拧的拧的  发表于 2011-1-7 17:49:13| 3380 次查看 | 2 条回复
由于“小升初”将奥数作为入学的一项必考项目,导致奥数课从一门选修课变成了必修课,孩子叫苦不迭,家长疲不堪言,而一些重点或示范中学将奥数成绩和“小升初”升学挂钩被视为最大推手。将只适合于极少数孩子的奥数推广到大面积学习训练,这会挫败孩子的积极性,其结果是灾难性的,必须改变当前“小升初”和奥数成绩之间挂钩的现象。
  95%孩子都在疯狂地学
  在北京一所小学的大门口,各种培训班的广告贴满了墙壁。几名孩子走出校门,奥数培训班的带队老师早已等候,将这些疲惫不堪的孩子带到奥数培训班。孩子们的书包已经沉到背不动,只能选择用拉杆箱式样的书包。这是央视记者拍摄到的一组画面,孩子和家长的采访感言让人深思。
  奥数占去了孩子大量的时间,但收效甚微。孩子们坦言,“太难了”、“我一头雾水。”一名孩子对着镜头无奈地说,“我是迫不得已,我对奥数非常通恨,因为奥数占了我很多时间,想做其他事情也没有时间。”
  同样无奈的还有家长,“真是费人、费钱、费力,还不见得学到什么。”然而,家长、孩子“不情不愿”的奥数却在全国疯狂地泛滥。在广州、南京、武汉、西安、成都等地,学奥数的孩子主要集中在城区,有的班95%孩子都在学奥数,有的孩子甚至在学前就报名了。
  学校将奥数当“歪招”
  奥数成了不甜的瓜,为什么还要强扭呢?一名孩子接受央视记者采访时“泄露”了秘密,“我爸说这个考试考好了,含金量非常高,对我今后升学会非常有利。”
  如今,一些重点或者示范中学将奥数成绩和“小升初”挂钩,奥数被视为通往理想初中的捷径和敲门砖,而这完全曲解了奥数培养智力超常儿童的本意。
  实际上,奥数是奥林匹克数学竞赛的简称,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竞赛每年举办一次,作为一项国际性赛事,由国际数学专家命题,难度超过大学入学考试。国内外专家公认,只有5%智力超常的儿童适合学习奥数。
  上世纪80年代,奥数被引入我国是为了发现智力超常的儿童,选拔奥赛选手,但今后却慢慢变了味。教育部规定,小学升初中不允许考试,而初中的优质教育资源又很有限,由于竞争激烈,一些学校就想出用奥数成绩作为升学指标的“歪招”。
  人大附中数学老师王金战解析说,奥数本身并没有错,只是“小升初”这种政策的导向使得大家都去追捧奥数,绑架了学校,绑架了家长,绑架了学生,甚至也绑架了奥数。
  奥数泛滥是一种堕落
  奥数并非没有价值,但如今演变成升学的工具,就成了以最神圣的名义----教育和最权威的形式---学校来折磨大多数孩子的罪恶手段。
  将奥数推广到大面积学习训练,将会是灾难性的结果。在我看来,上小学的孩子是一张白纸,长期进行枯燥的奥数训练,不仅会磨掉孩子的棱角和灵性,更会影响孩子的心理,让大多数孩子产生挫折感,这对孩子的发展是一种伤害。
  要改变当前奥数泛滥的现状,必须改变当前“小升初”招考风向标,切断奥数成绩与录取之间的联系。
  关于对奥数理解的误区
  误区一:小孩学奥数能开拓思维
  不少家长认为,奥数能给孩子一个开拓思维的路子。对此,专家并不赞同,甚至担忧孩子因学奥数产生厌学情绪。
  按照孩子的生理学、心理学特征,在小学阶段主要依靠记、背掌握知识,一般不具备推理、抽象的能力。奥数班、奥数学校主要集中灌输一些做题技巧,但不能提高孩子的素质和能力。对多数孩子来说,奥数实际上是增加了负担。如此日积月累,孩子不仅觉得学习没有任何兴趣,反而会产生厌学情绪。
  误区二:学奥数是升学的捷径
  如今,不少重点中学甚至大学对奥数成绩优异者开绿灯,以至于不少家长认为学奥数是升学的捷径。然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学奥数获得保送资格的比例甚至低于考上北京大学的几率。
  人大刘金福老师统计说,北京市每年有几万名中学生参加奥数竞赛,但仅有3到6人能拿到金牌,而保送资格也只有三四十人,这个比例比高考考上北京大学的比例小很多。

朱琦吾儿  评论于  2011-1-13 14:44:37
才晓得,原来这就是所谓奥数
家有小活宝,大活宝来报到!
hss5201010  评论于  2020-9-28 22:22:01
哎,前几天有人推荐我学奥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