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ues  发表于 2011-5-15 10:27:24| 1958 次查看 | 0 条回复
本帖最后由 blues 于 2011-5-15 10:29 编辑

         上海市静安区第一中心小学,由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创建于1929年,是其“活教育”思想的实践基地。陈先生的全体教工的工作出发点始终以孩子的发展为本,在课程建设、师资选择等方面均有所建树。学校历来有“爱国爱校”的光荣传统,地下党员、进步人士在教师中占了很大比例,不少同志在解放后走上了ZF领导岗位。
         解放后,学校秉承鹤琴先生的办学思想并将其不断发扬光大。1954年,即成为上海市首批重点小学,在教育改革的各个阶段发挥了领头羊的作用。  
        50年代,一中心的拼音教学独树一帜,不少教学模式和方法沿用至今;80年代初,“低幼衔接——小学新生教育”让一年级顺利完成角色转化,被全市普遍采用;80年代中,开辟第二课堂让更多的同学有了自主发展的空间,《文汇报》连续数周组织讨论和报道。
        90年代以来,“每个孩子都是一个潜在的天才儿童”成为一中心一以贯之的教育理念,通过新一轮课程 与教学改革,使“潜在”变为“现实”。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学校十数年如一日打造一直堪当此任的专业化教师队伍,目前各个学科均有在市区乃至全国闻名的青年教师、学科带头人、教育明星。
        同时,以科研为先导,使课程新理念转化为学校的办学实践和教师的教育行为,1990年至今,学校先后承担了全国、上海市重大课题,从而带动学校理性、高速发展。
         学校与时俱进,始终加强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以及管理中的应用,目前学校拥有三个机房、一个机器人工作室,各教室和办公室均配备了多媒体教学设备,从而师生发展提供了新平台。
         使学生具有优良的道德素养是每一个教师和家长共同的心愿,学校为此提出了“现代小公民,创新小能手”的育人目标,而达成目标的前提则是确立学生在德育中的主体地位,“现代小公民”教育是学校闻名全国的德育品牌,小公民楼则是这一教育活动的象征。
          特色:变“知识的灌输”为“问题的解决”,建立完备的校本课程体系,让同学在知识、技能、情感等多方面均有所收获,从而打响“轻负担、高质量”的教学品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
          目前,静安区第一中心小学拥有25个教学班,近千名学生,教职工80名。学校拥有的行政实验楼、教 学楼、体艺楼、小公民楼、生活楼为同学提供了良好的学习条件,塑胶灯光操场为同学提供了体育锻炼的优良条件,电视中心、少儿网吧、图书馆等设施则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校园文化生活。
          学校现为上海市素质教育实验学校、市课改研究基地、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全国少先队学会实践研究基地、华东师范大学普教研究基地、上海市中小学校长培训基地等。学校连续多年被评为上海市文明单位,市德育、艺术、体育工作先进集体,上海市教育科研先进集体,上海市普教系统德育工作先进集体,上海市科技特色示范校,上海市艺术教育特色校,全国少先队红旗大队。
        “在改革中求发展”,学校的办学实绩得到了社会的认同,正逐步成为素质教育的先行校、教育科研的示范校、基础教育的名牌校、国际交流的窗口校。
          静安区第一中心小学自 1930 年建校以来,迄今已走过了 70 余个年头,无论是办学之初,还是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学校一直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注重对学生全方面素质的培养。
       随着学校全方位地实行素质教育改革,我们愈发深刻地认识到:学生的健康成长必须是身心各方面素质的全方位发展,所以学校的德育工作特别重视学生行为规范的内化和养成。因此,学校确立了“创新小能手,现代小公民”的培养目标,充分利用课程、少先队活动等德育实施的有效途径,并注重开发家长和社会等教育资源,在学校的整体规划中构建与实施具有校本特色的德育工作体系。学校一直将德育工作放在整体工作的首要位置,也将之作为全体教师的重要工作,而这一切的根本目标便是培养学生必须具有良好的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并具备创新意识和能力,能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
         虽然学校已取得了上海市文明单位、上海市小学生行为规范铜牌示范校、上海市普教系统德育工作先进集体、上海市语言文字工作先进集体、全国少先队红旗大队等光荣称号,但如何继续实施行之有效的德育教育,使之深入每一位学生的心灵,一直是学校研究和探索的目标,下面就是近年来我校德育工作情况的介绍。
构建主体德育机制,创行规训练特色

  学校在长期的德育工作实践中逐步摸索形成了一中心的德育工作特色,即立足于学校、立足于学生、立足于鲜活的社会生活实际的主体德育。
       “创新小能手,现代小公民”的培养目标,就是体现培养学生整体素质的目标,反映了学校的教育视野已拓展到教育的社会职能,小学基础教育要为培养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公民奠定基础。学校的教育意图,是让学生在学会学习、合作、服务和创新的整体中学会做人。而学生在习得社会技能,和懂得了做人的道理以后,又能促进他们整体素质的提高,这便充分体现了德育目标与素质教育培养目标的融合。
加强自主管理,树立品牌项目

  学校作为静安区的一所对外窗口校,经过多年的积累和创新,“四大窗口”建设初见成效,无论是校容校貌还是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都像一面明亮的镜子,折射出静安青少年的健康形象。
     其中,最能体现一中心学生的身体素质、精神风貌和自主管理精神的示范项目便是我校的广播操项目了。早在 2000 年,学校便确立了这一德育要求, 要求我校的广播操进出场队伍要做到秩序井然,规范到位,体现一中心学生健康向上的形象。当时,很多人不解地问:“广播操训练是体育老师的事,动作规范到位就行了,怎么和德育挂上了勾?”其实,广播操之所以成为我校四大窗口的示范项目,不仅仅因为全校同学的参与和动作的规范到位,更因为出操的全过程是学生自主管理和团结协作精神的体现,是集体精神和风貌的体现。
确保德育核心地位, 建立多重保障机制

  学校主体德育的运作系统涉及到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因此增强全员的德育意识是确保学校各项工作高效运行的保障因素。为此学校提出了“三爱三高”的师德要求,即爱事业爱得真、爱学校爱得深、爱学生爱得纯;高质量地上好每一堂课、高规格地搞好每一次活动、高标准地教好每一个学生。显然,“三爱”体现于“三高”,奉献精神,事业追求必须落实于日常教育工作之中,而“三高”又集中体现了教书与育人的统一,因为高质量、高规格、高标准,如果没有主体德育的作用,是可望而不可及的。
        于是,学校经常开展弘扬师德师风的活动,如师德师风演讲团、名师讲座、新时期教师形象设计、教师人文精神讲座等。两年中,我校有近二十位教师荣获市、区“金爱心”教师、区师德标兵、优秀教师等光荣称号,辅导员集体也被评为上海市的新长征突击队。
         学校还提倡科研兴教之风,因为作为合格的教育工作者,不仅要凭着自己的一颗爱心依靠自己的感性去教育孩子,更要通过科学探究依据教育理论以理性的态度去工作。
         针对目前行规教育中,成人化、形式化、一般化等问题,我们在学校工作的各方面进行了多项专题科研活动,力求将教育的主体化地位还给儿童,从他们的实际需求出发来开展德育工作。

http://www.no1.edu.sh.cn/

地址:新闸路1461号

电话62479701

我穷的只剩爱币了,求爱贝发现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