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雯妈妈  发表于 2011-1-14 14:08:08| 3263 次查看 | 0 条回复
孩子出生后的成长过程,是从“小动物”逐渐向“人”过度的过程,他首先要获得温饱、安全感、爱和亲情等这些基本的需求,然后才能发展出更高一级的自律、合作、利他等意识和能力。“人性”的实现取决于他幼年时期是否获得了充分的人性关怀,就像麦苗生长必得先有良好的土壤一样。无论是每个人从小到大依时间顺序的发展,还是一个人处在每一件事务中自然的反应都如此。我的一个同事曾开玩笑说,“我如果失业了,就满地吐痰去!”即使一个成年人,当他的基本需求出现问题时,都会影响到他社会属性的表现,何况孩子。

    对于刚上幼儿园的孩子来说,他还处于自然人的状态,所以他首先需要的是被爱和自由。他需要在早晨睁开眼睛时看到妈妈的笑脸,需要在吃饭时可以跟爸爸说几句话,需要天天感到父母怀抱的体温,需要用小手抓抓妈妈的头发……如果我们在孩子幼年时期就急于去发展他的社会属性,早早减少他和家人相处的时间,原始需求得不到满足,那么社会属性也不可能有良好的表现。

    关于这一点,我们只要看一下孤儿院的孩子即可明白。这些孩子,他们从小过着集体生活,自理能力确实比一般孩子强,按照“全托”的逻辑,他们应该是既不娇气又有能力的,事实是,他们成年后的面貌并不见得出色;即便就“集体意识”这一点,在他们身上也实现得不够,因为这一点比“自理能力”的社会属性更强。(这样说不是贬低这些孩子,事实是我写到这里,想到这些孩子内心就有怜惜和隐痛)不是他们天赋不好,也不是保育员的工作不尽责,是命运不公,只给他们提供了一块先天贫瘠的、仅能糊口的土地,他们从小缺少和亲人的情感及语言交流,以至于成年后在心理及能力方面表现出永久的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