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巨  发表于 2011-6-30 10:41:34| 2415 次查看 | 0 条回复
      按照《义务教育法》的规定,义务教育阶段的小升初入学应该遵循“免试、就近”原则。而事实上,由于重点中学和普通中学的差异仍然存在,为了上到更好的学校,小升初还是被一些学生和家长称为“没有硝烟的战争”。家长们为子女上学煞费苦心,挂靠户口、买片内房、走特长生,甚至离婚等现象层出不穷,一些家庭,甚至已发出“给孩子选一个好初中比考所好大学还难”的感叹。

  上述报导,让人脑中忍不住浮现出一部老电影《大逃杀》中的情节来。这部寓言式的电影,以幻想的方式,讲述了一个令人恐怖的故事——在人口过度膨胀的未来,为了解决生存问题,学校的毕业典礼,实际就是一场残酷的厮杀仪式,孩子们被送到一个荒岛上,每个人发一件武器,脖子上挂着一个倒计时爆炸项圈,要求他们在规定时间里,必须杀死对手,保存自己,并保证最终有一个人活着走出来。于是,在朝夕相处的同学间,开始了一连串的争斗于残杀……

  这本来是一部比较夸张的幻想片,但其中却暗含着一种让人不寒而栗的真实——我们从幼儿园开始就进行的种种“不输在起跑线上”的甄别和选择,难道没有这样“优胜劣汰”的成份在里面吗?只是我们的优和劣,不是孩子本身的优劣,而是孩子的家庭背景、父母的关系甚至家族的经济和政治实力的优劣。这里面最让人担心的就是:孩子本身的表现,已越来越不能左右自己的命运。

  遍观当下的教育,我们的教育资源,正目的性很强地朝着强势人群的一方流动。从幼儿园开始的择园,到令许多家长头痛的小升初,初升高以及其后的高考和高考后的考硕考博,每一个阶段的受教育权的获得,都或明或暗地充斥着这种须举全家之力甚至家族之力而投入的拚杀。这让人忍不住会想,任何一次学习选择,其实都不是孩子“一个人的战斗”。

  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既有学生家长们过于强烈的望子成龙的心态的主观愿望,也有教育资源配备的不均衡,以及由此造成的明里暗里的各种令人气闷的交易。还有,就是明里不说,但却实实在在支配着某些教育界人士的观念——教书重要的已不是育人,而是为了制造在功利社会中摧城拔寨的利器。

  最应该推进和促成公平的教育,在过度实用和功利的产业化指向之下,变出了与之本义相反的属性来。在这种所谓的教育指导下,孩子们从小就接受强者生存弱者淘汰的丛林法则,而这种“强”与“弱”,很大程度上不由他们的主观努力能够改变。他们从娘胎里,就被人为地分为三六九等,这种阶层属性太过于明确的所谓教育,最终不是如理想的教育那样,培养完善的人格和有尊严和公平感的公民,而将导致社会层级化明显,极不利于社会和谐发展。

  教育的本义,应该是和谐与快乐的,其中具备神性的光辉和人性的张扬,即便达不到这样高的层次,也至少不应该成为以“战争”为喻的东西。那些陷入题海战、特长战、捐资战、电脑排位拉锯战、紧急买房搬家迁户战的孩子及其家长们,为了一个“小升初”而付出的心力和痛苦,让我们不能不反思,我们的教育,究竟出了什么问题?为何《义务教育法》颁布25年后,“就近入学”和“免考”的原则依然没有被普遍推行,各学校之间的教育资源和质量差异,不仅没有缩小,反而有扩大的趋势。教育的终极目标,从没有像现在这么明确的功利,同时又那么让人迷茫。

  但愿这种噩梦般的厮杀式“小升初”,和一切将教育和硝烟与战斗扯上关系的元素,远远离开我们的孩子们,愿他们的入学之路,只有阳光与鲜花。为了这个目的,我们需要努力加强的,决不仅仅是硬件建设,更重要的,是对教育功能的重新认识。


默默的把爱币数了N遍,到底该换点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