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父母在教育上普遍存在哪些问题? 问题很多,但是目前最大的问题是盲目遵循所谓的育儿“要点”和“重点”,从而导致更多问题。子把父当马,父望子成龙,可怜中国父母心!舔犊之情,令人感动,舔犊之方,尚待改进!纵观中国的家庭教育之弊,放纵者有之,溺爱者有之,施暴者有之。让我们先来看几个真实的例子。
- m( e; i' n0 K 1. 自信的父母,不自信的孩子% W9 c: H" r5 w* P% E& ?
育儿文章里面常说,父母一定要表扬自己的孩子,因为来自父母的肯定会让孩子建立起自信。有的文章稍微好一点,强调这种夸奖不能是笼统的“你真棒!”,而需要夸奖孩子的付出和努力,例如“你今天唱歌唱得真好!”
6 E7 ^3 I3 b; P( c- R4 |3 N抱怨孩子不回家,却从不反思自己的家到底是什么样。
1 ?/ f% E* I: h, D1 a0 L2 E* m 事实真的如此吗?* o. |" Q6 @, f6 Q
在某个选秀类的节目中,一个孩子被淘汰了,主持人请孩子的妈妈上台安慰孩子,而妈妈第一句话就是:“儿子,你是最棒的!”明明第一轮就被淘汰了,但妈妈开口就说孩子是“最棒的”,为什么最棒的还会被淘汰呢?孩子会认为自己受到了欺骗,由此对妈妈的安慰不买账,依旧不停地流泪,依旧一脸不自信。1 H0 S" [$ X. m X+ ~1 g
抱怨孩子不会飞之前,你是否想过他可能不是鸟。
: p, Y: d( S8 p! B4 S 2. 无私的父母,自私的孩子
# U! G+ M5 I( ]% X' E; | 育儿文章里面常说,我们要给孩子一个“储爱罐”,给孩子无穷无尽的爱:如果孩子想要一个巧克力,那么我们就给她十个巧克力——这会让她知道,第一个巧克力是她想要的,剩下九个巧克力是我们对她的爱。, @$ C5 U. N b2 }6 \$ N
事实真的如此吗?
4 j" m8 ]+ z7 [# u' n 有个妈妈一直尽自己所能给予孩子最好的一切。孩子喜欢吃鱼肉,妈妈一直假装自己只喜欢吃鱼尾;给孩子买各种各样的新衣服,妈妈一直穿着旧衣服;给孩子琳琅满目的玩具,妈妈却不舍得给自己换个手机。上了公交车以后,孩子一屁股坐在唯一的空座上,丝毫没想到要给抱了自己一路的妈妈让座。
+ g8 H& [$ F S) V% ~4 g日常生活常识教育,比求生训练营重要一百倍。$ U. z. C' K- e( M) R2 M
3. 强势的父母,弱势的孩子. @0 @: a! u0 \5 P
有的父母学历高,能力强,很敬业,事业上很成功,性格也很强势。这样的父母往往对自己的孩子要求也很高。他们不由自主地拿自己的孩子和同事、朋友的孩子做比较,一旦孩子落后,就觉得自己好像“输了”。甚至从孩子刚出生起,就报名各类兴趣班,生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 Z/ a3 q- r- J! s% } 让孩子变强,孩子就能变强吗?! C& Q, P; K9 S, t9 T; g) _2 V4 C7 G U
父母对孩子的高标准要求,会让孩子感受到较大的压力。孩子越小,越难以应对和处理压力;即使孩子已经长大到足以“化压力为动力”了,他们也会认为父母并不承认真实的自己。孩子一直试图向父母证明自己,由此造成的悲剧,难道还少吗?
! J# F- N) j" H- A& F8 W0 U嘴上说着做自己就好,可还是克服不了虚荣心啊。
& w, A4 W7 ?8 [1 ^/ b* P 1. 自信,但不盲目自信
! X* X, N- c$ g& X p4 @ ——孩子不可能一辈子活在童话的城堡中
. ~$ m# u% Y; A# a: D! u0 _. [6 H 在我们眼中,孩子是上天赐予的礼物。他们有完美的肌肤,完美的笑容,完美的一切。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喜欢在朋友圈刷屏地发孩子的照片,甚至在外人看来几乎一模一样的九连拍照片。
, h! L" A" O( t, }' f 国外有个育儿专家曾说,自己非常喜欢夸赞孩子,直到有一天,她不由自主地说出了:“宝宝,你刚才放屁了吧!真香!”这样的话,才意识到自己已经走入了误区。
& o& N3 v3 U4 N3 c/ u; @ 生活中,一味夸赞自己孩子的父母不在少数。萌妈自己的妈妈从小就喜欢夸我,说:“我女儿是最棒的!”每次萌妈自己都很不舒服——因为我清楚地知道,我并不是最棒的:三人行,必有我师,总会有人在某些方面强于我。萌爸的妈妈也很喜欢夸萌爸,说:“你从小就是最棒的!”而当我们诞下小萌以后,我妈妈和萌爸的妈妈把这种夸奖延续到了小萌身上,她们一致认定:“小萌是最棒的!”
$ u" b$ [2 F8 A ~ q9 d% j3 \8 x 自信来自于战胜困难和走过失败,而不是相信自己是最棒的。自信是对自我价值的确信和肯定,而不是因为“我最棒”的盲目自信!一味地鼓励和赞誉,只会让孩子难以接受真实的自己,变得不自信。真实的生活中,孩子难免会跌倒,会遇到强劲的对手,会遇到暂时难以逾越的鸿沟和障碍——我们应该教会孩子的,是如何面对失败,面对真正的实力,再在这一基础上去奋斗、去拼搏。与其在孩子失败以后还说“你最棒!”,不如告诉孩子,哪怕不是最棒的,哪怕失败了,你的努力和付出也是有价值的。
+ A5 j- h1 o* s0 E 苛责孩子不专注,其实自己又好到哪里去?$ m$ K3 |( a9 j2 S
2. 爱,但不溺爱
# I0 |# [/ {4 r* Z ——爱孩子,也要教会孩子如何去爱
, p' Q+ f/ A+ E& i 母爱是无私的,父爱是深沉的——但是,我们并不是孩子的奴隶,孩子也不是依附于我们而存在的。
4 d( M& d2 W: N$ b; ]& V 这个世界上畸形的亲子关系实在是太多了。有父母一直无私为孩子奉献,甘愿让孩子“啃老”,哪怕孩子结婚生子有了孙子以后,还是自己来带孙子,儿子却打游戏到深夜,睡觉到中午。有妈妈不愿意自己的儿子早早结婚,希望儿子能一直陪在自己身边;即使结婚以后也想方设法地介入儿子的婚姻,和媳妇抢夺男人的心。也许你嫁的就是这样的男人,你遇到的就是这样的婆婆——那么,我们更要培养起自己和儿女之间良心的关系,成为下一代的“中国好公婆”、“中国好岳父/ 母”。
: Q' @1 @ ?9 ?- O) f8 H) O 我们爱孩子,也要教会孩子如何去爱。所谓“无私”的父母,实际上是完全以孩子为中心,这会日益强化孩子的自我中心意识,让孩子的心中只有自己,没有别人。当然,在婴儿前三个月时,需要第一时间满足他的需求,满四个月以后,除非是警报式的哭喊,否则不必第一时间赶到;在孩子三岁前,他会认为世界是以自己为中心的,我们可以尽量满足他的需求,但是此后,就要开始慢慢给孩子讲道理——否则,爱,就会变成溺爱。. }: Z" H9 I8 c3 s& E
萌妈一直都强调,我们爱孩子,但也要有自己的生活。哪怕是所谓 24小时的工作的全职妈妈,也需要有自己的生活。萌妈曾经在初中时对自己的妈妈说过的话,在此送给大家:
( J/ U% @5 Q1 w3 \- u. L- q “你要为了自己而活!为什么呢?因为你如果指望我,未必能指望上;哪怕有朝一日你真能指望我了,你的青春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 a9 P; t. D/ l! C8 [* `, E& ] 迷信书本,从不愿意实践。
/ `: U, e$ ~- A+ e+ K) l 3. 期望,但不过高期望% E/ _! n6 U8 x6 W X
——孩子有自己的闪光点,只是需要我们去发现' e0 ^& L' G/ ^
强势的父母常常培养出弱势的孩子。对孩子期望过高,容易扼杀孩子的潜能,阻碍孩子的发展。即使嘴里说着“我不给你压力”,但是孩子却会感受到无形的压力。记得萌妈自己上初中的时候,萌妈的父母也一直说“我们从来不给你压力”,但是考试跌出前三名,他们就会在饭桌上问:“没考前三还要买小人书吗?”孩子是很聪明和敏感的,哪怕你嘴上不说,各种细节也能让孩子感受到压力。更何况,强势的父母对孩子的期望更高,给孩子造成了更大的压力。
( S3 W/ {( c% r8 g& F* I 调查发现,很多高学历的父母喜欢拿自己作为孩子的比较对象,要求孩子以自己为榜样去努力。他们会说:“当年我……看看你现在……”,或者“我在单位……你在学校也应该……”,对孩子的要求会比一般父母更高。孩子和父母哪里有什么可比性!夸张一点来说,父母吃的盐都比孩子吃过的饭更多,父母的成熟是经历了多年的挫折、磨练才修炼而来,怎么能以此去要求孩子呢?9 _8 ?* J) ?( u E u
对孩子抱有过高的期望,会让我们难以看到孩子的长处,进而给孩子更多的消极评价和消极的心理暗示,对孩子多采取严格、甚至苛刻的教养态度,导致孩子的不自信和压力。我们要做的是,是降低对孩子不切实际的期望,发现孩子真正的闪光点,帮助孩子的心灵健康成长。如果连我们自己都不能接受真实的孩子,那还指望谁来接受孩子真实的一面?* g+ ]5 h2 I% Q* t: ^
不放手孩子的未来,只能让孩子依赖自己一辈子。( e# }/ c4 |/ O; [- J
写到这里,不由地想到了中国传统思想里的“中庸”有着极其丰富的道德文化内涵,但其包含的最基础的意思之一就是“不走极端”。时下,为了博眼球,不少育儿文章都只强调一种片面的育儿观念;今天萌妈想说的,正是大家要对这样的文章和教育理念予以理性的甄别,对于我们自己育儿过程中相对极端的行为进行反思和矫正,这样才能让孩子更好地成长。常常把“别人家的小孩”挂在嘴边。" q9 U5 M5 [0 e) p" R {
9 a1 X2 J# }" s" s' Z x# M, v
怎么又要通过认证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