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儿子叫迈可尔,现在我们叫他麦克,但是在我们叫他麦克以前,他对我很生气,因为我会说父母都会说的话,比如你是不是该睡觉了,他会气愤地望着我说,我希望我没有爸爸……然后他会停下来想一想,使劲想出一个可以代替爸爸的东西,最后,他说,我希望我有条金鱼。”
这个想法让科幻作家尼尔·盖曼打了个激灵,一个孩子当然可以拿爸爸去换金鱼,在孩子的世界里,这似乎非常合乎情理。这就是为什么他写了下《那天我用爸爸换了两条金鱼》的故事。
天啊,又一想,窃喜,这简直是为妈妈们写的书,当爸爸在玩手机、玩游戏,停不下来的时候,就让孩子拿着这本书去找爸爸读这个故事吧。记得一定要小心留意着,爸爸是不是越读声儿越小,会不会心虚,一边读一边扪心自问,“我会被换做什么?”
故事开始啦,哥哥的好朋友内森带了一个漂亮的鱼缸来家里玩,哥哥一眼就被两只金鱼深深迷住了,他千方百计想用什么换这两条金鱼,可是都失败了,直到哥哥提出愿意用爸爸来交换,内森才心动。爸爸坐在电视机前看报纸,爸爸看报纸的时候对任何事件都不管不问。为此哥哥特意强调——“他和一百条金鱼一样大”。
当然,妈妈责令我们必须立刻找回爸爸。就这样哥哥和我一路追踪,因为“太没劲儿”的爸爸又被内森辗转换作了辛格的吉他,被辛格换了布林奇的大猩猩面具,被布林奇换了帕蒂的大白兔。最后,我们发现爸爸被安放在帕蒂家后院的小兔屋里,小兔屋安放在铁丝网围成的兔圈里,他依旧读着他的报纸,啃着一根胡萝卜。
可惜,看完了这本主角是爸爸的绘本,我们并不知道这位悲催的爸爸长什么样子。画家戴夫·麦基恩自始至终没有在书中给父亲一个正脸,他有五次出场的机会,但读者看到的无一都是他被报纸遮住的模样,不但没有画面,也几乎没有台词。只是在故事的结尾,哥哥和妹妹终于找到他后,妹妹扬言她的“哥伦布大发现”,她要告诉学校所有的人,哥哥喜欢帕蒂。为此,哥哥发飙啦,爸爸才终于淡淡地丢出全场唯一的一句台词:孩子们。然后继续边吃胡萝卜边看报纸,直到三人走到家。很显然,这是画家的有意为之,画面中不给爸爸正脸,正意味着在孩子们的心中,爸爸的真实写照——一个面目模糊的父亲。因为爸爸对孩子的漠视,所以才被没有分别心的孩子当作了可以和朋友随意交换金鱼的道具。
漠视孩子,在日常生活中似乎是稀松平常的事。但冷暴力造成的伤害是隐形的却不容忽视。以美国为例,美国《儿童虐待防止和处罚法》(《The Child Abuse and Neglect Reporting Act》)将虐待儿童的行为定义为五大行为,最后一条是:忽视儿童。判断指标包括:孩子是否体重严重不足,是否根据天气变化穿上适当的衣服,是否浑身肮脏、长期生病、发育迟缓等。
实验证明,婴幼儿时期,孩子通过表达需要、获得父母的反馈,刺激大脑健康发育,这一模式最终会变成儿童与他人、与社会的互动模式。一个长期被父母忽视的孩子,大脑发育会和正常儿童不同,或者大脑对危险过度警觉。美国某心理学家指出,如果儿童长期生活在恶劣、负面、绝望的家庭环境里,未来会失去接受善意的能力,很难相信别人。
这本小书的创作来源于作者儿子对他的一个咒语,尼尔·盖曼才写下了这个颠覆意味的故事。这个多少有些荒诞的故事其实有着强烈的现实感,一点儿也不危言耸听。有一天,我在楼下碰见一个领居家的小姑娘,我说,你去干嘛呀?她才四岁多,认真地说,我去超市买个妈妈。我当时瞪大了眼睛,难以理解。后来想想,她妈妈才生完二宝,她简简单单的一个回答却是心底最真实的想法。后来当我家小姑娘两岁多的时候,也说过类似的话,只是要卖掉的主角不是爸爸妈妈。不难发现,被小朋友要无情地卖掉或换掉的亲人多是在日常生活中对他们很忽视的人,这一点和作者在结尾暗示的一样,哥哥发誓做出了保证再也不会用爸爸换任何东西,狡黠的他不忘补了一刀,“可是,我从来没有保证不会用我妹妹……”
事实上,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做个试验,看看爸爸给孩子读完绘本后,孩子会说什么,爸爸又会说什么?对这本揪爸爸耳朵的书,爸爸们一定有话要说,有的爸爸会表示压力好大,有的爸爸则辩解说:一个可以不介意被交换了金鱼、吉他、大猩猩面具,被关在兔笼子里的爸爸难道不是一个玩得起的好爸爸吗?好吧,这个辩白听上去还真的不苍白。在书里,当哥哥和妹妹在帕蒂家后院的兔笼里找到爸爸的时候,作家是这样描述的:他看起来有点儿孤单,他的裤子都被草遮住了。这是从孩子视角观察得到的结果,看得出,有点儿心疼。于是就有了后文的真心话。“当帕蒂抱怨:他不是只很好的兔子。而我说:他本来就不应该是,他是个非常好的爸爸。”
这本充满暗黑色彩、哥特风格的绘本是尼尔·盖曼为孩子写的第一部作品。机锋叠出,幽默风趣,间以惊悚,而且移步换景,始终紧紧抓住读者的心。故事一波三折,人物就像游戏中的一样,要打怪兽,一路冒险,好看、好玩,充满了想象力的同时又蕴涵着深刻的寓意。有读者说:把爸爸换走也没有关系啊,反正有亲情的羁绊,再说一路上发生了那么多好玩的事情,收获也不少。比如哥哥戴着大猩猩面具,妹妹朝着警察跑过去,大喊救命,结果哥哥被警察训了一顿,而妹妹装无辜的表情躲过了警察的训诫。还有读者认为:所有人都成功地实现了交换,又再换回自己之前舍弃的东西,比如哥哥和妹妹历经波折换回了爸爸,内森换回了金鱼……说不定作家要警戒的是,我们永远都不满足。
尼尔·盖曼(Neil Gaiman)1960年11月10日生,是一名移居美国的著名英国作家, 一度被誉为是罗琳之后最成功的作家。是近十年来欧美文坛崛起的最耀眼的明星,被视为新一代幻想文学的代表。其创作领域横跨幻想小说、科幻小说、恐怖小说、儿童小说、漫画以及歌词。他的作品不但部部畅销,更获奖无数。恐怖小说大师斯蒂芬·金称赞他是一个“装满了故事的宝库”。
他是畅销漫画编剧、幻想小说作家,被誉为十大后现代作家。他是记者、诗人、词作者,还有个重要的身份是儿童文学作家。他的代表作除了《我拿爸爸换作两条金鱼》,还有《墙壁里的狼》、《坟场之书》。
2001年尼尔·盖曼精心撰写的长篇小说《美国众神》,被读者戏称为“神话黑暗都市奇幻哥特恐怖浪漫幽默公路小说”的跨类型之作,体现出当代美国的真实面貌,和世界观价值观的激烈冲突,囊括了当年所有幻想类小说大奖。包括科幻奇幻界最有名的双奖——雨果奖和星云奖,恐怖小说界最高奖——布莱姆·斯托克奖,以及幻想文学书评界推崇的轨迹奖。
2003年他写的童书《鬼妈妈》再次获得科幻文学最高荣誉雨果、星云两项大奖,被改编成电影后,他的作品被更多人的关注和喜爱。尼尔·盖曼仿佛有能力行走在人们的梦境和现实之中,把它们变成一个个让人啧啧称奇的故事,为读者带来真实又奇幻的阅读享受。
戴夫·麦基恩(Dave McKean)1963年12月29日生于英国。他的图风大胆冷静,多为蘸墨钢笔线描,娴熟地拼贴各种素材,邮票、照片和线描,混搭得丰富又有趣,混乱美学爱好者。他和尼尔·盖曼可谓金牌搭档,他们有过很多精彩绝伦的合作。
他的成名作包括畅销书《蝙蝠侠:阿卡姆疯人院》,还有为尼尔·盖曼的《睡魔》系列所画的封面。他还为尼尔·盖曼的《暴力案件》《信号干扰》《潘趣先生》《鬼妈妈》《那天,我用爸爸换了两条金鱼》画过插图。他不仅为尼尔·盖曼的中篇小说《镜子面具》画了插图,还导演了这部电影。他也是小说《笼子》的作者及插画者,这部小说获得了维多利亚和艾伯特博物馆插图书奖一等奖。
尼尔·盖曼、戴夫·麦基恩的作品还有《墙壁里的狼》,《斯洛格的爸爸》。
获得2003年凯特·格林纳威奖提名,是一本非常诡异、颠覆了图画书既定模式的书。
家有小活宝,大活宝来报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