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宝贝  发表于 2017-2-15 15:05:33| 3650 次查看 | 1 条回复

在阅读中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


     读书到底读什么?是读字、读词、读句子?还是读画面?读画面有什么价值呢?

    下面几本书是最近几天和小宝读的最多的一套中的三本。第一本Just for you :

0.PNG



    一看到小刺猬站在高高的椅子上挥舞着铲子,小宝就乐啦:这场景他太熟悉了,也经常这么干啊。对于不到4岁的小宝,目前对文字还没有什么概念。所以一般不会要求主动去读文字。他看书一定是先看图了--其实就算是安妮那样能读很多文字的孩子,读图都是第一步。

1.PNG


    看到这张图,小宝说:他帮妈妈做饭呢。马上,他就发现了一个秘密,说着还有个小虫子--哦,是蚂蚱。我顺势问,看看除了这个小蚂蚱还有别的没有?看了好变天,没看出来,这时候,说,他把鸡蛋都给弄掉了。我顺势说,哦,是啊,因为the eggs were too slippery.然后我就指着那个要掉下来的鸡蛋夸张地说:oh,too slippery,too slippery,要掉了......

    到了下一页,引起他注意的是那一大堆泡泡,这么多的泡泡啊!咦?这里面还有个小虫子?钻到泡泡里去了,说完就哈哈大笑。这时候我问,怎么会有这么多泡泡啊?谁弄的?小宝想了会,回头看到前面这页了,说,这是装泡泡的瓶子--是啊,他们俩经常在浴室里弄泡泡,都是从大瓶子里倒出来的。这时候,又看到了下面挂着的小虫子--这回看明白了,原来是小蜘蛛。然后说,小蜘蛛挂在拖把上面(拖把是我告诉的,因为他认识的拖把和这个不一样),小蚂蚱趴着呢。这时候我问,他那个拖把要干嘛啊?擦地。嗯,我就势把原文念一遍,尽管他象没有反应一样。念的时候我故意突出了too bubbly,然后又换了个bubble,在他们之间转换一下--实际上,是想让他明白这两个词是有关系的,但是又不想刻意地教。有个印象就行了。

2.PNG


  这个时候,安妮过来了,说这本书特别有意思,每页里面都藏着个秘密。我问,什么秘密?他说,你看--小蜘蛛和小蚂蚱。我问,每页都有吗?她得意地说,当然都有了,不过,你不一定找得到。小宝一听来了劲,开始回头去翻前面的,终于在姐姐的指点下在扫帚边上把那个漏网的小蜘蛛给抓获归案了。

   有了这次经历,小宝每看一页图,都要先找俩宝贝。找完宝贝发现,哎呦,他怎么哭了?盘子都broken了。盘子怎么会broken呢?哦,原来他自己端了那么多的盘子啊。顺势,把字读出来,突出一下put away,然后随口说go away,take away,这些都是他熟悉的。the floor was  too wet,其实这也是一个因果。

3.PNG


  到了下一页,小宝喊了句:哇,又broken 了。我就势:the bag broke。然后就开始找,都什么东西掉到地下了?这些东西原来在加拿大的时候基本都知道英文名字。其中那个orange我说是tomato吧?安妮说不是,因为上面哪里哪里不一样--其实我也不知道到底是不是,她能看出区别就好。

  然后我问他们,都谁在这里看热闹呢?小宝把名字说了一遍,安妮补充说:你看这个蝴蝶,还用手推着脸,多好玩啊!最后,俩人又开始找那两个秘密人物去了。

4.PNG


   到了这张图片,看到小刺猬跳起的样子,小宝第一句话就是:bouncing ball--这是starfall里面的一个和字母配套的单词,结果在这里用上了--这就是情境的对应。虽然有的时候对应的不完全准确,但是它能通过这个联想过去的知识,这就是学习能力的一个反应。我顺着他的bouncing ball,说恩,像bouncing ball,the bed was too bouncy.本来呢,他想要take a nap,sleep--这时候也不用顾及词性的对应了,理解了就行。

5.PNG


   下面这页,小宝说,小蜘蛛拉了根绳子,小蚂蚱在后面推--他们都要帮他。然后他们就累了,坐在轱辘上了。他们不下来,小刺猬也推不动啊。

6.PNG


   这页苹果的开始小宝没明白,后来我一说,哦,明白了,原来他把给妈妈的苹果都给吃了啊,因为got hungry。后来每次看到这里就哈哈大笑,说就剩苹果核了。

7.PNG


   到了下面,小宝看到叉子在地上不大理解。干嘛要蜘蛛他们俩要搬盘子呢?姐姐这个时候就开始展开联想了:其实他俩不用这样搬,小蜘蛛把那个丝做成一张网,然后就像前面拉轱辘一样,用那个丝拉着就行了,到时候,小蚂蚱跳上桌子,小蜘蛛在下面一递,多省力啊.....

8.PNG


 这张画面,小刺猬让妈妈抱,小蜘蛛和小蚂蚱也拥抱,看他们的腿,还这样--小宝说完还学了一下。

9.PNG


  And I did it--这是一句比较常用的话,他们都知道!

10.PNG


   对于一个三岁的孩子,如果你每次读的时候都照字面意思去读或者翻译,孩子就会错过很多自己观察、发现、思考的机会。而书中的逻辑有的时候点到为止,让孩子有自己的思考空间。比如这里的just for you,可以引导,但是不能过于强求,否则,就有可能适得其反。

   记得我上高中的时候,历史老师就说,学历史要先把书学厚然后再变薄。现在看,这个变厚再变薄的过程,就是孩子的思维训练过程。通过对每一个画面细节的观察,就能够把两行字的内容扩展到5行甚至更多。而这增加出来的内容,就有对主题烘托和描写,从中也能发现事物内在的逻辑关系。

   说到逻辑,我不知道大家怎么看。记得我上大学的时候,对于作文到底该怎样写还完全没有开窍。尽管高中时代甚至高考我的作文都不低,大学的论文还混了个优秀。但是真正明白文章的布局谋篇尤其是文章要有内在的逻辑关系还是毕业以后的事。

   那个时候,到机关为领导做文字秘书,等于是我明白文章到底应该怎么写的一个转折。把素材变厚再把它变薄然后落实到纸面上,和现在看人家给小朋友写的绘本,还真是一个道理。

   在绘本中培养孩子的观察力、想象力,这一点目前大家都认同。而如何把观察、想象到的东西表述的有条理,同样是绘本能够带给我们的。如果,我们在讲绘本的时候,就是要求孩子认字、读句子、复述,最后孩子得到了一点英语上的进步,但是,在其他方面所失去的,可能会更多。

   如果想明白了这一点,大家读绘本的时候是不是还非要局限于孩子英语不好文字内容不会怎么办这类问题上。有人说孩子不喜欢绘本,不是绘本的错,也不是孩子的错,是我们读绘本的目的有错。

   刚在论坛中说起孩子的自主学习的问题,我觉得,孩子能否自主学习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孩子的思维方式。目前中国的孩子,在知识积累上都做了不少,很多孩子字词认的不少,但是到了高年级,分化的主要原因就在于对过去知识的运用上。就拿作文来说,一篇堆砌词汇的作文和一篇细节描写生动的作文哪个会更有生命力?而对于细节的分析和运用,不是教出来的,是孩子靠自己读书悟出来的。这个悟的过程,就是能力的提升过程。

    很多时候,我们如果把目标就设定在分数上,我们的孩子就会像考试机器方面发展;如果我们把读书的目的就设定在字词上,我们的孩子就无法品味书本带来的乐趣。如果我们把眼光放远一些,孩子就会自己在摸索中积累能量。而这个能量,能够让孩子面对各种环境的变迁。

    这个问题,我从安妮回国后适应环境尤其是语文成绩的提高上,深有感触。按照安妮的中文识字量和中文阅读量,我一直觉得作文会是她很难过的一关。但是现在,看到安妮写的中文作文,我确信,这几年加拿大对于孩子阅读能力的培养不仅使她的英文水平提高很快,同样,好的思维能力帮助她很好地理解中文的字词以及作文的方法。更重要的是,这种思维能力使得她具备了一定的归纳分析能力,从中英文之间自己摸索出了规律,这无疑会让以后的学习更有后劲。

    最近一次语文测验,安妮拿了97分,阅读题全对。头天晚上复习的时候,老师说让抽查听写字词。而之前,我发现安妮对于拆字有极强的悟性。比如她经常和我说我们玩个game吧,用什么偏旁组成多少个字。开始我以为是老师要求的,后来才知道是加拿大的做法。这个方法,让我们在复习的时候,不用笔写,游戏中就解决了。她边在客厅骑扭扭车,我边问她那些需要听写的字词,结果她就用拆字的方法应答我。很快进行完了,结果最后考试这些字词一个都没有错。

    她回国后的第二篇作文,就得了优 *(第一篇是因为不知道要写成段落,但是句子的描写老师评价很高)。不仅仅是细致描写,令我吃惊的还有她的逻辑能力和对细节阐述主题的把握,而这种把握,明显感觉有绘本的风格---总想拍作文,结果又交上去了。空着,等待后补。

   从安妮的作文中,我看到了一个好的思维方式或者说一种学习能力对于孩子的价值。回头再细品国外对于三年级教育的要求:要让孩子到三年级的时候学会阅读。学会阅读,不是会多少字、多少词,而是阅读的方法,通过阅读获得一种思维方式、思维能力,这是终生受益的能力。



ggerr  评论于  2017-2-15 15:20:00
留下我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