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 这篇文章我写好久了,看到坛子里搞童谣学习小组,有个小童妈妈说太小,还不能参加,我就想一些家长对资源的利用还缺少一个灵活度,就把这个文章贴到这里。希望举一反三。我观察国内好多家长非常用心的给孩子进行英语启蒙,看了各类专家和砖家的言论,因为专家和砖家的背景和角度不同,家长们不知道如何取舍这些所谓的理念,如果砖家就是从一个拼图的片片加上想象扩大成一个理念,而没有一个系统的全局的视点,而家长们又是从各种碎片中摸索,最后的科学性如何体现?我们都知道邯郸学步的故事,如果我们过分追求从各类专家砖家那里得来的片片,最后连基本的走路都不会了,那不也是一种难过吗?
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这篇“古文”。
这里我说的一个英语资源,可以是一首英文儿歌,可以是一本原版绘本,也可以是一部原版动画片。
经常有妈妈问我,这个或者那个是适合几岁孩子的。我分析一下,家长们之所以这样想可能是因为目前国内家长得到的关于原版阅读相关知识的介绍都是源自于接触到国外儿童英语启蒙的家长。他们看到的的确是北美清晰的啥啥适合几岁儿童这样的推荐,于是就把这个信息传递给了国内的家长。这是一个视野角度局限产生的误解。事实上北美的教育工作者在使用这些资源的时候,这个只是一个参考,是要考虑的因素之一,但不是全部。这个是大致的参考,不是绝对的。在实际教学中还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综合好多因素在一起。
前几天我推荐了一个介绍儿童身体部位的系列绘本和一首儿歌Head, Shoulders, Knees and Toes,旨在帮助家长明白如何立体交叉使用各种资源,形成儿童英语启蒙的熏陶的一个小环境。其中我介绍的身体部位的绘本里有篇是《一本能“唱”能“跳”的绘本》其实这个是介绍一首经典儿歌If You Are Happy的绘本版,我在微博里碰到这个话题的时候,就把这个也推荐给了一位博友妈妈,这位妈妈回复我说这个If You Are Happy比Head, Shoulders, Knees andToes难。这个就让我意识到在爸爸妈妈脑子里还有一个误区,就是对一个资源的如何期待的问题。在这里我就以If You Are Happy这首儿歌为例说说。
我分析这个误解的背后深层次的原因还是世世代代我们的教科书情节在里面,认为只有孩子能说会唱了,才是学了。
而在北美,在幼儿园最小班,我们也和孩子们一起唱这首儿歌,很多小宝宝不会唱,我们也不期待,只要我们拍手跺脚的时候,能照着做,或者跟着节奏扭扭呀颠儿颠儿呀,或者啥都做不到,呆呆地看着,我们都认为达到教学效果了。因为在这个过程,他们听了,高兴了,就行了。这个也是以前博文里提到的过程/结果的取向问题。这其实也是孩子一个最初阶段的输入的过程。
还是这首歌,到了中班,孩子们在该跺脚的时候跺了,该扭胯的时候扭了,有的甚至能唱了,这统统都叫学了。如果深化一下,就象我在那篇《一本能“唱”能“跳”的绘本》里后面介绍的语言游戏,这个就是掌握的层次不一样了。其实这是教学三部分里评估的一部分。
因为我是在探讨英语启蒙,在那篇博文里就没有继续深入讲。其实,这首绘本也好,儿歌也好,对上学的孩子,还有深化的方案。在这里我再介绍一个活动:
自己找身体部位:
让孩子们躺在一张大纸上,沿着身体部位描出图来,剪好,象一个自己的剪影一样的。再让孩子们拿到各个身体部位的卡片,比如Head, Hand, Hip等,把这些部位的卡片放在事先剪好的身体部位上。如果孩子放的位置对,那他们就掌握了这些身体部位的英语表达。这个也是我们语言教学评估孩子的一个方法。听写,汉译英啥的,绝对不是唯一的方法。这样的方法,孩子是在动中,在做中学的。
从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所谓的难易,是有一个范围的,绝对不是绝对的,要看你设定的目标。即看你家长如何期待。这个期待要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和个性特点,比如有的孩子是慢热型的,就要关注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而不是立竿见影。我们在语言教学方面有句啥,是这样说的:“Change the task, not the text”意思是调适你的任务目标,而不是文本。这个在目前国内英文启蒙资源有限的条件下,对家长尤其重要。
我穷的只剩爱币了,求爱贝发现金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