觉了。而到了规定时间,孩子还不按要求去做,家长就要强制执行,即帮助孩子收拾玩具上床睡觉,而不拖延。几次之后孩子就会按规则行事了。


家有小活宝,大活宝来报到!
62580010  评论于  2011-3-15 13:31:37
做父母的该有原则时一定要有原则,不能放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