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家孩子2岁的时候被一本有缘的绘本深深打动了,这引发了我的一些反思,绘本阅读也有高峰体验。于是我决定分享一下这份缘,以及这份难以形容的触动。
要说这绘本阅读的高峰体验,不得不先回顾一下小路易的绘本阅读之旅。
路易的绘本起步并不早,快2岁才开始关注故事性,才开始算是步入正轨。相对于安安静静待那看书,他更喜欢运动,相对于被动接受信息,他更喜欢主动控制局面,可以说,路易的绘本之旅是他自己走出来的,我们的影响力微乎其微。
最早的一套书是《小熊宝宝》,讲的全是小宝宝生活相关的事情,吃饭睡觉刷牙洗澡什么的,1岁左右小宝宝的生活就是围绕这些主题转的。路易对这套书接纳度很好,能专注地看和听,学会了翻书,也学会了自己拿书看。妈妈把这套书录了音,当背景音乐常常播放。至于路易的理解程度,他不太理解故事内容,也不太认识里面的小动物,很少指认,我觉得他更多地是在听语言。(这本书到现在起码有一年没看/听了,但里面的句子很多他还记得,比如收拾东西的时候,他会说:“收起来,嗨哟哟!”)
再后来,他开始接触英文原版绘本,主要是一些韵律节奏方面的,没有什么故事性。小宝宝看书是重复精读的,妈妈只提供了Eric Carle的几本,不仅讲绘本,妈妈还录了音,和原版音频一起给他磨耳朵。插播一句,路易磨耳朵的材料远不止这些,如何磨耳朵参见安妮鲜花的《不能错过的英语启蒙》。
就这几本精读,路易还是有偏好的,他最喜欢的是《brown bear brown bear what do you see》,因为这本画面最简单,每页就一个带有颜色的动物,没有那么多花里胡哨的背景。这时候路易喜欢指认了,翻开一本书才不管你说什么,人家指指这个指指那个,完全打乱你的节奏,强调故事性是毫无竞争力的,只有妈妈嘴里流淌出的韵律才能降伏他。这样的时刻,只见他聚精会神地看着妈妈,留下一只停在半空中忘记指认的手指。
看他对知识性兴致勃勃,我们改变了策略,找来收藏已久DK出版的幼儿百科全书《第一套头脑体操书——玩具》。这书很大一本,每页是一幅内容丰富的场景画面,旁边有一些从场景里挑出来的缩小版物品,让你到画面里找同样的物品。书里绝大部分物品路易都不认识,我们本不想这么早提供给他的。
果然这书很符合路易的学习方式,看书的过程可不就是他指认、我们回答的过程,生活中他也是时时处处把我们当做“物品名称朗读机”。他会挑选画面里他认识的物品来问我们,也很擅长找到一旁的缩小版物品,同时指认表示这两个是一样的。
这本书他看了大半年,有几个月几乎只看这一本。每次他从生活中认识了新物品,如果这本书里也有,他能发现并识别出来。这本书算是伴随着路易成长,见证了路易的知识面积累。
我们并没有放弃继续尝试绘本,直到发现有一种绘本可以兼顾指认和讲故事,是那种每页都有一个重复元素,且处于非常突出的位置,一眼就能看见的,比如《是谁嗯嗯在我的头上》。
这本书是买来给他强调粑粑用的,没想到有意外惊喜。故事超级简单,一个鼹鼠从土里钻出来,正好一坨粑粑落在他的头上,他很生气,开始找这是谁的粑粑,找了好几种动物,他们都拉粑粑给鼹鼠看,证明鼹鼠头上的粑粑不是自己拉的,直到最后找到元凶,鼹鼠以牙还牙。
敢情这故事就是由各种动物的粑粑串起来的,难怪每页的粑粑都画得那么明显,路易只见粑粑不见其他。他指着一个粑粑,妈妈正好边回答路易的问题,边就把故事讲完了,一箭双雕。有的粑粑画得那个传神,有半空中正下落的,还有拉一半正在拉的,路易敏锐地观察到这些细节。故事讲完,他还指指自己的屁股,表示自己也拉粑粑,哈哈,目的达到了。至于书里最后以牙还牙的部分,他还不能理解,我们也没有去强调。
这本书有好几周占据路易选书排行榜第一名,每次他都先选这本,如果妈妈拿了别的书,他也要求讲这本先。于是,从这本书开始,选择读什么,什么顺序读,全权交给了小路易。
还有一本类似的书叫《小黑鱼》,故事性也非常简单,每一页都有主角小黑鱼的身影,藏在不同的角落里。路易给自己定的任务,就是把每页的小黑鱼找出来,玩藏猫猫游戏,再指指画面中突出的大龙虾、怪鱼、海鳗等小黑鱼海底历险之所见,妈妈就一边回答一边把故事顺便讲完了。
兴趣也是非常好的引导工具,路易最喜欢车,和交通工具相关的绘本自然不会放过,比如《小兔子去旅行》、《蜡笔小黑和神奇的朋友》。他不仅要指认交通工具,还要把交通工具各个部件也指认一遍,认真地欣赏。路易还对钟表很感兴趣,《小兔子的一天》也喜欢得不得了,在每页里找钟表。
还有一类路易喜欢的是贴纸书。本来没打算让他玩贴纸,朋友推荐了一套《我爱贴纸》,每本有250个贴纸之多,内容也非常丰富,跟百科全书类似。我决定尝试,挑了其中4本路易比较熟悉的领域,果然很对胃口。不过,他显然不能贴到“正确”的位置,人家正处于乱贴的阶段,除了指认,练的就是贴这个动作而已。怎么把贴纸弄下来,怎么把粘在手上的贴纸贴到书上,这是需要精细手部运动能力的。
到目前为止,路易对绘本的吸收在于,兼顾部分感兴趣的细节和部分故事情节。至于那些别的小朋友很感兴趣的经典绘本,那些离路易的生活和兴趣相对遥远的美丽故事,没有一个入得了路易的法眼,
直到碰到这一本书。
这是一套书叫《可爱的鼠小弟》,我第一眼看见它的时候没看出来有什么特别,和其他花花绿绿的书比起来,它很朴素,简简单单的白纸铅笔画。它把各种动物的大小对比画得很明显,小老鼠就画得很小,一张大白纸上其他地方都空着,而大象就画得把整张纸都装满了,耳朵还装不下越出了纸的边界。
我拿出了第一本《鼠小弟的小背心》给路易讲,整个画面里只有小背心是红色的,其他都是黑色铅笔画。故事很有趣,小老鼠的小背心本来很小,然后一个个体积更大的动物借去穿,小背心一次次被撑大,直到穿在大象身上几乎被拉长成线条那么细,小老鼠没法穿了,最后很幽默地,小背心挂在大象的鼻子上化身为秋千,小老鼠玩得很开心。
没想到的是,路易第一次看就入迷了,目不转睛地看着,听妈妈绘声绘色外加演绎发挥地把故事讲完了(除了刚开始引入一本书,以后最好照着文字讲),他的手指竟然一动也没动。
再讲一遍,还是如此,换同系列另一本讲,依然如此。
路易完全沉浸在故事情节里,沉浸在这个和自己几乎不相关的故事里。
妈妈明白了,不是路易不喜欢故事,是那些书画得太乱太复杂,他没看懂。妈妈开始反思,之前提供给路易的绘本还是太难了,那些专家们或妈妈们推荐的2岁之前、甚至1岁开始宝宝就能看的书,绝大部分都超出了路易的理解力,尤其对于一个对语言表达关注较晚(1岁10个月才开口说话)的宝宝来说。
是的,宝宝能从一本书里看懂一些细节或部分故事,宝宝能对眼前这本书投入关注而不是跑开玩,就算是宝宝能看这本书了。
但是,这种半懂不懂地看,和完全地理解一个精彩的故事,宝宝的体验是不同的。完全沉浸在故事中的那种专注,完全理解一本书所带来的成就感和喜悦,当你真正看到它们呈现在宝宝身上,你会多么地后悔,因为你的“急功近利”,过早地提供超过宝宝理解程度的书,而剥夺了宝宝的巅峰体验。
其实大人也是一样的,一本半懂不懂的书,实在是令人很无趣很受挫。而一本书如果你不仅完全理解其内容,还看到作者的思想精华,和作者进行思想的交流辩论,还能看到作者的局限性,有选择地吸纳进自己的体系,你的阅读体验是完全不同的。
同系列另一本《爱吃苹果的鼠小弟》是我和路易的最爱,这本书还有一个同系列别的书没有的特点,画面连续感很强,把每页快速翻过看几乎是一部电影,这无疑大大提高可理解性。
我看过鸟居昭美《培养孩子从画画开始》,作者是个很懂孩子的人,此书不仅提到画画,不可避免也提到孩子生活的其他方面,可以判断出作者的水平。一开始就给孩子提供简单的白纸和黑色铅笔,不要那么早提供颜色,不要那么早教他们写字,不要那么早教他们去模仿着画形象,他们根本没到那个阶段。
在没有文字之前,人类就是通过最简单的涂画来表达自己的,慢慢地才演变出象形文字,演变出文字,人类开始驾驭更复杂丰富的画面。孩子的成长就是一定要走过人类发展的历史,在不太能充分表达自己的阶段,用图画来展示自己的内心世界。一个人类的胚胎,其发育过程正是走过了生命的整个进化史。
而绘本都是大人画的,包括经典的获奖作品,那些绚丽多彩的颜色,那些丰富唯美的画面,以及那些吸引宝宝的互动小机关,统统是大人的角度,它们能吸引宝宝的关注,但它们无法令宝宝专注,因为宝宝的图画世界压根不是这样的。
当然,不是说那些绘本都不值得看,我完全不是这个意思。我想表达的,仅仅是宝宝也可以获得阅读的高峰体验,不是说不能完全理解的书就不能看,就没有收获。大人也不是每本书都有高峰体验,读书可以有很多种目的。
这些国外引进的绘本,为孩子的精神世界提供了丰富的养分,这些作者是在真正为孩子做贡献,而不像国内的绘本充满了说教。要求每本绘本都达到让宝宝高峰体验是不现实的,最大程度利用好现有的资源才是理性的选择。
何况,哪本绘本好,哪本绘本适合你的宝宝,在怎样一个恰到好处的时刻,一本书怎样触动了你的灵魂,这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情,是一种可遇不可求的缘分。
路易之所以在这个时候,被这样一本书引入故事情节,除了这本书画得适合他的理解力,还有可能更重要的别的原因。
这一两个月,路易进入了语言的爆发期,词汇量从最初的几个,猛增至现在的一两百个。当初那些天天指认的物品,如今全部变成了他的主动词汇。不仅仅是名词,动词、形容词也进入了他的体系,四个字的也会说了。这恐怕才是路易听懂故事的最关键因素,而鼠小弟只是一本出现在对的时刻的、对的书,包括我前面提到的所有书名,只是和路易有缘分的书,肯定不是别的宝宝都喜欢。
2岁开始意识到自我的独立性,是另一个关键因素。在这之前,宝宝的关注力主要在自身,和生活相关、和自己有关系的元素,才是他们关心的。而有了独立自我,区分开自己和他人,他们开始感兴趣那些“别人的故事”。
自鼠小弟之后,路易对故事性入门了,我给他讲其他的绘本,虽然画面复杂、故事情节不全明白,路易很明显比以前更能专注,更少地打断控制,妈妈很欣慰地看到路易成长了。孩子的成长从来都是阶梯式的,鼠小弟只是一个催化剂。
---
后来路易又看了很多绘本,有一些大名鼎鼎的绘本至今还不被接受,包括《我爸爸》、《大卫不可以》等,几乎所有表达情感类的都不是他的菜,比如《有一天》、《亲爱的小鱼》、《逃家小兔》、《猜猜我有多爱你》之类。
特别喜欢的(读了至少几十遍的)还有《小威利系列》、《米菲系列》、《蜡笔小黑》2本、《好脏的哈利》等4本、《小夜熊》、《红绿灯眨眼睛》、《彩虹色的花》、《five little monkeys系列》、《rosie's walk》、《抱抱》、《鸭子骑行记》、《坐电车出发》系列、《好饿的毛毛虫》、《点点点》、《爸爸,我要月亮》、《月亮的味道》、《第五个》、《晚安,工地上的车》、《睡觉去,小怪物》、《鳄鱼怕怕牙医怕怕》、《月亮,你好么》、《我好害怕》(我的感觉系列7本之一)等等等等(我不是在推荐书单)。
最后,贴几个后来我记录的绘本阅读中有趣的细节。
八个月前(1岁10个月)才开口说话的小路易,如今(2岁6个月)已经能给别人讲故事(《红绿灯眨眼睛》):“街边的红绿灯迷迷糊糊的,只有黄灯一会儿亮,一会儿灭,好像在打瞌睡。东边的天空渐渐发白,黎明马上就要来了。” 听多了就会了,而且会在实际生活中应用,绘本阅读的力量很强大。
路易最近喜欢《米菲哭了》,讲到米菲找遍了所有地方、问遍了所有人,还是没有找到小泰迪,她伤心地哭了,路易摸摸米菲的脸,凑过头去亲亲米菲说:“米菲哭得好伤心,宝宝亲亲米菲,哭一会就不哭了。” 我们怎么对待孩子,孩子就用同样的方式对待别人。
讲了无数遍的《想吃苹果的鼠小弟》,今天路易发现一个妈妈从没注意到的小细节,指着一幅图说:“小老鼠受伤了。” 妈妈在路易的提示下一看,鼠小弟学犀牛撞树后,一屁股摔倒在地上,脸上还画了一个x表示受伤了(之前模仿小鸟猴子什么的都没有受伤),这才引出海狮来关心询问。原来妈妈没有完全看懂,孩子对细节很敏感。
为了帮助路易处理情绪,平时给路易讲绘本的时候,路易妈妈比较强调讲解书中角色的表情、动作和语言中的情绪,识别情绪是处理情绪的基础。比如有一本绘本叫《鸭子骑行记》,如果只讲谁做了什么这个层面,其实挺枯燥的,但如果细细品味每个动物的每一个表情、每一个情绪状态、心理的想法、以及情绪变化的过程,就会发现这是本非常精彩的书。
路易因为一件自己想做的事没做好怒气冲天,眼看又要经历一场“大人疲惫孩子焦虑”的冲突。路易妈妈突然想到有一本绘本也许能和路易的情绪共情,这本绘本叫《生气的亚瑟》,之前给路易看他没感觉,现在正在气头上也许有共鸣呢。这本书讲的是一个小男孩生了很大很大的气,他的气变成了乌云、旋风、台风、地球的颤动,把家、街道、城市、地球全都毁灭了,最后还不解气,再来一场宇宙大爆炸,一切化为碎片,最后他在火星的碎片上想自己为什么生气呢,已经不记得了。妈妈绘声绘色地给路易讲这个故事,路易被深深吸引,随着他要求的一遍遍重复,他的怒气也化为了碎片。说实话家长看着也很解气,对孩子无理取闹的情绪也烟消云散了。
孩子是如何对某个绘本感兴趣的?路易妈妈倒是可以提供一个例子。《星期二洗发日》是一本适合至少3岁以上孩子看的绘本,里面文字特别多,路易妈妈选择它确实是带点“目的性”的,希望能解决路易洗头难的问题,可是尝试过几次引人都不成功,太啰嗦了从来没讲完过。直到有一天路易妈妈引人了“躺地上头发脏了要洗头”的规则,路易遵守规则勇敢地配合洗头,自己主动表示“洗头不哭”,可洗起来还是害怕得哭了。洗完妈妈给他再讲《星期二洗发日》,路易就迷上了这个故事,太有共鸣了,前面一大篇冗长的文字化身为铺垫,称托起最后的高潮:“我就是要一直哭一直哭,哭到不哭了为止。” 从这以后,路易天天要看这本书,尤其是洗头后第一时间就找它,原本八竿子打不着的事物就这样产生了连接,生命可不就是不断邂逅不断连接的过程嘛。
路易接受《菲菲生气了》,这个菲菲和路易一样,穿两只不同的袜子,就这样产生了连接。以路易的火爆急脾气,他更喜欢《生气的亚瑟》那种夸张发泄后的反思,《菲菲生气了》给出了另一种方式,“这个广大的世界安慰了她”,换了一个完全不同的美美的环境,菲菲的坏情绪慢慢消散了。来自豆瓣:http://www.zhihu.com/question/24359469
我的爱币满屋子,求爱贝发美元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