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刚志  发表于 2014-3-9 16:11:31| 2522 次查看 | 3 条回复

我的中学时代是在汇文中学度过的。“汇文”在那时还叫十八中,改成汇文似乎是在我上了高中之后。

汇文中学坐落在荣安街,属于老南市地区。那时的南市还没有改造,成片的小平房间隔着窄窄的小马路。每到夏天,门脸的住户都搬着马扎、躺椅坐在家门口吃饭、乘凉、听书、聊天,那种很市井的场面如今在整个天津也很难找到了。

可能也正因为如此,加之这一地区在解放前有“三不管”之称,所以南市在人们的印象里离不开一个“乱”字,很多家长尽量不让孩子到南市地区来上学,怕学坏。十八中在当时是区重点,南市地区一所比较不错的学校,至少比马路对面的荣安街中学、长征中学要好一些,因此想托人把孩子送到十八中的家长也不再少数。

在当时,我很喜欢十八中。因为那是足球传统学校,在各学校没有扩建之前,十八中是中学里少数拥有400米跑道和标准足球场的学校之一,一走进校园看着宽敞的足球场,就让人无比兴奋。学校里还保持着很多老建筑,比如学校开会时的礼堂,操场边的铜钟,还有东西两侧的教学楼,都是100年前的古董。汇文中学的前身叫“成美学堂”,以“勤俭诚勇”为校训。由于是所教会学校,当初学校里还有个小教堂,解放以后,被改成了南门外电影院。

我们上课的地方是一座两层的教学楼,位置在操场的东侧被称为东楼。东楼主要是初中部,西楼则是高中部。我们进校的第二年学校就开始改造,陆续建起了新西楼、新北楼还有实验楼,东西两侧的老建筑还有那座古老的礼堂,在我们上到初三的时候,相继被拆除了。现在想想,有些可惜。更可惜的是,那些建于1989年的新楼在几年后,由于二南开迁址到这里重新规划,也被拆掉重建。当时最令我们伤心的是,我们当时在操场边上种下的一圈小白杨树,也被连根拔起。白杨树被拔起的时候,已经有碗口粗了,当年种树时,同学和老师们曾经许愿,等到再过几十年,一起相约到树下合影。谁曾想,仅仅几年的功夫,当初的愿望就化作了泡影,一去而不复返了。

我在汇文读初中时的班主任是王玲老师。在我的印象中,王玲老师是有着文艺范儿一位老师,她喜欢朗诵、诗歌,经常组织同学们排演话剧,解读经典。当时,很多教室的黑板上都会贴一些格言警句,王玲老师却在教室黑板上贴出了“慎独”二字,这是我第一次知道这两个字的含义,觉得这是一位有深度的老师。在汇文,像她这样的老师有很多,比如我上高中时的班主任张华民,也是一位深受学生喜爱的老师。张老师清清瘦瘦的,喜欢模仿着邱岳峰的声音为我们朗诵莎士比亚的独白。在张华民老师的影响下,我在高中时阅读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并且喜欢上了写作。张华民老师连续很多年都被评为全国优秀班主任,有一年他被评为全国劳模,我在《新闻联播》里看到了国家领导人在天安门城楼上接待他的画面,竟然激动的一夜没睡。

汇文像这样的好老师有很多,在数学方面颇有研究的老师崔晓定、余冰心夫妇、在化学教学上很有心得的庞宏玲老师、在语文教学上很有见地的宁衡然老师、在生物学教研上很有建树的范仰山老师,还有组建了天津第一支女子足球队的足坛名宿冯以理老师、兼任电台少儿合唱团团长的董淑敏老师等等,他们在当时都是天津教育界响当当的名师。能和这些老师们每天在一起学习生活,让我们感到幸福,也让我们学到了很多书本之外的很多东西,比如诗书礼乐的常识,为人处世的道理等等。我承认,有很多东西影响了我的一生。

1990年,正在上高中的我参加了汇文中学百年校庆,毕业于汇文中学的马三立先生、李光曦先生,还有吴阶平院士等参加了校庆活动,那是我第一次面对面见到“名人”。从那一年开始,“汇文中学”的名称恢复,“第十八中学”成为了历史的记忆。

参加工作以后,每每走过汇文中学都忍不住向里面张望一下,希望看到我的老师,希望看到我们当年的身影,但时光流逝,有时事情过去了就永远也不会回来。再后来,汇文中学和二南开的校址互换,二南开崭新的教学楼在汇文的原址上拔地而起,可不知为什么,在我的心里,这片土地却永远属于我们的那个时代,在我心里,这里却是永远的汇文。

老师今天表扬我们家小宝,说孩子是天上少见地上难觅啊!
我知道  评论于  2014-3-9 17:28:51
楼主辛苦
weibo666  评论于  2014-3-9 18:28:04
帮顶拿米。。。。
γˇ⌒_⌒ˇ  评论于  2018-1-11 11:39:07
我家先生也是老汇文的校友,我家娃将来也有可能汇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