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nt  发表于 2011-5-20 17:52:23| 1619 次查看 | 0 条回复
本帖最后由 kent 于 2011-5-20 17:52 编辑

今日扬州的文昌商圈,每天都车水马龙,游人如织。随着文昌商圈崛起的,是原来国庆路渡江路商业街的式微。新打造出来的教场,虽挂着“老”的招牌,那种暴发户金子镶嵌在门脸上的装扮,颇有使人望而却步的想法,而甘泉路上的跳蚤市场,通常是小青年的首选。时光啊,就这么让繁华的沉寂,后浪将前浪无情地拍死在沙滩上!

由此,想到了扬州更加古老的一条商业街,这条街在它自己的年代,其重要程度不亚于现在的文昌商圈,可是,这条街如今除了名字叫街以外,很少有人将它与热闹喧腾的商业联系在一起。而它,在盐商掌管着国家大比例赋税的年代,不但位置显赫,还是条通衢大道,这就是偏安一隅的扬州引市街!

这条街与现在的渡江路平行,龟缩在一个不起眼的地方。也有过偶尔的疑惑:皮市街卖皮货,铁锁巷卖锁,灯草行估计与那个“白龙过海,头顶一轮红日”的谜语大有关联,这个引市街,难道是卖“引子”的?如是,这引子,又是什么玩意儿?

以前看《金瓶梅》,常见有盐引子出现,对做生意的西门大官人来说,引子很重要。可是,就是没有将这个引子,与扬州的引市街联系起来,更没想到,这里是扬州作为盐流通基地的重要商埠!

这个引子,就是买卖盐的凭证!翻开古中国的历史,盐,一直都是国家的专控物资,不允许私人买卖。要想取得盐的贩卖运输和销售,必须有许可证。这盐引子,就是盐商的许可证。有了它,就有了一路上的畅通无阻。就像刚刚开放的中国,有一个价格双轨制一样,有些有门路的人,并没有足够的财力去买卖运输盐。他们就将获得的盐引子拿到引市街来买卖,如同当年的钢材批条一样。在盐供应紧俏的时候,一张盐引子,几经倒卖,就可能价格翻番。所谓“三年不开张,开张吃三年”大概说的就是这样的情况。

除了盐引子,大约从宋代起,盐的计量单位也叫“引”。粗略的说,宋代一引盐大约等于现在的三百斤。元明两代一引盐大约四百斤,到了清朝,大约等于三百六十四斤。既然有专门的计量,自然也就有了专门的装具。装好的盐,就叫引,可能类似现在的袋子。清朝的康乾年间,每年的盐销售量为一百八十万引。当时的盐收购价为五文左右,销售价为二十至三十文,其间的利润多么可观。怪不得扬州盐商最鼎盛的时候,赋税占到全国的四分之一。流传到现在的一夜堆白塔,就是对盐商财力的一次检阅。检阅的结果,令乾隆皇帝感到非常的可怕,是富于帝王家。

据说当年的引市街,商人是摩肩接踵,穿梭不已。这条街的繁盛,到百年前依然。有人考证,现在一直还在经营的“五洲旅社”,就是在一百年前的上世纪开始之时开业的。至于当年盛极一时的当铺、澡堂子、学堂等,已经找不到踪迹。大概在二十多年前,与南河下交叉口不远的一个缓坡上,有一个大菜场,后来这个菜场变成了居民大杂院,目前还有很多人家居住其中。不知道这个菜场有多少年的历史?不远处巴总门的麻石老巷子,或许记录了引市街不同寻常的历程?

在引市街上往返走了几个来回,不要说商业的气息,就是住家也不多了。好像有一个门口有砖雕的门楼子,过去应该是某盐商的豪宅也未可知。只是,没有在门口看到类似“湖南会馆”、“汪鲁门”等样式的标志。也许有,只是天色昏暗我没有见到?有一条巷子与渡江路相通,名字很特别,叫“炭基作”,过去古老的煤球厂?有一口井,好像依然可以为居民们提供甘甜的水。这井,该比引市街还要古老吧?

盐商没有了,引市街完成了它的使命,如今的冷落,并不能算是偶然,就像突然出现的抢盐潮,只不过一天的寿命而已,盐,毕竟不是饭。

小宝门门都考了100分~~~喂,醒醒,枕头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