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一般家庭都十分重现孩子的教育,也舍得花钱去读各种考证的文化、艺术班,目的是多拿证,以便能在升学考试中获得加分、优录,上个好的学校。于是便考证成风,据报道,有的小学生手里已拿到40张证,但心里仍不踏实,于是考证便成为“韩信将兵,多多益善”。作为家长,为孩子择名校,有好的教育,这无可非议;但对孩子就太不公平,他们的童年快乐、假期乃至年节的欢庆,全都被剥夺了,天天去上课、补课,钻在题海中,钻在所谓培训中,这好吗?
现在小学生的培训考证,简直是五花八门,什么奥数班、英语班、琴类班、美术班、书法班、作文班、语文班等等,仅英文班证书,就分为全国小学生英语竞赛证、英语听力竞赛、英语科普竞赛、英语三星笔试等各种证书,还有什么“小机灵杯”、“春蕾班”、“数学大王”等证书,总之,拥有几十张竞赛“获奖”证书的小学生,已经完全不稀奇了,而家长也认为孩子证拿得越多,心里才踏实。
不知道当年钱学森、邓稼先、华罗庚、苏步青、周培源、路甬祥、袁隆平、谷超豪等及当今许多高科技领域的权威专家,小时候是否考过许多证?但我却看到中国教育科技界新一代拥有许多证的人却并没多少领先国际的创新成果,中科大的“神童班”也并没有出过什么名震国际科坛、发明定律、开创科技新领域的科学家;中国内地现在的院士、博导多如牛毛,论文数量已是世界第一,但“诺奖”一个没获(当然有政治因素在内),我们的科技高新水平并未领先欧美日本,却是不争的事实,广播电视、电子技术、航天技术、互联网等代表20世纪高新科技水准的东西,都不是中国人发明的。
其实,小学生考证,并不意味着他们真能掌握先进的知识或高超的技艺,一个孩子考了40张证,他(她)的水平就一定是皎皎者?恐怕未必。首先,这种考级、考证不过是低水平的比量,绝大部分孩子拿到证即将这项技艺丢开,是为证而考证;其次,有的证书“水分”可以很多,像美术、书法之类,钢琴每年考级,有什么实用价值?再次,是有的孩子拿了“第一”、“优秀”后,常会产生自满感,过多的荣誉,对孩子未必是好事。
小学生是长知识、长身心时期,我认为身心健康、智力开启比掌握多少具体的文化知识更重要,如果从小就陷进题海、考证等,孩子未必就聪明。因为玩,是交流、互启,是对孩子心智开发的重要形式之一,孩子成长需要从社会中吸取营养,从玩乐中吸取营养,一个孩子若不爱玩、不会玩,我看未必能算聪明孩子,很可能高分低能、高分低智商、高分低创造力,中国人得不了“诺奖”,就是这种从小学起就“会考试”造成的,对大多数孩子而言,小时候证书多,未必一定是好事。
“考证热”越来越厉害,固然是各种为赚钱而办的培训班诱惑所致,有家长的教育盲目性原因,但根本一点,是教育资源较好名校、重点学校招生中过分注重学生证书的结果,他们的指导思想是凡孩子拿证越多,则必然是“优秀苗子”,而许多不愿考证、或无钱考征、或智力开启较晚的无证书、少证书孩子(尤其是男孩子),则将根本无法进入名校、重点学校视线之内,从而可能使大批实际上真正优秀的苗子得不到良好的教育,这是名校、重点学校为争取升学率而制造的一种教育不公平,这种“考证教育”,对一个国家、民族的创造精神的开启开发是极端有害的,教育部门若不刹住这股歪风,将贻害孩子、贻害民族。
对小学生、初中生而言,我认为还是应该给予每个孩子都公平受教育的机会,因为此时的孩子还是幼苗,创造性根本无从谈起,为了考证而剥夺孩子玩的乐趣和权利,更是对孩子天性的摧残,我绝对不相信一个起跑线上就会考试拿许多证的孩子,长大了会成为真正有创造力的大专家。当然,拿了英语的各种证,从小就为移民出国“打基础”,倒是一种实惠,但那是在为我们国家培养人才吗?
小宝门门都考了100分~~~喂,醒醒,枕头湿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