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休哥  发表于 2011-6-10 14:13:45| 1639 次查看 | 0 条回复

早期教育真的有那么难吗?真的要输在起跑线上吗?教学是一项长期积累、循序渐进的工作,来不的半点虚假和浮夸。那我们真的就不能跨越它吗?我看是自己给自己首先上了一个不能跨越的紧箍咒。前些时有教育部的官员反对冯爷爷的“早教革命”说,孩子过早的识字是拔苗助长,真的是这样吗?我看他们虽然是官员,但他不了解孩子。用盲人摸象的方法,当然就会大大地低估孩子的能力,低估了孩子特别是对母语学习能力。


千百年来我们的教育始终是沿着一条皮氏理论走,而不敢越雷池一步。认为5—6岁的孩子,母语基础非常薄弱,缺乏足够的词汇来支持逻辑思维。10岁以前,只能具有基于具体事物的初步逻辑思维,很难写出抽象性和概念性的文章。也正是这一理论的负面影响,使我们的早期教育一直跟着它觉得步伐艰难,才会有今天的教育质量低下,也就是没有思维的教育。


而我们的心理学家认为,宝宝在正常情况下5—6岁的时候,就掌握口头词汇超过3500个,4—5岁就已经能够理解和运用汉语的各种句型,包括较复杂的疑问句,甚至连讽刺挖苦都能听出来,这些你和宝宝在一起的时候都能感觉到吧,宝宝对语言的应用,词语的恰当,简直不敢让你相信。所以我们往往是低估了孩子学习母语的能力。把孩子对母语学习这一能力运用在两种语言同时起步,自然认字却看成是拔苗助长。


传统的教育法,学文科就要靠背,学理科就要多做练习题,把所有的书本的习题都做了,并且要反复演练。不知这样的教学会有思维吗?这种教学是没有灵魂的教和学,任何种教育一旦离开了思维都是失败的。识字也是这样,一个字要反复的写几十遍,有这个必要吗?宝宝正常的学母语,能向学外语那样从背单词学语法学起吗?况且学外语是学音,学国语是学音、型、意,是学做人。在识字的过程中渗透着认知教育、情感教育和人格教育,国语牵着我们中华民族的灵魂,而不只是单调的工具。宝宝学母语必须以语言运用为核心,而非语法字词。能够在运用语言表达语言的过程中,培养宝宝的思维能力,把识字、阅读、写作三个环节合在一起学。在识字的过程中学会阅读,在阅读的过程中拓展识字,强化识字,理解字意,形成一个综合性的识字阅读,自然过渡到写、到作。一个好的思路其实往往很简洁,那就是引导宝宝对有兴趣的书大量的阅读,有思维性的写。这就向丰富的饮食,越均衡就越容易吸收,体内就不会缺少那种一种微量元素。爸爸妈妈一定要相信,虽然我们的宝宝现在有的还小,还不会自己读写,可他们却有强大的“音义”基础。只要在我们正确的教学引导下,他们都是外来的天才,都会比你们强!


聪明宝宝怎么教、学,我看全靠方法,靠思维出智慧,我们都来共同关注探讨,能谈谈您的观点看法。

家有小活宝,大活宝来报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