恬玉爸爸  发表于 2015-01-20 14:01:43| 5053 次查看 | 28 条回复
恬玉爸爸  评论于  2015-1-20 14:13:26
热爱劳动,从小做起
  现在的孩子,学习压力大,爸妈心疼孩子,就省去了他们做家务劳动的时间,将这一最好的放松方式,转而用网络游戏来替代。真让人有种"丢了西瓜捡芝麻"的感觉。这样做不光让孩子无法真正放松,还让可怕的"网瘾"伴随在孩子的左右。
  学习固然重要,但我们还是可以让孩子抽出少部分时间来从事家务劳动。比如在周末让孩子整理自己的小房间、清除院子里的杂草、帮助小区的爷爷奶奶清理街道等等。
  这样一来,既可以让孩子放松身心,也培养了孩子热爱劳动的好习惯,同时还能让孩子从书本中走出来,走进我们的现实生活,体验到劳动的快乐与艰辛。
  我们总是不满于孩子的懒惰,想帮助孩子纠正这一习惯。但是,针对劳动习惯的培养,空洞的说教是毫无意义的。要培养孩子从小爱劳动的习惯,就要让他亲自体验,多多训练,最终形成习惯。多做些日常生活中的家务就是最好的锻炼方式。
  对于孩子来说,劳动实践是学习知识、认知社会的重要途径。孩子日常的家务劳动锻炼正是难得的学习机会。
  如果,我们能和孩子一起做有趣的家务劳动,可以让孩子知道:只有通过自己的劳动,才能享受到真正的人生,享受真正的生活,才能体验到创造的快乐。
  相对来说,美国父母在这方面做得就比较合理。在美国家庭中,每一位家庭成员都必须完成他们一定的家务劳动,比如清扫花园、修剪草坪、修缮房屋等等。每到周末,我们可以看到,花园里都是忙碌的"小园丁",只有完成家务后,孩子们才能开始玩耍。
  最重要的是美国父母能分配给孩子最适合他们的家务劳动。美国父母非常清楚,每一个孩子的能力都是有差别的,不同年龄的孩子,得到的劳动任务也应当有所不同。
  菲娜满13岁了,开始注重自己的外表了,于是她开始频繁地换漂亮衣服。菲娜确实变美丽了,可是换洗的衣服却成了妈妈沉重的家务负担。
  终于,妈妈找菲娜谈话了。妈妈说:"宝贝,妈妈工作很忙,你已经13岁了,可以为妈妈分担家务,做一些自己的事情了,以后你的衣服要自己洗。如果你忘记的话,就只好穿脏衣服了。"菲娜很痛快地点了点头。
  一周过去了,妈妈发现洗衣机里塞满了菲娜的脏衣服,她很生气,于是严厉地批评了菲娜,菲娜答应妈妈下次不会忘记了。
  接下来的一周,菲娜还是没有洗,脏衣服更多了,洗衣机里已经放不下了,那么多的脏衣服都堆在了菲娜的屋里,地板也被占满了。而且菲娜已经没有几件干净衣服可以换了。
  妈妈虽然看在眼里,但并不过问。当然,菲娜也有她的应对办法:她从脏衣服堆里捡出稍微干净的衣服继续穿,就是不肯自己动手把脏衣服洗干净。
  几周过去,菲娜已经再也拣不出一件稍微干净点儿的衣服了,而妈妈依然是不闻不问。菲娜实在没有办法,只好把衣服一件件洗干净。此后,菲娜的衣服都是由她自己来洗,而且她发现洗衣服并没有她想象得那么难,菲娜甚至还渐渐开始帮妈妈做其他的家务了。
  培养孩子主动帮助父母做家务的习惯,我们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明白为什么让孩子做家务
  我们要鼓励孩子参加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不能以孩子学习忙为借口,就放弃对孩子的培养。其实,让孩子做适量的家务劳动并不是为了替我们分担什么,而是为了培养孩子热爱劳动的好习惯。
  我们要放开双手,让孩子自己去实践,不能因为孩子做不好,或者父母看不惯,就一手包办,我们要把真正锻炼的机会还给孩子。
  ■培养孩子参加家务劳动的兴趣
  每次督促孩子做家务,得到的只是孩子的拒绝或者不满,这就是孩子对劳动丧失兴趣的表现。在他们眼里,劳动只是让人觉得疲惫的体力活,毫无兴趣可言。
  面对这一现象,我们可以将家务劳动与趣味游戏相结合,比如比赛擦桌子,看谁擦得干净等等。孩子需要有童趣的劳动,而这些趣味,需要我们开动脑筋去发现。
  另外,劳动内容要适合孩子的年龄特点,不能太复杂,应该以自我服务为主。时间也不能太长,否则会使孩子过度疲劳,影响劳动效果,甚至产生厌恶劳动的情绪。
  ■家务再繁琐也要有具体分工
  家务事往往很繁琐,如果分工不明确,孩子很可能会偷懒。我们要在开始劳动前,明确孩子的劳动目标。劳动中还应提倡相互协作,这样,孩子就能很好地完成爸妈交给的任务了。
  ■孩子干得出色,就要及时表扬
  当孩子认真做完一件家务时,我们要及时地予以肯定。让爷爷奶奶一起来参观孩子的劳动成果,参观完毕还要表扬。受到鼓励的孩子得到心理暗示,就会在以后的生活中继续帮助爸爸妈妈做家务劳动。这种刺激与激励的方法更容易让孩子继续保持热爱劳动的好习惯。
家有小活宝,大活宝来报到!
恬玉爸爸  评论于  2015-1-20 14:13:41
珍惜劳动成果最光荣
  随着现代家庭生活水平的提高,再加上爸爸妈妈对独生子女的溺爱,孩子们奢侈浪费的坏习惯更加严重了。不管多么贵重的学习用品,坏了就扔,没坏的,用腻了,也要扔。
  而更多的孩子,存在这种情况:文具什么时候丢了都不知道,只晓得没文具了就向爸妈要钱去买,至于能坚持用多久,那就不知道了。只要向父母伸手,就会有新文具,东西来得如此容易,孩子们根本没有尝试过失去文具的感觉。
  因此,"珍惜劳动成果"就成了一句说教的空话,成了高高悬挂的标语。而不懂得珍惜劳动成果的孩子,也不会清楚"得来不易"这句话的含义。
  可是,仍有多数父母认为:现在的家境不错,在物质上能满足孩子就尽量满足,不必为了一些小物品的丢失、毁坏而对孩子进行训斥。父母错误的价值观与生活中的浪费恶习,无形中成了孩子学习的坏榜样。
  孩子不知道什么是浪费,也不知道什么是爱惜。尽管这些东西看起来微不足道,花不了多少钱,但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长是很不利的。如果让孩子养成珍惜劳动成果的好习惯,我们就会有许多意想不到的收获,比如:
  ◎孩子通过对劳动的真实体验,懂得了劳动成果的珍贵,从而尊重劳动者,珍惜劳动成果。这样就树立了孩子的劳动价值观。
  ◎如果孩子懂得珍惜劳动成果,也就自然养成了勤俭的习惯。
  让我们一起来阅读下面这个小故事,看看您的孩子是否也和故事里的小主人公一样。
  6岁的薛明聪明活泼,人见人爱,但有一个特别不好的习惯就是爱毁坏物品。薛明有很多玩具,但每个玩具都是破破烂烂的。
   薛明渐渐长大了,兴趣也慢慢转移到了阅读上。但是,薛明对待图书依旧很残忍。一本刚买的新书,没过几天就会变得破旧不堪。
  妈妈为此十分苦恼,她多希望薛明能改掉这个坏习惯。但是,不管怎么叮嘱薛明,都不见效。家里的大小物品,在薛明的手里依然被摔得"啪啪"直响。
  为了帮助像小薛明这样的孩子改掉坏习惯,我们给出以下几点建议,供爸爸妈妈参考。
  ■利用日常家务事,来引导孩子积极参与劳动
  热爱劳动的好习惯要从小养成。所以,孩子应该从小就得到基本的劳动锻炼,这样,他们才会懂得劳动果实来之不易。可以分配给孩子们力所能及的家务来做,比如收拾自己的小房间,就是最好的锻炼方式。
  ■和爷爷奶奶一起忆苦思甜
  爷爷奶奶可以为孩子讲述以前的老故事,让孩子在听故事的同时,领悟到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只有好好珍惜,才是正确的态度。并且,讲故事的形式更容易引起孩子的兴趣,消除孩子的抵触心理,教育效果也是很明显的。
  ■与贫困山区的孩子进行比较
  生活在城市里的孩子不知道在这个世界上,还有一群小朋友生活在贫穷的山区。我们可以让孩子通过电视媒体,去了解贫困山区孩子们的生活状况。
  然后,让孩子自己和电视里的小朋友作对比,有所感悟之后,孩子会倍加珍惜自己现有的生活条件,对身边的物品产生爱惜之心。
  ■爱惜,从自己的玩具开始
  当我们又为孩子添置新玩具时,要及时地告诉孩子:好好爱惜玩具,不能随心所欲"摔打"。教会孩子怎样保管玩具,并时刻监督孩子的行为。
  ■我们就是孩子的学习榜样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就是孩子学习模仿的榜样。我们自己要做到节约水电、粮食,爱护公共财物等等。只有自己做到了,我们才能要求孩子去达到目标。
  ■不要无限满足孩子提出的要求
  孩子要什么,我们就买什么,这样轻易去满足孩子的需求会让他们觉得失去了也没关系,因此就不珍惜劳动成果。对于孩子提出的要求,我们可以进行适当教育之后再满足他,这样,孩子在挥霍物品时,多少会有些顾虑。
  一个懂得珍惜劳动成果的孩子,才是一个真正心疼父母、通晓事理的孩子。我们在用物质来表达对孩子的关心时,一定要把握好尺度,不要让溺爱娇惯了我们的孩子。珍惜劳动成果这一好习惯,我们要让孩子从小做起,从珍惜一粒米做起。
家有小活宝,大活宝来报到!
恬玉爸爸  评论于  2015-1-20 14:13:58
做个"爱心小天使"
  在我们的家庭教育中往往忽视了对生命的敬畏、对爱心的培育。我们在与孩子沟通时,对"爱"这个话题说得不够,甚至很少提及,以至于让他们缺少了对爱的理解,对社会及他人少了一种付出的品质。
  教育要建立在爱的情感之上,只有让孩子感受到我们的爱,才会对他们产生影响。我们要抓住教育的时机用正确的观点与做法教育孩子。孩子面对的并不是一个"世外桃源",而是一个令人不安的世界,这个世界里可能充斥着暴力、毒品、残忍或是不公正。
  这些都有可能对我们的孩子产生不良影响,导致他们缺乏爱心,从而变得冷酷无情。而这些负面的影响最终会让我们的孩子变得麻木不仁,对这个世界失去信心,就更谈不上拥有爱心了。
  爸爸妈妈们都希望自己拥有一个"爱心宝宝",所以不要忽视对孩子的爱心培养。下面就是一则真实的新闻报道,希望能引起家长们的警醒。
  2004年,北京某知名大学一名四年级的男生半夜从宿舍楼的12层跳下,了结了自己年轻的生命。这个同学眼中的优秀者,今年还获得了学校的二等奖学金,可他为何会走上不归之路呢?
  据同学猜测,他自杀的原因可能是因为快毕业了,找工作的压力大;也可能是因为父母反对他交了个外地的女友……不管原因如何,选择这样一种方式告别人世都是不应该的。他在冷漠面对这个社会的时候,也残忍地结束了自己的人生,他并没有做到好好爱自己。
  据相关人员在一所中学里进行的调查显示:在一定的年龄段,竟有80%至90%的孩子曾有过出走或自杀的念头。此项调查结果足以令家长们不寒而栗。我们都要在心中敲响一记警钟:在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还应该从小对孩子进行爱心教育。
  在我们看来,今天的孩子是幸福的,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后的孩子们,多是独生子女,无论是生活条件还是智力开发都和过去的孩子有着天壤之别,社会、学校和家长都投入了大量的心血。可是耳闻目睹的许多事情常常令我们很惊讶,记得一位母亲哭诉道:
  我买了18只大虾,孩子一口气吃了17个,剩下1个我想尝尝味道,吃掉了,孩子居然大哭起来,质问我:"你明明知道我爱吃,为什么不给我留着?"
  在电影院观看美国大片《拯救大兵瑞恩》时,当电影演到一些受了伤的、奄奄一息的士兵的场面时,观看电影的成年人都觉得心里很难过,甚至觉得那些场面惨不忍睹。而坐在前排的几个十一二岁的孩子却哈哈大笑,引得电影院里面好多人侧目而视。确实让人难以想象,看着别人的死亡,这些孩子却感到开心。
  在如今的青少年中,行为卑鄙和为人刻薄的有很多,孩子的残忍行为呈明显上升的趋势。残忍与刻薄会留下无法磨灭的人格缺陷,撕碎孩子的道德底线,而能够制止这些恶习蔓延的措施只有"爱心教育"了。
  可是爸爸妈妈们毫不在意爱心的重要性,只对孩子进行智力投资,忘了对孩子进行爱的教育,进行责任心的教育,似乎孩子们只有学习,别的什么都不需要了。看看缺乏爱心的孩子都有哪些不好的言行举止吧!
  ◎不知道什么是爱,对爱充满了无知。
  ◎不知道怎样表达爱,甚至拒绝表达。
  ◎不知道爱父母,眼中只有自己的身影。
  ◎不会爱他人,始终以冷漠的态度面对周围的人和事。
  ◎不懂得尊重生命,更谈不上热爱生活了。
  ◎不屑爱这个社会,对社会充满敌意与报复心理。
  ◎不知道为别人付出,只知道向别人索取。
  ◎不去考虑和体谅他人的需要,只知道自己的需求才最重要。
  ◎不懂得对生命要有所感恩,不知道谢谢父母哺育了自己。
  ◎不知道自己应该为他人做什么,只觉得别人对自己不够好。
  ◎不去了解他人的需要、家庭的需要和社会的需要。
  ◎不懂得帮助别人、欣赏别人,不会表达自己对他人的爱。
  只有爱的教育才可以让我们的孩子察觉别人的困难,并唤醒他们的良知与感情。孩子们才会变得宽容而富有同情心,才能理解别人的需要,才会伸出双手去帮助那些受到伤害和需要帮助的人。一个不会爱的孩子是可怕的,他的感情生活也将一片空白。
  有些老师也深深感到孩子们缺乏爱心的危机。老师们从早到晚全身心辅导学生,辛苦与劳累是可想而知的,老师认为教育孩子是他们的天职,他们牺牲了午休时间,甚至天黑了还在办公室辅导学生,但孩子们却不知感恩,甚至连句谢谢都很难听到。
  一位老师曾经颇为无奈地说过这样一件事:"我从教三年来,一直随学生包车来来往往,都是我给学生让座,偶尔遇到一两个学生给我让座,就让我激动不已。我们的教育对象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都是人家对他们献爱心,他们哪里知道关爱别人。"
  因此,我们培养孩子的时候,首先要教会孩子的是"爱"。让孩子做到爱自己的亲人、爱老师、爱他人、爱集体、爱国家。这种爱心教育迫在眉睫,否则我们就将生活在没有爱心的世界里,这对孩子们来说也是一件很糟糕的事。
  现在有许多孩子从小就受到父母、家人、社会的过度关爱,使得孩子们受不了半点儿委屈和打击,遇到一丁点儿不开心就非要闹个天翻地覆。
  一些孩子为了一点小事就大打出手,几句话理论不过家人,就离家出走,有的孩子甚至为了达到自己玩乐的目的,毒害亲生父母等等。
  这一系列恐怖而不可思议的事件竟然就发生在我们最疼爱的孩子身上。现在,我们正面对着大批没有爱心、缺少挫折教育、没有经历过苦难的一代人。这些孩子不会理解父母对其成长的含辛茹苦,更谈不上他们对"爱"的理解到底有多少了。
  在一些发达国家,孩子从小就被教导要热爱生命。无论在什么地方,都会有一些偏执的学生存在,都会出现让人无法控制的局面,都会有极端的行为发生。看来对孩子进行爱心教育还是有必要的。
  孩子们缺乏爱心的原因主要有两个:
  ◎现在的孩子们受到了许多信息的冲击,这些信息里充斥着负面的内容,将孩子们的世界变得冷酷、残忍和自私。
  ◎表现正面的、充满关爱的故事、影片在孩子们的生活中被淡化了。
  我们必须有意识地努力通过使用有效的、培养孩子爱心的方法来取代负面的信息影响。请教会我们的孩子爱与仁慈,让孩子们在遇到冷酷与残忍的事情时,能有正确的判断与行为。那么,怎样才能培养孩子有爱心的习惯呢?
  ◎用父母之爱让孩子亲身体会到爱心的温暖与力量。
  ◎爸爸妈妈要以身作则,对待自己的长辈及家里的老人都要真诚、有爱心。
  ◎可以让孩子阅读其他小朋友有爱心的经典故事,从而启发孩子的爱心意识。
  ◎闲暇时光,可以陪同孩子一起为社区中的流浪小动物修筑小屋。
  ◎让孩子明白,只有付出爱心才能得到等量的爱。没有爱的付出,就不可能收获别人对自己的爱。
家有小活宝,大活宝来报到!
恬玉爸爸  评论于  2015-1-20 14:14:18
享受溺爱"不可取
  现在的孩子任性、泼辣,活像一个个"小恶魔"。凡事都要爸爸妈妈依着自己,若不依自己,就要闹个"底朝天"。
  我们都知道,什么事都依着孩子,这是溺爱。可是,若我们在最初就以错误的溺爱对待孩子,孩子习惯生长于这种环境中,久而久之,一旦父母不再溺爱孩子,让任性的他们接受正常的家庭教育,就像"戒掉"溺爱一般痛苦不堪。
  父母疼爱孩子,孩子依恋父母,这是人类的天性。但是,孩子对父母过度依恋,只会造成他自身无法独立。
  有的家庭,爷爷奶奶每天跟在孩子后面转圈圈,身上挂着水杯、球鞋,兜里揣着零钱与糖豆。这俨然已经不是爷爷奶奶的形象,更像是保姆用人。
  这样,孩子看似生活得滋润舒服,其实已经在不知不觉中丧失了生活自理的能力。倘若爷爷奶奶不在身边,那这些无能的孩子又该何去何从呢?
  一些有远见的家长,会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独立生存与发展的能力;而没有远见的父母,会把孩子紧紧地禁锢在自己为孩子创造的"无菌室"里。试想,一旦这个"堡垒"崩塌,孩子们会怎样呢?
  在生活中,我们会不止一次碰到这样的情景:儿子长得比妈妈还高了,却像个不懂事的小孩一样,为了满足自己的意愿,和妈妈哭闹不休,惹得路人侧目而视。下面这个新闻故事,希望能引起父母们的警醒。
  扬州某大学的一位应届毕业生,只因跟堂弟玩电脑时发生了一点争执,他容忍不了堂弟说他"笨",便挥刀将堂弟和堂弟的母亲一起杀死。
  事后法官问他为什么会为了这样一句话,连堂弟的母亲都不放过?他却说:"堂弟骂我'笨,连电脑都不会玩'时,他妈妈在旁边看着直乐,我当时只想把他们都杀了,就没有人再敢嘲笑我了。"
  塑造什么样的孩子,主动权在父母手中。我们确实应该反思一下现在的父母都怎么了。我们对孩子过多的关注和保护就是溺爱,溺爱剥夺了儿童的独立性。我们总是想时时刻刻保护孩子,结果,孩子长大后,根本就没有应付各种生活问题的能力。
  父母关爱子女,不让子女受到伤害,是人之常情。但是溺爱却剥夺了孩子们学习的机会。孩子不但需要有爱心的父母,更需要懂得正确教育孩子的父母。那么,如果孩子养成了享受溺爱的习惯,对以后会有哪些不良影响呢?
  ■影响孩子的社会性
  父母对孩子过度的保护,其实是将年幼的孩子过早孤立了起来,使孩子失去了最初学习人际交往的机会。在孩子的世界里只有父母,而没有任何集体观念。
  如此发展,孩子失去的将不仅仅是友情,更重要的是与人和谐相处的能力。孩子不知道如何与人交往,就会被社会和集体排除在外。
  ■压制孩子的求知欲和学习动机
  受到过分保护或限制的孩子,他的父母已经从各个方面满足了他的需要,这样便抑制了孩子的动力,大大降低了他对外界事物的兴趣与好奇心,并削弱了孩子探索外界事物的主动性、积极性和意志力。
  ■影响儿童的智力发展
  过度保护实际上是限制了孩子的心智发展,孩子在父母的保护下很少有机会去探索。由于孩子自己不用动脑、动手,在他进入社会后会变得软弱和懒惰,如此致命的人格缺陷,会让孩子在社会竞争中惨遭淘汰。
  在分析完孩子幼年的成长后,我们可以看看社会上现存的问题。比较突出的是父母陪读、陪考、陪找工作这一系列现象。
  可怜天下父母心啊!每当高考来临,炎炎烈日下是父母们殷切期盼的眼神。开考铃声响起,父母目送孩子进入考场。等待的时间漫长,天气炎热,爸爸妈妈们就在马路边蹲着、站着,让人看了一阵心痛。
  好不容易孩子考进大学,开学时期,各个高校门口又挤满了父母的身影。白天安顿好孩子,晚上如果没有足够的寝室提供给父母们休息,他们就会选择睡在操场或宿舍楼下,守着孩子过上几夜。
  现在,更为严重的情况又出现了,孩子毕业后,已经完全有能力独立生活,但是父母还是要陪着去参加招聘会,帮孩子拿主意。在感叹"可怜天下父母心"之余,我们也不得不深思,难道现在的孩子什么都需要父母"关心"吗?
  父母用心良苦,就是担心孩子没经验,怕孩子受挫折。我们已经非常清楚地知道中国孩子独立性差的种种弊端,但就是不能采取行动避免这一现象的发生。
  合格的父母应该学会让孩子自己去解决问题、自己作决定,即使他们有时会做错,对他们的未来也会大有好处。不要让溺爱像温室一样包裹着孩子的一切,虽然孩子现在很享受这种爱,可是一旦形成坏习惯,父母不在身边时,孩子们要怎么生存呢?
家有小活宝,大活宝来报到!
恬玉爸爸  评论于  2015-1-20 14:14:34
别让孩子变成"小霸王"
  从孩子降生的那一天起,爸爸妈妈就将无私的爱化为"蜜汁",让自己心爱的宝贝沉浸其中。但过分的"甜蜜"只能引发孩子内心的"变质"。
  现在的孩子任性妄为,一个个都是活生生的"在世小皇帝"。任性的习惯也已经成为当代少年儿童不良习惯之一。孩子们放任自己的性情,做事情的时候往往对自己不加约束,想怎样就怎样,爱做什么就做什么,不分是非且固执己见,明明知道自己不对还要继续做下去。
  孩子们学会用哭闹与眼泪来威胁自己的父母,或许爸爸妈妈会心软,一切听从了孩子的安排。可是,当孩子独立涉足社会的时候,谁又会对他心软呢?如此四处碰壁,总有一天,他们会为自己的任性付出惨痛的代价。
  目前我们的家庭教育中"过分关爱"这一倾向是很令人担忧的。现在的孩子只知索取,不知付出;只知爱己,不知爱人,这是一种通病,也是一种普遍现象。所以,教子做人,首先要把握好爱的尺度,不溺爱孩子。
  近年来,独生子女家庭不断增多。许多父母溺爱孩子,过多满足孩子的一切物质要求。这种以孩子为中心、无原则地给予的爱,反而害了孩子,让一个个本该天真无邪的孩子变得凡事都以自我为中心,缺乏社会责任感,粗暴且不尊重人。
  正是我们的"极度关爱"、"过分宠爱"、"无限纵容"滋长了孩子的自私,使孩子心中只有自己,没有别人。不少家长认为,如今条件好多了,孩子又是"独根独苗",因此,无论如何不能让孩子吃苦受累,这是极不正确的观点。
  我们把孩子的生活道路铺得如此平坦,似乎这样就能让孩子一生无阻。但事实上,这种错误的幸福观才是孩子最终的"灾难"。无私奉献的爱固然是伟大的,但是只懂辛勤耕耘而不问收获的父母之爱却是不明智的。
  所以,我们要提醒父母:小心!无私的爱与溺爱,两者之间离得并不是太远。溺爱是父母与孩子关系上最可悲的事情,爱多爱少,爸爸妈妈们很难界定。溺爱只能换到孩子的自私与无情!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
  溺爱并不是爱孩子,而是把孩子往火坑里推。造成这个悲剧的原因是孩子的父母没有把握好疼爱孩子的尺度,一味地慷慨给予,放任年幼的孩子随意行事,超过限度的关爱让孩子丧失了辨别是非的能力。
  而且,被溺爱的孩子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凡事只想到自己,从不为别人考虑。父母的溺爱使孩子们只知道享受别人的爱,最终成了冷酷、无情,甚至伤害别人的"坏孩子"。
  其实,父母爱孩子,可以慈爱,用慈爱来取代溺爱,这样会对孩子的成长更有好处。当孩子做错事时,父母要用温和的态度讲明是非与道理,纠正孩子的错误,最后不要忘记补充一句安慰的话语,使孩子感到爸爸妈妈的爱仍然存在。
  其实,孩子任性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有的孩子任性是为了满足某种物质的要求;有的孩子任性是想得到别人的认可;有的孩子任性是因家长的教育方法不当。
  那么,如何防止和纠正孩子的任性行为呢?家长根据孩子的不同情况,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
  ■不要"硬碰硬",试着分散孩子的注意力
  在孩子任性时,我们要想办法转移他的注意力。不要和孩子"硬碰硬",谁也不让着谁。当然,父母的忍让是有限度的,过度忍让又会变化成溺爱。所以,我们要很好地把握住这个尺度。
  ■让孩子学会冷静处理
  我们和孩子都要时刻保持冷静。如果说孩子的哭闹解决不了问题,那么我们的暴力也是解决不了任何问题的。我们可以冷静分析一下,孩子的要求是不是合理,合理的应予承认,并尽可能给予满足;不合理的要求,我们千万不能迁就姑息。
  其实,许多孩子因为愿望得不到满足而哭闹不休。遇到这样的孩子,我们可以采取不理睬的态度。哭累了,孩子自然会停止。等孩子完全冷静下来后,我们再告诉他为什么不去满足他的愿望,是因为他的要求不够合理。
  ■正确的对比让孩子看清自己的错误所在
  任性的孩子好胜、自尊心强,可使用对比诱导法,用他所了解的英雄伟人的事迹与其行为对比,让其好胜心和自尊心受到刺激,使他从另一个角度去认识问题,主动改变任性的行为。
  ■父母是孩子生活中最直接的模仿对象
  纠正家长自身存在的问题。家长要注意检查一下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是不是也任性。家长的任性往往会影响孩子,使孩子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也学会了任性。
  此外,切忌以家长的任性来对待孩子的任性。这样做,孩子的任性非但不会减轻,反而会加重,因为家长实际上起着"示教"与"榜样"的作用。因此,在这样的家庭中,只有先纠正家长的任性,孩子的任性才能解决。
  ■开阔孩子的眼界
  家长要想办法使孩子扩大视野、增长见识。孩子知识多了,就会改变过去一些错误的做法。
家有小活宝,大活宝来报到!
恬玉爸爸  评论于  2015-1-20 14:14:48
暴跳如雷的孩子最可怕
  孩子的脾气,各有不同,大多数孩子的脾气是后天形成的。他们有的温顺乖巧,有的暴躁易怒,有的不经常暴露出自己的脾气,有的发脾气是家常便饭,而在这些孩子中,乱发脾气的孩子又占了主流趋势。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乱发脾气是儿童意志薄弱、缺乏自控能力的表现。这样的孩子做事只随自己的性子来,从不考虑后果。想要怎样,就要怎样,稍不如意就马上开始大哭大闹,向家人宣泄自己的不满情绪。
  造成孩子好发脾气的原因有很多,溺爱是重要原因之一。如果父母对孩子溺爱,有求必应,就会使孩子脾气越来越暴躁,最终形成恶性循环。假如父母对孩子的合理要求也是拒绝,使他的欲望总是得不到满足,也会使孩子变得脾气暴躁,这真是让父母们左右为难啊。
  郭明夫妇最近被儿子安安的坏脾气折磨得头疼死了。安安刚刚6岁,脾气却暴躁得厉害,稍不如意就大发雷霆、大喊大叫。即使是跟他讲道理,他也听不进去,如果父母不按照他说的去做,他就一直吵闹、哭喊,甚至在地上打滚,手里有什么东西就会顺手扔出去。
  为此,郭明夫妇想尽了办法:他们打他、苦口婆心地教诲、罚他站墙角、赶他早点上床、责骂他、呵斥他、给他讲道理……这些都不管用,一有事情安安还是会大发雷霆,暴躁脾气依然如故。
  一天晚上,一家人正在看电视,安安突然想起来要吃糖果。已经很晚了,商店都关了门,夫妇俩试图跟儿子解释,劝说他明天再吃。然而,小安安可怕的脾气又上来了,他躺在地上大声叫喊,用头撞地,用手到处乱抓,用脚踹所有够得着的东西,哭天喊地,闹腾得厉害。
  安安已经叫喊半天了,他奇怪地发现,居然没有人理他。于是,他又重新按他刚才的"表演"闹了一番。这次郭明夫妇知道怎么做了,他们坐了下来,静静看着儿子,没有任何语言和动作。
  安安似乎上了瘾,又开始了第三次"表演",然而爸爸妈妈还是没有任何表示。最后,安安似乎闹腾累了直接回房间睡觉去了,这件事总算就此平息。
  从那天起,安安知道哭闹无济于事,渐渐改掉了暴躁的脾气。因为他发现,暴躁与发泄并不能解决眼前的事情。
  所以,我们不要因为孩子开始哭闹就手足无措,我们应尽量满足其合理的要求;对不合理的要求,要耐心地说服。只有父母才能帮孩子改掉乱发脾气的坏习惯。要让孩子心平气和地生活,改掉好发脾气的坏习惯,父母可以采取以下的方法:
  ■找出孩子发脾气的真正原因
  孩子发脾气,一定有他的原因,我们要弄清是非,分出青红皂白。看看是孩子自我情绪调节能力低,还是缺乏自我控制能力,又或是表达能力差。分析出原因,我们才能对症下药,帮孩子纠正坏习惯。
  ■爸爸和妈妈要站在统一"战线"上
  当孩子发脾气时,爸爸和妈妈是袒护他还是教导他?倘若袒护,就会使孩子尝到甜头,这实际上是一种负强化,孩子就会闹得更凶。正确做法是我们应该让孩子懂得并记住一个道理:吵闹发脾气是没有用的。而且不能爸爸批评后,妈妈又去哄。
  ■与孩子沟通,让暴躁消失
  我们可以多方了解别的小朋友在玩什么、想什么、要求什么等,当孩子提出自己的要求时,我们就比较能体会孩子的心情了,再加以开导和耐心的说明,是能够消除或减轻孩子的发怒情绪的。
  ■千万不要以暴制暴
  这种感情用事的方法,绝对改变不了孩子好发脾气的习惯。有的母亲认为孩子爱发脾气拗不过他,就把孩子推给父亲管教。而父亲有时会用粗暴的方式来对待孩子,这样以暴制暴,只能让孩子觉得乱发脾气是很正常的事情。
  ■把孩子从"牛角尖"里拉出来
  要让孩子从小就学会多角度解决问题。避免孩子解决问题时过于极端,我们要正确引导孩子分散注意力。当孩子面对困难和问题的处理态度变灵活后,他发脾气的坏习惯也会逐渐改掉的。
家有小活宝,大活宝来报到!
恬玉爸爸  评论于  2015-1-20 14:15:05
孩子也会有暴力倾向吗
  现在的孩子,不知道为什么都有很强的攻击性,男孩子喜欢一群群凑在一起打架;女孩子喜欢在冷不防的时候,抓伤同伴。尤其是过年,亲戚邻居家的孩子们一凑在一起,哭闹声与告状声就接连不断。为此,父母们真是无奈又着急。
  根据相关调查,具有攻击性行为的孩子,从性别来看,男多于女;从独生与非独生来看,独生子女多于非独生子女;从年龄来看,年龄小的居多。孩子们这时的攻击行为往往是无意识的,但随着年龄的增加,这种行为会愈演愈烈。
  其实,很多幼儿有行为攻击的倾向,而多数父母认为这是孩子间的小打小闹,并没有加以重视。但是,专家认为:攻击性行为形成的关键期是婴幼儿阶段,一般男孩的攻击性比女孩突出,如果任其发展到成年,这种行为就可能转化为犯罪行为。
  范良长得人高马大、虎背熊腰,坐在教室的最后一排。尽管如此,他还不安分,平时调皮捣蛋,总喜欢惹别人。每次范良的爸爸妈妈去学校接他的时候,总免不了听到孩子们告状的声音,这些声音真是让范良的父母头疼不已。
  而对于范良这个好攻击他人的恶习,父母也是无计可施,只会回家狠狠批评。有时,爸爸实在生气时就会打他。可是,种种方法都不奏效。最后,范良也被打皮了,根本不怕爸爸妈妈生气了。
  有一天,范良对爷爷说:"妈妈不讲理,常欺负我,却要我别欺负小朋友。我只是想和他们好,又不是要欺负他们。"听到这句话后,范良的父母开始反省自己一贯的教育方法,觉得应该和范良多沟通沟通,而不能开口就骂、动手就打了。
  很多时候,有的孩子只是想和其他小朋友做朋友,但是方法不对,或表达方式不当,就会伤害到其他的小朋友。所以,掌握好分寸对于孩子来说是很重要的。我们要告诉孩子,和其他的小朋友表示友好,只要动嘴就好,不要动手。
  露勇已经渐渐长大了,但是他争强好胜,无论游戏还是比赛,他都要赢过别人,不准别人超过他,这其实是一种自私的表现。
  有天下棋,整整一下午,露勇没有一局赢过对方。终于,周围的小伙伴开始笑他了。这可激怒了他,露勇站起身就踢翻了棋盘,还动手打了几个笑他的孩子。
  回到家里,露勇渐渐冷静下来,有些后悔。因为,被他打的那几个孩子,也是他最好的小伙伴。妈妈开口说话了:"你动手打别人就能证明棋下得比他好吗?"露勇摇了摇头。他坦白说,他只是受不了好朋友嘲笑他。
  妈妈这时抓住了教育露勇的时机,她说:"在别人失败的时候嘲笑别人肯定是不对的,可是我们对于朋友要宽容。"最后妈妈鼓励露勇接受自己的失败,好好学习下棋,以后有机会还可以找好朋友切磋棋艺。
  没过几天,露勇就和那几个小朋友和好了。大家仍然一块儿下棋,有输有赢,但是再也没有发生冲突。孩子就是通过这样一件件小事长大的,看来我们还是要找找他们打闹的原因,才能解决根本的问题。
  其实,孩子只有在感到不开心或感到挫折时,才会去攻击其他的孩子。他们有的是出于自我保护,有的是宣泄内心的不满,而不是单纯喜欢打人。我们要认真分析孩子的内心世界,多与孩子沟通。
  当然,还要尽量避免孩子受到不公平的待遇,不要让孩子感到失败、安全受到威胁等,这些都会激发孩子去攻击他人。帮助孩子纠正喜欢打人的坏习惯,我们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把好情绪与坏情绪造成的后果进行强烈对比
  当我们的孩子不再去攻击他人时,我们要给予肯定和表扬,让孩子体验到愉快;当孩子乱打人时,我们要告诉他这是错误的,并且让他知道,爸爸妈妈因为他的这种行为而感到非常不高兴。这两种情绪的强烈对比,可以让孩子亲身体会到哪种情绪更能让他感到愉悦。
  ■行为塑造,循序渐进
  以循序渐进的要求来使孩子克服不好的攻击性行为,产生家长所希望的行为。比如孩子在输掉游戏以后耍赖、打人,我们要引导孩子做到不耍赖,然后让他做到对同伴友善相待。当孩子的情况慢慢有所改善的时候,我们要激励孩子保持下去。
  ■奖励也是最好的动力
  其实,孩子在完成自己认为值得表扬的事情后,都渴望得到爸爸妈妈的奖励。我们可以手工制作一些小红花或小玩具,当孩子做好一件事情的时候,我们就发给他,这种激励的方法十分有效。
  孩子为了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就会一直保持良好的习惯,尽量不去犯错误,久而久之,就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
  ■坚决抵制粗暴教育
  控制孩子的攻击性行为,必须避免严惩重罚。因为即使孩子表面顺从,内心的不满总要发泄出来。只要孩子不去伤害他人和自己,我们就应该允许他发泄。也许有人以为,如果附加体罚,可使攻击性行为减少,实际上,这往往会使攻击性行为增加,而不是使攻击性行为减少。
家有小活宝,大活宝来报到!
恬玉爸爸  评论于  2015-1-20 14:15:21
中华美德:尊敬老人
  尊敬老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应该让这种美德一代一代传承下去。一个孩子能否尊重老人,也反映了这个孩子的家庭教育是否成功到位。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有的孩子,看见老人过马路会主动过去搀扶;看见老人乘坐公交车,会主动让出自己的座位。而有一些调皮捣蛋的孩子却做得不尽人意:看见老人过马路,非但不去帮助,还会横冲直撞地走到老人前面去;看见公交上的老人,不是视而不见就是去抢老人的座位。这是在陌生环境中发生的截然不同的两种情况。
  更多的孩子喜欢勒令自己的爷爷奶奶做这做那,当用人使唤,对长辈毫无感激与尊敬之意。出现这种差别的原因就在于有些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不到位。让我们来听听这位父亲的讲述吧:
  肖先生是我的朋友,他经常带着儿子肖强到我家串门儿,我儿子毅峰和肖强年龄一般大,两人也因此成了好伙伴。肖先生说,他很喜欢我儿子毅峰,并且提出要毅峰做他的干儿子。
  一天傍晚,肖先生再次来我家做客。不巧的是,儿子当时正在对他爷爷发脾气。起因是爷爷说他吃饭掉米粒,儿子就闹腾开了,拒绝再吃饭。这本是件小事,可是爷爷却被小孙子弄得十分尴尬,全家老小反而开始责难爷爷,说他不该在小毅峰吃饭时说他的不是。
  爷爷为了平息这场风波,答应了小孙子的要求,即付给小毅峰10元大钞,还要爷爷背着自己在地上玩"骑大马  肖先生就是在这个时候进门的,他目睹一切,一脸愕然,却欲言又止。
  爷爷终于完成了小孙子交给的任务,全家人才随之松了口气。之后,肖先生来我家的次数明显少了,而且也不再像当初那样疼爱小毅峰了。
  后来,我特意去肖先生家拜访。他的家里也有两位老人,我们在聊天时,两位老人从房间里走了出来,肖先生和他的妻子、儿子立刻站起来问好。我与两位老人聊天时,其他人没有一个插嘴的。
  再后来,我发现肖先生想吸烟的时候总会走出家门,在户外的走廊上吸。
  原来,在肖先生的家里,一直有非常严格的家规,孩子从小就要学习一些尊敬老人的相关礼节。听了肖先生的介绍,我才明白,他为什么很少到我家去,并且对小毅峰不再像以往那样疼爱了。
  尊敬老人,不仅是一种美德,也是对亲人一种感恩的表现。我们身为父母,必须从小培养孩子尊敬老人的习惯,不要对孩子放纵溺爱,培养孩子好的习惯,就必须剔除他们的不良行为。
我们总结出了以下几点,供家长朋友们参考:
  ■尊敬老人,父母是榜样
  我们首先要以身作则,做尊敬老人的好榜样。
  因为在年幼的孩子眼里,父母的行为永远是对的,只要爸妈能做,自己就能做。所以,我们在与老人的相处中,要真正做到关心照顾、体贴入微。只有对老人发自内心的尊敬,才能让孩子有所体会,并牢记心头。
  如果您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养成尊敬老人的好习惯,您自己首先要具有这种习惯。
  ■好习惯的培养,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做起
  生活中的事情都是琐碎、繁杂的,但正是这些小事,才更容易培养孩子的习惯。我们既然有意培养孩子,那么就不该错过生活中任何一个微小的细节。只有长期培养并反复训练,日积月累,孩子的好习惯才会逐渐养成。
  ■坏习惯,见一个就要改正一个
  孩子在幼儿时期,心智尚处在发育阶段,所以难免会受情绪支配,比如易冲动、自制力差、容易出错等等,这些都是不良情绪的表现。
  如果发现孩子有时因为老人不能满足他的要求,就对老人不尊敬、大呼小叫、责难老人,我们就要及时出面制止并纠正孩子的不良习惯。要培养孩子好习惯的养成,就必须让他先改掉坏习惯。
  如果我们一再迁就容忍,只能招致孩子犯更多的错误,使孩子的坏习惯一发不可收拾。
  ■多陪伴老人,才能增进感情
  现在的孩子和老人的关系非常特殊:有的是敬而远之,有的是漠不关心,还有的是大呼小叫。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孩子缺乏与老人的沟通交流,感情上存在明显的陌生感。
  我们应该让孩子多与老人接触、聊天、散步,从而缩短两代人的心理距离,感情有了,尊敬之情就会在孩子幼小的心灵里发芽、生长。当然,我们也应该在孩子的耳边叮嘱他:要尊敬老人、听从老人教导,努力做个爷爷奶奶心目中的好孩子。
家有小活宝,大活宝来报到!
恬玉爸爸  评论于  2015-1-20 14:15:37
谈话时的尊重方式
  现在的孩子,总是长幼不分,说话没大没小,还喜欢插话并打断别人的陈述。只要我们留心观察就会发现很多孩子在大人们谈话时,能插话数十次,这个习惯确实不好。
  这首先表现出了对别人的不尊重,其次也影响了自己对信息的接收。而且,家长被孩子打断的思路,有时候很难再找回来。而孩子爱插话往往是为了表现自己或引起他人的注意。孩子们一般表现为不去注意听大人讲的事,而是想方设法表现自己。
  针对孩子性子急、不知道尊重人这一习惯特点,我们应该让孩子从学会倾听别人的谈话开始训练。我们要告诉孩子:在谈话时,别人想要表达什么观点,都要听明白,注意去听,一切疑惑都要等别人陈述完毕后再进行提问。
  有些父母错误地认为孩子爱插话是机灵、聪明的表现,因而持欣赏鼓励态度,这是助长了孩子爱出风头的做法,影响了他注意力的集中。这种情况会愈演愈烈,最终连爸爸妈妈也开始讨厌孩子如此频繁地插嘴,因为这种情况严重影响了大人间的谈话。
  浩强是一个心直口快的学生,在班会上及与别人谈话时,总是抢先发言。当别人说话时,他常常在中间打断,迫不及待说出自己的想法。而且,他不是举手打断,而是直接坐在自己的位置上大声发表言论。
  他对自己常常打断别人的讲话这一行为并没有丝毫悔意,反而觉得自己的话能给发言的同学以启发,自己的观点都是正确的,而且一定要说出来。不管这时别的同学是否在陈述个人的观点,都要为他"让路"。
  一开始,多数同学不愿意去直接批评浩强的这一做法,对他这种做法并没有过多介意。可时间一长,同学们对他就有看法了,有的甚至不愿意与他过多来往。他很纳闷,为什么大家会这样对待自己呢?
  其实,浩强同学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这没有错,问题就在于他总是随意打断别人的讲话,不愿意做个耐心的听众,这是对他人不尊重的表现。一个不知道尊重他人的孩子是不可能有朋友的。
  所以,我们要纠正并彻底帮助孩子改掉乱插话的坏习惯。爸爸妈妈们可以采用下面的方法来教育孩子。
  ■我们怎样做,孩子就怎样做
  多数父母是急性子,很多时候,孩子在陈述事情时,我们首先就首先打断了孩子的陈述,我们自身没有做到耐心倾听这一点,并不是一个称职的倾听者,这样,孩子就会效仿我们的行为,以为插话是很正常的事情。
  ■学会倾听是好的教养,是美德
  学会倾听别人讲话,不随意打断别人讲话,是一种有教养、有风度的表现。只顾自己滔滔不绝,无视他人的存在,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
  要让孩子学会尊重他人,就要让他在听其他人讲话时,尽量保持安静。在别人陈述完毕后,再表达自己的看法。
  ■在孩子第一次学会倾听时,我们就要表扬与赞赏
  当孩子学会倾听时,我们一个小小的夸奖,就是孩子继续保持好习惯的动力。所以,请不要吝啬对孩子的表扬,时间长了,孩子就会养成尊重他人的好习惯。
  文明用语,谨记心头
  孩子总算咿咿呀呀地开始喊爸爸妈妈了,但是,随着孩子语言能力的增强,一些孩子不该说的脏话、粗话,也随之出现了。爸爸妈妈喜欢说这句话:"孩子小,学什么都快,学骂人也最快。"而事实也果真如此。
  有时,家里来了客人,逗逗孩子,孩子张口骂人,真是弄得客人和家人都十分难堪。其实,孩子年幼,还没有明确的是非观念,他们根本没弄懂那些脏话的真正含义。或许,在孩子看来,骂人与说脏话、粗话只是好玩、逗乐而已。为了引起周围人的注意,他们愿意用这种方式来表现自己。
  孩子说脏话、粗话往往是因周围的环境及孩子善于模仿的特性和父母的疏忽共同作用的结果。
  许多父母听见孩子说脏话、粗话,就气不打一处来。轻则要批评许久,重则就会给孩子一个耳光,甚至还有打嘴的……五花八门,什么惩罚方式都有。但是,孩子们似乎对脏话、粗话"情有独钟",而且有愈演愈烈之势。难道骂人也会上瘾吗?
  面对孩子这种不好的做法,爸爸妈妈们该怎么办呢?
  其实,要解决孩子说脏话、粗话的问题,就要查出孩子这么说的原因,然后再有针对性地给予指导。纠正孩子说脏话、粗话的习惯,我们可以采用下面的方法:
  ■让孩子的语言环境纯净透明
  我们在为孩子做好榜样的同时,也要注意孩子周围的生活环境。尽量不要让孩子从电视媒介上学会脏话、粗话。从小伙伴那里也容易学到各种各样的脏话、粗话、不好的顺口溜等等。
  我们要及时地站出来指正孩子的错误。并且要引导孩子玩文明、健康的游戏。如果发现孩子和小伙伴说脏话、粗话,更要给予纠正。
  ■面对说脏话、粗话的孩子,我们的态度也很重要
 如果孩子经常重复一些脏话、粗话,我们应该严肃地告诉孩子这些话不文明、不好听,爸爸妈妈和所有的人都不喜欢听。在我们批评孩子的时候,要注意用词文明,不可以在批评中也掺杂脏话、粗话,这会让孩子觉得:父母尚且如此,我为什么不能说呢?
  ■找准问题所在,对症下药
  我们要解决孩子爱说脏话、粗话这一问题,就应先了解孩子说脏话、粗话的原因,然后再有针对性地给予指导。
  ◎如果孩子说脏话、粗话是因为没有明确的是非观念,我们就要在日常生活中,抓住每一个能增强孩子判断是非能力的机会,加以利用,进而给其深刻而有力的教育。
  ◎如果孩子说脏话、粗话是因为发泄不满,我们就要随时教给孩子表达情绪的正确方式。可以在孩子安静时告诉他如何表达心中的不满,如告诉对方"你没道理"、"我想你不对"等,甚至生气不理对方也行,总之都比骂人更能解决问题。
  ◎如果孩子说脏话、粗话只是因为觉得新鲜好玩,故意说来取悦成人或表现自己,我们可以在孩子每次说脏话、粗话时,表示出不高兴或觉得无味,几次下来孩子就不再说脏话了。
家有小活宝,大活宝来报到!
恬玉爸爸  评论于  2015-1-20 14:15:50
有关爱才有回报
  每个家庭都视孩子为掌上明珠。孩子在父母的百般宠爱下,个个变得像小皇帝、小公主,高傲孤僻,觉得所有人都应该关心自己,全世界只有自己是最重要的。这些骄横的孩子,从未考虑过他人的感受,也从未重视过他人的存在。
  我们作为父母,有义务去教育孩子,让他们明白: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是平等存在的。希望别人关心自己,希望得到爱,自己首先要学会付出爱。一个懂得关心他人的人,才能得到更多的关照,才能获得更多的机会,取得更大的成功。
  其实,关心他人也是一种很自然的行为与心理。每个孩子都应该拥有,不能缺失。我们只有在互相关爱与互相扶持中,才会有更幸福的生活。下面,我们选取了两个小故事,呈现给家长朋友们,希望您读完小故事后,已经知道应该怎样培养孩子关爱他人的习惯了。
  这个故事发生在美丽的花都,一个男孩出外旅游,到达目的地后,才发现相机已经损坏了。当他望着美丽的风景而感到遗憾时,一位陌生女孩拿着即可拍相机从远处走了过来。
  男孩说:"姑娘,能帮我拍个照吗?我的照相机坏了。"女孩很爽快地为男孩拍了照,而且分文不取。
  后来,男孩在回家的路上又遇到那个女孩。因为自行车出了故障,女孩正在路边修理。男孩毫不犹豫地替她将自行车修好,最后,女孩风趣地说:"想不到我给你方便,也等于帮了自己。"
  没错,关爱他人就是关爱自己,也是为自己提供方便。
  一个雨天,一位衣着十分普通的老妇人走进一家百货公司,多数柜台人员都不予理会,只有一位年轻人上前询问是否能为她做些什么。老妇人回答说只是在等雨停。没想到这位销售人员并没有转身离去,而是拿给她一张椅子。
  雨停之后,这位老妇人向这位年轻人说了声谢谢,并向他要了一张名片。几个月之后,这家店主收到一封信,信中要求派这位年轻人前往苏格兰收取装潢一整座城堡的订单!这封信就是那位老妇人写的,而她正是美国钢铁大王卡内基的母亲。
  看了上面两个小故事,我们就会发现:付出与所得是成正比的。如果我们将关爱他人作为一种习惯,那么我们将会收获更多的关爱。所以,我们作为父母,要从小培养孩子关爱他人的习惯。这样,孩子才可以收获更多来自他人的关爱。
  我们帮助孩子培养关心他人的习惯,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让孩子知道,当他有关爱别人的行为时,爸爸妈妈会感到欣慰
  ■制定一个关爱他人的小目标,让孩子努力去达到
  ■让自己的孩子与其他小朋友一起分享他的玩具与美食
  ■可以通过让孩子自己照顾宠物或者种植花草树木来表达他的爱心
  ■要求孩子的同时,我们自己也要做得像样
家有小活宝,大活宝来报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