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孩子没什么爱好怎么办?”有粑粑麻麻这样问过我。后来我发现,有这个问题的家长还真不少。因此,我决定写这篇文章。动笔之前,我想到了两个故事,即便它们看起来毫无联系。
1、他没什么爱好,只喜欢一个人静静
上上世纪80年代,在德国的乌尔姆市,有这么一位既不活泼、也不可爱的孩子,三岁多还不会讲话,九岁时讲话还不顺畅,每讲一句话都必须经过吃力但认真的思考。
普通男孩都喜欢玩带有竞争性的游戏,可他都不喜欢参加。孩子喜欢玩打仗,喜欢打闹、逗乐,可他从不参与。
即便看到妹妹兴高采烈地玩着洋娃娃、小婴儿车、提桶和铲子等时,他也都静静地走开。他似乎真的是个“没有任何兴趣爱好的孩子”。
可这个孩子的母亲却每每为他辩护:“他是沉静的,因为他在思索。等着吧,总有一天他会成为一个教授!”很多亲戚朋友都感到可笑,但也理解母亲的心情。
其实,只有孩子的母亲注意到,他经常一个人长时间蹲在花园角落的灌木丛中,用手抚摸着小叶片或者凝视着匆匆跑动的蚂蚁。
每当一家人到巴伐利亚湖畔游玩时,他总是格外高兴,因为,在这里能看到许多他所喜爱的自然景象。
或沿着林阴道散步,观看穿过树叶空隙的斑斑日影;或静坐着凝视湖面的粼粼碧波,晚间则凝望夜空中的闪闪星光,他总乐此不疲。
这个孩子,是爱因斯坦。
2、他没什么爱好,只喜欢坐着轮椅跑步
第二个故事,从一对父子的对话开始。
有一天,儿子问:“爸爸我想参加跑步比赛,好吗?”爸爸说好。于是他们一起跑完了5英里。
第二次,儿子又问:“爸爸你和我一起去跑马拉松,好吗?”爸爸又说好,于是他们一起跑完了第一个马拉松。
有一天,儿子问:“爸爸和我一起去参加铁人竞赛,好吗?”铁人竞赛是最困难的比赛,必须游泳4公里、脚踏车180公里、跑步42公里。爸爸还是说:“好,我们去参加。”
这对父子是美国著名的田径组合,父亲叫迪克·霍伊特,儿子叫瑞克·霍伊特,他们是一对长跑健将,组成的Team Hoyt是马拉松、铁人赛常客。
在过去的30多年里,他们平均一年参加30个赛事,一共跑过了3770英里的路程,其中包括:
78次半马拉松赛,64次的马拉松赛, 206次奥运标准的三项铁人赛,6次被公认不是常人可以承受的终极三项铁人赛……
然而,儿子瑞克·霍伊特天生残疾,终生只能坐轮椅,他没什么爱好,也没条件有太多的爱好,但当他第一次表露出对田径的兴趣时,爸爸义无反顾地陪他坚持30多年。
世间千姿百态 别局限孩子的选择
看完这两个故事,估计粑粑麻麻们也明白了,我无非是想说,孩子的爱好需要你一双慧眼去发现;孩子一表露出某种兴趣,需要你的鼓励、支持与陪伴。
的确,这是两个再浅显不过的道理,可往往为人父母的却做不到,包括我自己也屡屡犯错,才以教训示人。
其实,每个孩子从他一出生就有着感知未知世界的冲动,一开始是用他的嘴,再到手、脚、耳朵、眼睛等,他们每成长一步都是在探索。
这种探索,某种意义上就是基于自己天然的爱好与兴趣,这个天然的兴趣,所有的孩子都是一致的。只是后来因为天赋与环境的因素,才使得不同孩子的行为表现不同、兴趣爱好不同。
我能理解,每个父母都想发现孩子的与众不同究竟在哪里。这就是为什么中国有个“抓周”的传统。它不就是为了寻找孩子的兴趣爱好和与众不同吗?
“抓周”在中国流传了近两千年,其实它并不靠谱。它在规则制定上就局限了孩子的选择范围。无论你在孩子身边放置多少东西,但与世间的千姿百态相比,它是多么的渺小!
现在大多数父母都明白这个道理,因此“抓周”更多地被仪式化与娱乐化了,但最应该抛弃的游戏规则却被顽固地继承了下来。
就看看我们的周围吧,主流的儿童兴趣班,有几个偏离了“琴棋书画”的范畴? 这何尝不是一场现代式的“抓周”?孩子还有更多的选择吗?
如果孩子不喜欢这些摆在他周围的“琴棋书画”,这是否就意味着他没有爱好?
其实,这并非孩子没爱好,是我们给他的选择太少了。亦或是我们根本就没有认真去观察他其它方面的爱好。
孩子的兴趣爱好其实与父母试图强加的、商业主导的爱好有太多的不同。
在孩子表现出与众不同时,我们不少粑粑麻麻不但不把它当着爱好来看待,甚至怀疑自己的孩子为什么这么怪。
如果你真的找不出孩子的兴趣爱好,那就用更多的时间去陪他吧,多带他们出去,多亲近大自然,多接触不同的事物,细心地去体会,去观察,总能找到孩子的与众不同,总能发现孩子的某种冲动与爱好。即便这个爱好是只蚂蚁、一片树叶、一颗石头。
就像爱因斯坦的妈妈所做的一样。
①担心爱好太怪是多余
接下来的问题是,如果我们发现了孩子的与众不同,怎么去呵护、去支持他这一选择?
我家豆豆两岁多的时候,突然间喜欢上唱《济公》,日唱夜唱,见爸妈唱,见姥姥姥爷唱,见爷爷奶奶也唱,直唱得翻天覆地。至今,我和爱人都醉《济公》。
说内心话,我觉得这首歌既不好听,也不适合孩子唱。我经常想,那么多好听的儿歌,为何他独喜欢这一首。
我和爱人试图去改变他,给他放了很多自认为悦耳的旋律,教了他数十首自认为好听的歌曲。可豆豆见人一开口还是那句“鞋儿破,帽儿破”。
既然改变不了,那就跟他一起唱吧,这一唱就是半年之久。突然有一天,豆豆居然不再唱了,而且至今不再唱。因为他有了其它更多的爱好。
到这时,我才明白担心是多么的多余。
孩子的兴趣爱好有很多,变化也很快,只要没啥危害,我们为何要去改变他呢?为何不陪他一起去感受那种乐趣呢?
②痴迷手机游戏又如何
还有父母并不担心孩子没有兴趣爱好,而是担心孩子沉迷于某种不良嗜好。
孩子是无辜的,他并不知道自己的爱好不健康。一个爱游戏的孩子,其实与爱思索的爱因斯坦一样,他们都为自己的爱好而痴迷。
当这种痴迷到一定程度,就不能自拔。
其实,遇到这种情况,粑粑麻麻不要太过紧张。孩子对外界的兴趣有很多,也会不断改变,关键在于,他有没有机会接触到他更喜欢的东西。
我也遇到过类似的问题。我那不算调皮的儿子豆豆,也曾痴迷过《愤怒的小鸟》游戏。那种痴迷,一度让我没辙。
一开始我规定他只能玩10分钟,后来干脆全面禁止。可一旦他见到别人手机里有这款游戏时,他就像见到了亲娘一样,总能哄着人家给他玩。
我试图培养他其它方面的爱好,比如美术。可他除了小鸟,不画任何东西。我也给他报了围棋兴趣班,可他只让我在棋盘上用棋子摆出各类小鸟的形状,而不是去对弈。
我曾为此深深担忧。但时间长了,我发现豆豆在慢慢地改变。当他看到电视上一个儿童科普节目时,那些小实验深深地吸引着他,他不断吵着要我给他重做一遍实验。
围棋学了几个月后,他每天吵着要我跟他对弈(当然总得让他赢)。他经常自豪地告诉我,他今天下围棋又得第二名了(两个人对弈)。
其实孩子有了不良嗜好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他没有机会接触到更吸引他的事物。
这个责任不在孩子,而在我们。家有小活宝,大活宝来报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