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奕渊  发表于 2014-11-25 16:33:15| 3945 次查看 | 3 条回复

亲爱的家长朋友们:

晚上好!今天踏入校园,特别亲切。我,又回到母校了。也许,大家会觉得,我称这里为母校不太确切,这里应该是儿子的母校。但,请允许我称这里为母校。5个月前,我的儿子临近初三毕业,他买了一本大大的毕业同学留言簿,他让我第一个在上面留言。我有点奇怪,问:“同学留言不是应该由你的同学写的吗?怎么叫你妈写呢?”儿子说:“妈妈,您不觉得您也是我的同学么?”儿子的一句话令我即刻思绪万千。是呵,4年了,从2010年第一次走进合作路宝塔路这个校舍,当时还是个空空的建筑体,厕所浴室还没隔断。就今天这个礼堂,座位都没安装上呢。到今天,这个校园已经春华秋实了,孩子从当初146公分长到了176公分。而我,也在这个校园里学到很多。

家长朋友们,今天我们聊做家长的话题,不得不说到一个本源问题:我们为什么要把自己的孩子送到这所学校来?难道仅仅是因为看中这所学校的考试分数吗?今天,我的孩子毕业了,我可以在这里说:儿子拔高的不仅是30公分的身高,不仅是最终获得不错的中考成绩,而是眼界和心胸。是的,我们选择的不是一座育分工厂,而是一块综合素养优秀的人才培育基地。

4年,华二初靠什么培养人才的?我说,是“文化”。可能大家觉得我说的比较虚,这所学校只有4年的历史,谈何文化?

说起文化,我觉得台湾的文化局长龙应台的一句话说得很好:“日子怎样过,就是文化?”那么,华二初的日子怎样过的呢?刚才我们看的2014届的毕业短片“恰同学少年”就是华二初中日子的写照。影片中那位已经毕业的学生要回校园,但是没有校园卡、没有校服,他怎样证明自己是华二初的学生呢?影片通过特别朴实又具华二特质的生活片段得出主人公的结论:“我,可以证明!”各位家长朋友,你们有没有看到那个孩子是怎样证明自己是华二人的,你们有没有从短片的生活片段中读出华二初的“文化密码”呢?今天,我跟大家聊聊,儿子告诉我的几个生活片段。

片段一:去年的一天,校园里的杨梅树第一次结果实了。儿子好开心,回来告诉了我。我问:“结果子啦?杨梅有没有被你们一帮捣蛋鬼摘掉啊?”儿子说:“没有啦!老师说了,第一次结果,果子还小,别摘。养一养,等明年,果子大了,和学弟学妹们一起摘。”“老师说不摘,你们就不摘啦?”“是啊,不摘了,等明年吧,跟弟弟妹妹们一起摘。”眼前的儿子正憧憬着明年的画面。我想:这,也许就是文化吧。

片段二:初三的走廊里出现了个鸟窝。老师和同学们都兴奋地拍了照发微信。到了周五,儿子回家,我好奇地问:“鸟窝怎么会搭在人这么多的地方?”儿子说:“我们的校园美呗!”“那没有人去碰鸟窝、掏鸟吗?”

“不会的,我们看着呢。有人走近我们就会告知,离远点哦,鸟妈妈要孵蛋的。”“你会这么说,其他同学也会这么说?”“当然,我们谁都一样的。”“学弟学妹们会听你们的?”“会的。大家走路的路线本来是直的,经过鸟窝时,大家会绕一下,路线就是这样半圆弧的。”儿子边说边比划着。我一边听,一边想象着校园走廊的这温馨的一幕。我想:这,也许就是文化吧。

片段三:有一段时间,儿子走读。一天,他出门忘带钱包了。我母亲,也就孩子的外婆急坏了,命令我一定得给儿子送钱包去。我一边安慰母亲:“这有什么大不了的,孩子自有孩子的办法,就算真的一天不吃饭又饿不死。”一边,我也暗自焦急,儿子没钱,这一天怎样过呢?就是眼前这顿早饭怎样解决呢?好不容易捱到晚上,儿子回来了。我迫不及待地问他早饭。儿子告诉我,白银路车站那有一长溜早餐的摊。他找了个老爷爷的摊,指着华二初校服上的标识说:“爷爷,我是华二初的学生。今天我忘了带钱包了,能不能给我一份早餐,明天我还您钱?”老爷爷说:“爱吃什么随便挑。”听了这个故事,我乐了:“华二初的名声好哦,能换免费早餐啊!”儿子立马说:“妈,明天要还钱的。另外,你得多给我点钱,我要连买爷爷的早餐几天。”我说:“把钱还了就行,为什么还要多买几天?”儿子说:“还钱是理所当然的,但是,多买几天让爷爷知道,华二初的学生是懂得感恩的。以后,说不定还有像我这样没脑子的同学忘带钱呢,爷爷会愿意像帮助我一样帮助我们华二初的同学的。”听到这,我心里一下子感慨了:儿子,你比我高。这一天,是儿子给我上了一课。我想:这,就是华二初的文化吧。

短短4年,华二初是靠什么积淀文化的,又是怎样通过文化场孕育孩子的呢?我个人感觉有两点:1、温度2、制度先说说温度。可能大家觉得温度不稀奇的,每所学校都有温度,每个老师都关爱学生的,从小到大我们听多了。我这里有个刻骨铭心的经历,让我一直暖到现在。3年前,也就是我的孩子跟你们的孩子一样初一的时候。9月,孩子的成绩直线下降。我认为,小学我抓得紧,成绩不错,现在孩子离开我的管教又进入青春期,成绩下落了,我不能不管。于是,3年前的9月底,我在学校附近狂兜,找房子,准备搬来这边陪读。10月8日,临决定前,我还是找了年级组长吴开元老师,想再听听老师的意见。吴老师听了我的叙述后,想了想说:“这位家长,你要是搬来陪读,孩子的分数肯定会上去的。但是,你有没有想过,你准备什么时候让孩子过这个坎呢?”这么一说,我愣住了。是的,我一直钻在自己执着的主观思路中,忘了当初我为什么放弃两所口碑非常好的学校来华二的。回去后,我整理了思路。坚定了思想:既然选择了华二初,就一定要相信学校能把我的孩子教好。四年过去了,事实证明,当初幸亏理解了吴老师的话,现在儿子初中的成长获得关键一步,真是一辈子受益。家长朋友们,应该知道,很多住读学校的老师看到学生成绩不好,巴不得家长赶紧跟进陪读。哪会像华二初真正从人的发展角度来诚心建议你。老师的话不多,但我将永远铭记。我想,这就是华二特别的温度。

再说制度。我个人认为,刚性的制度非常好做。我们知道,许多名牌初中都有很多厉害的制度,执行起来很强势。但,这个不稀奇。有水平的管理制度是刚柔并济。在华二初,你会发现,有些制度很严格决不容许突破,这个是家规,无规矩不成方圆。但是,有些方面,这所学校没有硬性规定,反而给孩子一定的自由度,所以华二的孩子独立性拓展性很好。那么,什么时候应该紧,什么时候应该松呢?这里面有个“度”的把握。这个“度”谁来把握?管理者!有水平的管理者才能做到刚柔并济、收放自如。怎样的管理者有水平?有文化底蕴的管理者。所以,这就是我们选择华二初这所学校的真正原因,看中的就是这所学校有文化的管理制度。我们说,制度文化、文化制度,大致就是这个意思。

4年了,蕴含文化的温度和制度赋予了孩子一个人生非常珍贵的东西,这个东西名字叫“信仰”。家长朋友们,我们有句话叫做: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好像起跑早了,才能胜利。事实是这样的吗?起跑早,他自个儿不愿跑,或者慢慢跑,大象屁股推不动。这样的跑,在漫长的求学道路上效果好么?我们说,高效地跑,才能跑得快。那什么时候跑得高效呢?有信仰的时候。大家想想是不是这样。我是70后的,我们这一代对于信仰,总是叹息,知道信仰对人的重要性,又不知道怎样去培养孩子的信仰,好像很难通过宗教去培养。所以,这所学校非常了不起,用4年为我们2014届的学生培养出了信仰。

4个月前,2014届初三中考了。学校为每个考生准备了一根红丝带,系在手腕上。孩子们称之为“红考绳”,在他们心中这是“红考神”。那天下着滂沱大雨,我们家长看到每个孩子都系着神气的红考绳信心满满地走进考场,好阳光啊。中考第二天早晨,红考绳松了,要重新系上。我对儿子说:“来,妈妈帮你系上。”儿子大手一挡说:“不行,红考绳得周老师系。”当时,我心里真的一阵失落啊!但是,一会儿小失落就被一种情怀替代了:红考绳里有孩子的信仰,这个是妈妈替代不了的。

比起红考绳,半年前的失落才叫大呢!4月,自主招生。华二张江校区被送考的家长围得水泄不通。临近中午时分,有家长接到孩子的电话,考场里面的孩子要填分班志愿。一时间,此起彼伏,不断有家长接到校园里的来电。但是,我没有。我急啊,这么大的事家伙怎不跟我沟通呢。一直等到傍晚,孩子出来了,我急吼吼地冲着他说:“你填志愿了吗?”“填了。”“那你怎么填的?怎不跟妈妈商量呢?”儿子淡定地说:“为什么要商量呢?”我一下气上来了:“这么大的事不需要跟爸妈商量?不说尊重我们,你妈我好歹也能给你个参考意见,你还是个孩子啊。”儿子不紧不慢地回答:“你们这些家长知道什么啊真是,你们的信息也是通过我们知道的,充其量也就是个二道贩子。我自己看好志愿了,根据自己情况把范围缩到了两个方案:A方案和B方案。然后,中午,我找老师了,把我的想法跟老师说了,老师说B方案好。我就填B方案了。妈妈,你不觉得老师比你们更专业吗?”儿子的一番言论逻辑清晰合情合理,我无话可说。这会儿,突然感觉为娘的,一点余威也没有了。后来跟他爸爸聊:当父母的连志愿都管不到了,那么这个儿子以后真没什么要我们去管了。调整好这个心理落差,又不得不感慨儿子心中对老师的信任、对学校的信仰。当父母的,看着儿子怀着信仰往自己的目标奔去,有什么比这个更幸福的呢?

补课,是当今学潮中的热门。我也不例外,一段时间,儿子成绩不理想。我跟他商量,是否帮他请个好老师补补。儿子拒绝。问他原因,儿子说:“妈妈,我要是自己爱学习,就不需要另外请老师,我们华二的老师厉害着呢。你看我这么难的物理竞赛题,一个小时解不出来,到了学校随便操场上抓个体育老师问,老师一看立马轻松解,厉害吧?妈妈,你觉得外面有什么老师比我们华二初老师还好的吗?要是,我不想读书,你外面花再多钱、请再好老师,我都不会认真读的,何必呢?”儿子有理,老妈妥协,省省吧。看看儿子对学校对老师的崇拜,家长该放手时就放手吧。

今天聊怎样做父母?怎样在当下做好您孩子的父母,我并无经验可言,因为我是第一次当妈妈。其实我们在座都是第一次当父母,也许有朋友说,我家二胎。但是,任何一个孩子都是不同了,哪怕是同一个父母所生,孩子性情社会情况都有不同。我们都是一边摸索一边反思一边学着做父母。所以,我说,我们也是儿子的同学,在华二初的校园文化中一起成长。

家长朋友们,校园文化是个大概念,是个系统。无论制度、教育、教学、活动我们都不能把其中的某一个片段、某一个动作割裂出来判断其“对与错”、“是与否”。如果,撮取片段来下结论,那是不科学的,也是对孩子对学校不负责的。例如:作业多与少?有时候作业少了,家长要焦虑,这点量够不够啊?我们能否与其他学校抗争啊?有时候作业多了,家长也要担心,这么大强度孩子吃得消吗?其实,松与紧学校自有度。我们看重一所学校不仅是看中其中某一位名师,而是看重这所学校的整个管理,尤其是教研力量。什么时候安排什么动作,学校自有学校的节奏。每个学校的节奏是不同的,无需我们担忧。如果相信华二初,那么请跟着华二初的节奏走,和孩子一起怀着信仰走。我们这一届在毫无借鉴的情况下都走过来了,何况你们呢。

作为14届的毕业生家长,一定要说经验,我送过大家一个字——“慢”。当我们看到听到某一件事的时候不要急于下结论,无论是自家孩子的表述还是旁听到其他家长的言论,慢慢观察了解一个过程,不要片面理解盲目听从。当孩子遇到纠纷或麻烦时,不要急于插手帮孩子解决问题,试着让孩子自己去解决,看看能否解决,不能解决能否间接引导建议,实在不行和老师沟通再管不迟。有些家长恨不得双休日两天要帮孩子把所有的问题都解决了。我们送孩子来这里住读,本身就是为了锻炼孩子的各种能力,而不仅仅是育分的。挫折是种财富,请不要轻易剥夺孩子成长的财富。慢一点出手,给孩子空间,相信你的孩子能行。

第二,在沟通方面,要注意“有效沟通”。有时候,我们说一大堆,孩子很反感,甚至抵触,这样的沟通有效吗?初一的孩子,一方面依然保留着小学生的某些思维特征,理性不足;一方面感觉自己已经长大了,有向上独立的意愿,不要家长多管。而这个时候,家长的余威每况愈下,斗智斗勇胜算降低。若一味强压、唠叨,就促成了孩子的叛逆。所以,要做到有效沟通,不妨做孩子的情绪倾听者。多用生活化的方式,跟他一起散步、活动,从自然状态中获得原生态的信息,适当的时候给予妥善的引导。就像我儿子所说的,我们也是学生,那么就要平等地跟孩子交流,从伙伴的角度帮他分析问题。有效沟通还有跟老师方面的,我们不妨向老师提供孩子在家里的一些信息,例如:孩子有一段时间情绪低落,可能是家里喜爱的宠物死了,或许某个他在乎的人离开他了,或者他有什么特别的事件对他有影响等等。这个对老师的教育是有帮助的。反过来,孩子在学校,老师就是您的眼睛和耳朵,我们与老师接触时,可以了解一些孩子的基本情况,而不仅仅是分数。青春期的孩子要特别注意方式和细节。我们配合好老师,一起商榷培养方案、教育策略,毕竟老师是这方面的专家而不是我们(可能您有不错的阅历和资历,在单位里管理着数量可观的员工,但是在当下教育自己小孩方面,您可能就是新手了)。一定要让孩子感觉到,爸妈是帮我的,是我的朋友,而不是管我的大人。但是,在另一方面,必须有严格的管教,例如:手机和游戏等。不要等孩子出现了网瘾,才来打骂,是没有用的。这个毒性的积累是有一段时间的,戒毒很难。最好的办法就是按照学校的要求,一开始就杜绝孩子接触。其实,任何一个问题学生的背后一定有一个管理过程有问题的家长。有些事情,我们家长不一定管得好,不妨借助学校的制度配合一起管。这个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底线,决不能突破的。

我感觉做家长的,多理解学校的文化,多一点配合,少一点对老师教育的干扰,我们的老师就能集中精力更好地培养孩子。家长、孩子、学校齐心协力,在华二初的文化场中积累起信任,逐步建立起信仰。相信这股力量吧,一定会有收获的。未来你的孩子会印证这句话:华二一小步,人生一大步。

家有小活宝,大活宝来报到!
德藻s  评论于  2014-11-25 16:45:00
已阅留名
小班长  评论于  2014-11-26 08:05:29
很精彩的文章,学习啦
家有小活宝,大活宝来报到!
天地一沙鸥  评论于  2014-11-26 10:51:51
学习了,很好的一种分享
家有小活宝,大活宝来报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