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入园的宝宝,在心理上一时难以接受这个情况,在这个的情况下,我们要适当的对我们的小宝宝在心理上要有一定的心理干涉,让他们学校里可以轻轻松松的入园,解除他们心理上的阴影! 所谓“分离忧虑”是指幼儿与他所依附的人或最初照顾他的人分离时,所表现出来的忧虑情绪。《幼儿心理学》中指出:消极的情绪会降低活动效率,导致各种消极行为,并对心理活动起破坏、瓦解作用。为了避免这种消极情绪的产生对幼儿心理造成的危害,我主要采取了以下几种方法: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创设和谐的心理环境,避免忧虑的产生。 陈鹤琴说:“大家都知道,幼稚园的环境跟家庭环境是不相同的,因而,当一个小孩来到幼稚园的时候,在他心理上就发生问题了。”确实,孩子从一个原本熟悉的环境来到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离开自己所依恋的亲人,不能满足自己的欲望,这在他心理上很自然的就会产生一种陌生的惧怕的情感。幼儿失去原来的舒适与满意,表现出苦恼的情绪和不安定的行为,也就是本文所说的“分离焦虑”。这种现象在新入园幼儿身上表现尤为突出,而当幼儿后来所面临的环境、事件越来越熟悉,分离的忧虑就越弱,所以在中班后期和大班幼儿身上这种分离忧虑现象较少见。 我们经常看到一些新入园的孩子在刚开学的几天或几周里哭哭闹闹,不愿理睬别人,甚至因为老师把他带进教室离开亲人而用踢、打、咬的方式发泄心中的不满与紧张不安。 那怎样才能使幼儿不依恋原先的照顾者,减轻幼儿的分离忧虑呢? 1、用爱打动幼儿,改变心理状态。
爱是幼儿精神需要中最珍贵的部分,心理研究表明,爱能使幼儿获得安全感、满足感,而剥夺了爱会严重影响幼儿身心发展。幼儿入园的第一天所接触的第一个人就是老师,这第一个人给幼儿留下的印象无疑是最深的。在工作中,我深深体会到教师的爱能使幼儿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从而能使幼儿尽快适应新环境,消除分离所产生的不安心理。 从多年的工作经验中得出幼儿年龄越小,就越需要得到成人的爱抚。如果老师不爱这些年幼的孩子,他们就无法适应冷漠的幼儿园环境与温馨的家庭环境间的距离,大反差,就会怕上幼儿园,在与亲人分离时产生更多的忧虑。 我在教小班、新中班幼儿时,更注重爱心的投入。在新生来园时,我拉拉他们的小手,抚摸他们的头,微笑着同幼儿道早安,努力与他们亲近,缩短与幼儿心理上的距离,让他们觉得老师可亲,像妈妈一样。我班以前有个男孩名叫巢袆小朋友,是个外地生,他胆子特别小。在军营里每个士兵都爱他、关心他,一下子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面对那么多完全不同的人,他心理上有很大的压力。我向他的父母了解情况后,知道他能听懂普通话,但要慢慢地说,于是每当他来园时,我就手拉手或抱他用普通话慢慢地安慰他,说一些孩子们感兴趣的事,然后陪他搭积木。在进行各类游戏中带着他玩,比如我做妈妈,他做我的孩子带他去“看病”、“理发”、等。慢慢地,他开始和我说早,能较响亮地在点名时说“到”,有什么要求能对我表达了,并且和旁边的几个小伙伴开始说笑了。而后来园时就不象刚来时那么担心、忧虑了。 老师对幼儿的爱要公正,不能只偏爱那些聪明、漂亮或老实听话的孩子,对相貌、智力平平的幼儿也要付出同等的爱心,不然这些幼儿就会感到自卑、胆怯。
幼儿在离园时也会表现出一种忧虑状态,他们与亲人分别了一天,就盼着大人早上来接他们了。这时候就会看到有的小朋友们总是张望着窗外,有的则围在老师身边问个不停:“老师,我爸爸妈妈怎么还不来接我?”这时候千万不能戏言,“你爸爸妈妈不来接你了,他们不要你啦。”这会使幼儿信以为真的。刚入园的幼儿精神上本来就很紧张、忧虑,老师千万不能再给他们的心理施加压力。我在离园前经常组织幼儿进行一些有趣的游戏,如“听铃声与椅子”,“听铃做动作”,“猜猜谁没了”等游戏, 2、创设和谐的心理环境、消除忧虑。 《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指出:要创设和谐的环境,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所谓平等和谐的环境,是指在这样的环境下,幼儿能够自由表达自己的见解而不受老师或同伴的驯笑,能够充分表达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表现出自己与别人的不同之处。新精神分析学家卡伦·霍妮认为,心理症--源自于某些尚未解决的潜意识冲突中的忧虑,主要是由环境因素造成的,心理症所表现的忧虑,是孤立无助的幼儿采取有效安全的措施而造成的。 我在教育过程中努力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平等、民主地对待幼儿、尊重幼儿。如果一个老师常常以长者自居,力求“师尊”的刻板形象,随便批评、惩罚幼儿都无助于幼儿的身心发展,只会使幼儿与老师产生隔阂,面对教师有一种忧虑情绪。我在进行教学和游戏活动时,每当发现幼儿有不同见解,独创意识就特别高兴,及时地鼓励、表扬这让敢于发表自己独特见解的幼儿树立他们的创造意识。消除有些
幼儿“我这样做老师会批评我吗?小朋友们会笑话我吗?”的顾虑,形成乐观的、积极的对自我的态度和信念。 每个幼儿的天赋、爱好是不同的,他们各有自己的特长。如果老师总是将目光停留在幼儿的缺点上,幼儿就很难树立自信心,往往会灰心丧气、怕在老师面前表现自己,对自己的缺点更加忧虑。教师应当善于发现幼儿的闪光点,并给予积极指导。如我班幼儿宋煜青,他的顽皮、知识、技能缺乏是全园有名的,曾有一段时间我想放弃对他个别教育,可家长把幼儿交给教师就是为了有所提高、进步。于是我慢慢地寻找他的特点,发现他对人还是很热情的,看见老师也很有礼貌,老远就大声叫起来了,在写数字时看到他居然写出一页页整齐、干净的字。这些优点令我非常高兴。我在小朋友面前大力表扬了一番,我观察到他很高兴、自豪。渐渐地,他在课上能似懂非懂地认真听了,到底掌握了多少知识、这并不是很重要,最重要的是养成认真听讲的习惯,不去惹别人了。当他有了点滴的进步我就立即表扬,使他获得满足感。就这样,以后我叫到他请他回答时不再象以前那样畏缩、心存忧虑了。 二、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 幼儿心理研究表明,幼儿期的儿童需要与同伴交往,此时幼儿最感痛苦和忧虑的是大家都不愿理睬他,这就是本文提出的“社会性忧虑”的主要表现。 倘若没有良好的同伴关系,幼儿会为自己不被同伴接受而郁郁寡欢,也会为经常受到同伴拒绝出现紧张不安的忧虑现象。而良好的同伴关系有助于幼儿适应幼儿园环境,并在园内愉快地学习、生活。
在引导幼儿建立平等融洽的同伴关系中,一方面我请幼儿自带玩具,到幼儿园与伙伴共同分享。现代社会中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一切自我为中心,自私心理很严重。当幼儿把玩具带到幼儿园后,我先让他们明白,自己有好玩的玩具应该和小伙伴一起玩,为人要大方,这样才能交到好朋友。再让他们懂得要爱护他人的玩具,随便损坏别人的玩具,以后别人就不愿意给你玩,也不愿意和你在一起了。这样小朋友就会很珍惜他人的玩具,同伴之间的矛盾减少了,关系变融洽了。另一方面让幼儿学会互相帮助、感受互相合作的乐趣。 还有一点就是帮助幼儿学会一些基本的交往技能。如有的幼儿在活动中撞倒了对方或踩痛了对方连一句“对不起”都不说,缺乏起码的礼貌知识,这样怎么能交到朋友呢?所以基本的同伴交往要学会礼貌用语。有的幼儿较胆怯,羞于交往,害怕对方拒绝自己。但其内心也是渴望能和同伴一起说笑、游戏的。有时候我请几个能力强的幼儿主动邀请胆小的幼儿参加游戏,有时候我带着胆小的孩子到同伴中去,慢慢地幼儿的胆子大了起来,不再害怕交往了。有些幼儿霸占心理很重,什么东西都爱自己前面放,不会谦让。我就教幼儿一些协调同伴关系的方法,如轮流、互相交换、妥协等。 三、指导家长配合教育幼儿,帮助幼儿减轻忧虑。 康克清同志曾对广大父母说:“要重视和改进家庭教育,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是教育子女的天然学校,子女的健康成长离不开父母教育和家庭的影响。”
幼儿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形成,除了要求幼儿园对幼儿进行培养外,同时也要求家长为幼儿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我通过每月写好家园联系册、家长园地、家访等方法帮助家长了解一些幼儿的心理常识,教家长一些解除幼儿忧虑的方法。 在现实生活中,不少家长不乐意带孩子走亲访友,不准孩子走出家门,生怕孩子间发生矛盾带来麻烦。许多经验表明,凡是在房间里长大的孩子除了较顺从外,大多是活动能力较差、不善于交往、胆怯、缺乏独立精神的孩子。所以在平时与家长的交谈中经常提醒家长要多让幼儿与同龄伙伴交往,从中学会礼貌待人、互相谦让。 有些家长十分急于让孩子学会加减法、写字,认为这才是聪明的。这样的想法带给幼儿很大压力,个体发展存在很大差异,有的孩子逻辑思维开发比较晚,当他在学习加减法、写字时自然不能达到成人给予他的目标和要求,此时家长就会认为这孩子怎么这么笨、那么简单都不会。这样会导致孩子在数学活动中产生一种害怕数字的心情,越是焦急越容易出错。我在家长学校讲座中就提出家长不应该过分重视知识的传授,学会了多少,而主要是培养一种兴趣,减少孩子的压力,避免忧虑产生。 通过观察,我发现有好多幼儿因自我服务能力差,如不会系鞋带,不会折叠被等而存在一定的忧虑情绪,怕老师责备,小朋友们讥笑。我除了教幼儿一些服务技能外,还要求家长放手让幼儿自己的事自己做,避免过度保护和包办代替,图省事。鼓励并指导幼儿自理、自立的尝试。增强生活自力能力,树立自信心也就减轻了幼儿这方面的忧虑。 我穷的只剩爱币了,求爱贝发现金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