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igale [博士生]
4235 2
发表于: 2013-11-22 17:15:55
       胤礽被立为太子后,为了让这个孩子能够早日成才,康熙决定亲自带养胤礽。尽管康熙政务缠身,忙得不可开交,但有一段时间里,他仍旧坚持亲自为胤礽讲授四书五经。在那段时间里,他每天在临朝之前,都要让胤礽将前一天所教的经书背诵并复讲一遍,直到胤礽完全记熟并融会贯通了才去上朝。# p. d2 O' {' a- k
  
$ L4 s, m4 z- x3 ]4 t4 c' f  胤礽六岁的时候,康熙又为他请了张英、李光地、熊赐履、汤斌等大学士为师傅,并复设了顺治时裁撤的詹事府,目的为太子的学习和生活提供专门服务。当然,胤礽也很争气,他从小就天资过人,在各方面的表现都很优异。据记载,胤礽在八岁的时候,便可以左右开弓,而且骑射娴熟;十来岁的时候,胤礽便已通晓满汉文字,琴棋书画,无所不能;加上胤礽长得仪表堂堂,康熙对他也是十分的宠爱,还特在自己住的畅春园旁边为胤礽专门修了一座小园林,只是为了方便自己见到太子;更可喜的是,胤礽二十岁的时候,便已经显得十分精明强干,康熙出巡的时候经常把他带到身边;即使不随同出巡,康熙往往也是将胤礽留在京师代理朝政,胤礽也总能把事情处理得井井有条,让康熙感到非常满意。
( [) X. Q8 C* ]# z

& M& I8 `9 K( ^6 O

为康乾盛世奠下根基的康熙是如何教子的?


- e: C6 s* b2 C( q7 D  
/ H3 O! f! \8 V' |3 ?' S) ^$ Y7 S  说到这里,不得不提提康熙是如何教子的。不仅仅是对太子胤礽,康熙对自己的每一个儿子都是十分关心的,特别是教育问题。康熙时期的制度是,皇子皇孙6岁便开始在上书房读书,康熙甚至亲自为皇子们选定师傅,包括汉人师傅和满人师傅。汉人师傅大多兼为朝廷重臣和儒学名家,主要教授汉文和儒家经典,满人师傅则主要教授满文和蒙古文,另外还要教弓箭骑射等技艺。& `* ^* g6 K7 s+ F
  
2 l3 T4 e0 C7 M% y+ W: g  据《养吉斋丛录》里记载说,“我朝家法,皇子、皇孙六岁,即就外傅读书”;学习的时间,“寅刻至书房,先习满洲、蒙古文毕,然后习汉书。师傅入直,率以卯刻。幼稚课简,午前即退直。迟退者,至未正二刻,或至申刻”,“惟元旦免入直,除夕及前一日巳刻,准散直”。也就是说,除了特别小的皇子只学半天,其他的皇子都是全天学习,谁要是迟到了,就还得留下来补课;另外,一年当中也没有什么双休日,也就元旦一天和除夕前的一天半是放假时间,其他时间都是照常学习。看来,现在的小朋友们比康熙的皇子们要幸福多了!# O  Y  x( f' ~, O7 E
  0 l. b' }* z( O& _4 A; l# H
  清人赵翼曾这么描述皇子们读书的:“每至五鼓,百官尚未早朝,有先至者残睡未醒、在黑暗中倚柱假寐时,即有白纱灯一盏入隆宗门,则皇子进书房也”。这些皇子们在皇帝的严厉督导下,不分寒暑雨晴,几乎天天如此。赵翼叹道:“我们这些靠读书做官的,都不能天天早起,天子之家的金玉之体尚且能日日如是,真是三代以上,亦所不及啊。”正因为对皇子教育的重视,清朝的皇帝都没有像以前的朝代一样经常出昏君,这也是难能可贵的。
9 G$ v; h' T3 Z9 I* Y8 o7 A  
5 B5 |& {* p2 k% E  不如我们随《康熙起居注册》里的记载去看看皇子们一天是怎么过的: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六月初十日寅时(早上5点以前,天还没亮,和上面说的“白纱灯一盏入隆宗门”相印证),皇子们进入书房早读;卯时(早上5点到7点),满文师傅达哈塔、汉文师傅汤斌和少詹事耿介,还有管记载皇太子言行的起居注官也进了胤礽(当时十四岁)的书房。按康熙“书必背足一百二十遍”的规定,胤礽背完后便让师傅汤斌过来听他背书,要是一字不错,就用朱笔做上记号,再读新书。随后的时间里,胤礽还要写几百个大字。) O0 j7 I7 p. y& x6 y3 Z
  # A' X- y6 U8 }) J. z
  等到辰时(7点到9点)康熙上完早朝,就会过来看看皇子们书读得如何。他先进皇太子的书房,问汤斌:“皇太子书背熟否?”汤斌奏道:“很熟”。康熙便拿起书,随便挑出一段,让胤礽背诵,随时检查。走的时候,康熙还特意叮嘱起居注官,让他们好好监督皇太子的学习。! g" L. e/ E5 p
  
6 |+ L" O- J- z& V) ]1 _  康熙走后,胤礽又开始写作文,一直到12点左右,侍卫们给皇子和师傅们送午饭来。吃完饭也不休息,胤礽还得继续读新课文一百二十遍,接着又是背书。等到下午三点左右,侍卫会送来点心,胤礽吃完后便开始上体育课----射箭。侍卫在庭院中安好箭靶后,胤礽便出去活动活动,张弓射箭玩一会。射完箭,胤礽还得回去学习,师傅汤斌和耿介开始进行疏讲。
+ C% y: e3 q9 H9 e  3 [  ?- x% a1 |
  等到下午四五点钟,康熙又带了一帮子人过来。这次除了跟随的大臣外,康熙还把大阿哥胤褆(十六岁)、三阿哥胤祉(十一岁)、四阿哥胤禛(十岁)、五阿哥胤祺(九岁)、七阿哥胤祐(八岁)、八阿哥胤禩(七岁)也都带过来了(六阿哥已经夭折)。康熙说:“朕宫中从无不读书之子。向来皇子读书的情形,外人不知。今特召诸皇子前来讲诵。”这等于是在大臣们面前的一次公开抽查了。* X3 d$ A$ ~" z2 K2 X9 H8 x
  1 w) b+ B/ \; @! g0 Z- G  z
  汤斌听后,便按照康熙的旨意,拿出一本经书随意出题,诸皇子随后依次背诵并讲解。令康熙满意的是,这次抽查考试的成绩很不错,连七岁的胤禩都能把所学的文章讲得头头是道,唯有皇五子胤祺因为从小带在皇太后身边,皇太后只让他学满文,他不懂汉文,康熙也只能让他写满文一篇,让满大臣看一遍。* ]! c+ P7 V4 ~- F. E) b
  ( J  |3 Z8 H& t6 `
  由于儿子们在大臣面前表现不错,很给康熙挣面子,康熙高兴之余,便亲自写了几个大字,给为儿子们示范书法。随后,康熙又命侍卫们在院中装好箭靶,要看看儿子们的体育如何。皇子们按顺序依次连射,康熙大乐,便让那些师傅们也来射,最后康熙亲自上马,连发连中,好不得意。皇子们的一天就这样过去了。
. \; t( Q# g# T" H2 J( `& d
% h( S( g; U: m( {$ \和以往的朝代比较,清朝皇子的教育的确是非常严格。每个皇子很小就进上书房读书,等到成年,大都精通四书五经、满汉双语,诗文书画方面也有相当造诣-----这大概是爱新觉罗族经常出书画家的传统来源罢。从教育内容来看,皇子们也是文武兼备,全面发展,康熙还经常带着皇子们随驾出巡、行围狩猎、出京办事、统兵祭祀等,在实践中锻炼他们,结果这些儿子大都很有才能,这也为后来储位的争夺埋下了伏笔。
2 ^) W+ e& t4 i  
5 g3 u% \+ a8 P: x: t* n7 N: O5 T% q0 o  当时有个西方传教士张诚曾这样记载他的亲眼见闻,说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的夏天,康熙带着七个皇子巡视塞外。整整一个月里,这些皇子终日跃马扬鞭,搭弓射箭,不亦乐乎。因为从小就训练有素,不少皇子的箭法十分厉害,他们每个人一天都能捕获几只猎物,连最小的九阿哥允禟(十岁)也猎获了两只鹿。在围猎中,十六岁的三阿哥允祉还曾多次与皇父康熙比试箭法,父子二人一时间竟然难分高下。看着儿子们个个有出息,康熙这时候大概是最开心的。9 P! i8 p  R5 v' k9 o7 O
  
1 c; H: n" P8 |- F  除了保持满人的骑射传统外,康熙对皇子们的汉文化学习也非常重视,特别是书法。康熙自己写得一手好字,他也希望儿子们能够继承他这个优点。从后来的结果来看,除了八阿哥字写得差一点外,其他阿哥的字都写得非常漂亮,譬如三阿哥胤祉、四阿哥胤禛和十四阿哥胤禵。康熙对八阿哥胤禩的糟糕书法一直耿耿于怀,在胤禩都二十多岁了还命他每日写几十张字送给他看----后来胤禩烦不过,居然请人代写,蒙蔽自己的老爸,还好没被发现。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康熙南巡路过济南珍珠泉时,命大臣张英、高士奇等题写匾额。当张英挥毫之际,康熙特意提醒围聚观看的阿哥们好好观察张英如何用笔。
) \* z: C5 P, G6 `- E3 V6 ]8 Y  ' K  b7 V, B3 J
  当然,在这些儿子里面,康熙对太子胤礽倾注了更多的精力和关爱。康熙十七年(1678年)冬,平定三藩战争正在紧张的进行当中时,刚满五岁的胤礽出痘(即天花,当时满人对天花抵抗力特别差,据说顺治就是出天花而死,而康熙也是因为出痘成功才被定为皇帝),康熙对此极为重视,在众多军机政务亟待处理的情况下,仍旧辍朝十二天,守在胤礽的身边专心护理,直到胤礽平安出痘。事后,康熙还特意派官员到圜丘、太庙和社稷致祭,以感谢祖先和上天之恩,并对治疗胤礽痘症的人员大加赏赐。  j: e" f+ `$ D  f
  
" ~5 G) G2 {1 `  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九月底,康熙带着胤礽、四阿哥胤禛和十三阿哥胤祥等人南巡,一行人到达山东德州的时候,胤礽突然患病。为了给胤礽治病,康熙改变了继续南行的计划,在德州临时停留了十几天,还特意把当时太子党的首领索额图(胤礽的外叔公,当时因为结党被发现而被迫退休在家)叫来陪侍。2 }! J+ y) W* Q" m$ f
  / ?: R2 D( W; `6 t* u  L
  康熙作为父亲,对其他皇子也都是尽心尽力。康熙十四年(1675年)二月,四岁的大阿哥胤禔出痘,康熙也是辍朝九日专门护理,要知道,这时候是三藩之乱最为困难的时候。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六月,康熙带皇子们出古北口行围打猎时,大阿哥胤禔不慎从马上掉下,肩膀受伤。康熙得知后,立刻命令随扈人员和大部分军队近六万人停止行进,暂时驻留原地,直到十天后胤禔的臂伤基本痊愈,行围队伍才继续前进。还有一次,在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六月康熙出巡塞外的时候,八岁的四阿哥胤禛突然患上痢疾,康熙听后便决定立即赶回京师,并亲自安排四阿哥的治疗事宜。 , [( n7 F6 u+ d
  
- a& j5 E" b2 s1 R4 E& w  康熙在出征噶尔丹的时候,因为想念太子,曾给他写了这样一封信:“朕帅军征战之时,军务在身,无暇他思。今胜负已定,噶尔丹逃遁,我军穷追不舍。当此之时,班师返归,一路欣悦,朕不由思念太子,何得释怀。今天气已热,将你所穿棉衣、纱衣、棉葛布袍(等)四件,褂子四件,一并捎来。务必拣选你穿过的,以便皇父想你时穿上。”舔犊之情,实在让人感动。胤礽收到信后,“伏阅慈旨,得知皇父眷恋儿臣之心,不禁热泪涌流,难以自已”,随后他便按照皇父的要求,将自己所穿的衣物精心挑选数件,派专人送给皇父。4 w9 k$ U/ {# Q0 [9 j6 M# p1 l9 I
  
% j5 D, r, V) P4 }1 T( s" U  但是,世界上的很多事情往往是过犹不及、物极必反,康熙对胤礽的过度宠爱,事事都顺着他,结果导致胤礽后来极为的骄纵,甚至养成了暴戾的性情。胤礽壮着自己是皇太子,从刚懂事起就奢侈无度,贪财好利,甚至利用陪同康熙南巡的时候向地方官员大肆勒索----谁敢得罪这未来的“皇帝”啊!康熙四十六年,胤礽陪同康熙南巡到江宁的时候,因为供奉比较简单,在暴怒之下竟然非要把知府陈鹏年处死!幸好当时有皇家的人张英、曹寅(即曹雪芹的祖父,当时任江南织造,专门为皇宫采购物品)出面援救,这才保住陈鹏年的一条小命。
/ ~% e0 T( t. m6 _) U. U  
! O) Z! Y# K$ E' @0 i& B7 P  不仅如此,胤礽的口碑也一直不太好,他十三岁的时候,人家就曾说他“刚愎喜杀人”。胤礽成年后,更是脾气暴躁,经常凌虐自己的奴仆,甚至连宗室成员和朝中大臣也不放在眼里,有一次还动手鞭挞过平郡王纳尔苏和贝勒海善。这个太子如此的暴戾不仁,连朝鲜使节都说如果他当政的话,“必亡清国”。" t+ t% D6 |% K, }) F( i' {
  
9 t6 ^9 \: P# B& _# I/ {  康熙二十九年,康熙在亲征噶尔丹的归途中生病,形容憔悴,因为想念胤礽,便特意让他来行宫。胤礽当时十六岁,他来后见了自己生病的皇父谈笑如常,没有一点忧戚之色。康熙见胤礽竟然毫无忠君爱父之念,非常生气,没两天便找了个借口把胤礽给打发了回去,而把和他同来的三阿哥胤祉留在身边。; a2 o0 h/ `* Q+ c9 q0 s
  1 c2 p0 c8 D( T* }0 `
  康熙回京师后,便将太子身边的膳房人和茶房人以“私在皇太子处行走,甚属悖乱”的罪名,或拘禁或处死,以警告胤礽好好反思,莫听“匪人之言”,不要胡作非为(也有人说胤礽和这几个人搞同性恋的)。但是,杀几个人对胤礽并不起什么作用,只不过多添几个冤死鬼罢了。$ ]3 z8 i  \2 q$ Y3 y* g
  * a& @0 k! o* a" U
  胤礽的暴戾不仁,让康熙极为的寒心。他自己也曾说:“当年梁武帝英雄一生,在老的时候被侯景所逼,结果在台城活活饿死;隋文帝也是开国之君,因为不能预知儿子炀帝之恶,最后不得善终!联想到宋太祖烛影斧影之类的种种疑案,岂不是前车之鉴?我要是还有一息尚存,岂能容忍这样的不忠不孝之人?”! n! [! W; ~5 c, U
  
9 m0 V! F: Y4 L) ]' b* S  但是,胤礽毕竟是康熙自己一手带大的,这三十几年的感情不可能说没有就没有,又看在胤礽母亲赫舍里氏的份上,康熙对这个儿子是又恨又气,却又一忍再忍,只盼他某天能够突然懂事,明白做人和治国的道理。后来尽管康熙一而再,再而三的给胤礽机会,但也不过证明是康熙的一厢情愿罢了。

6 ?/ c- j2 i0 R: k) Z% F; s
* F6 Y* k4 W  s- X
/ O" j3 ^8 I2 E" w8 k

/ q( }: k+ l" {0 c
2 E3 p% L0 E! J! ]# g+ d
我的爱币满屋子,求爱贝发美元啊!
abigale  评论于  2013-11-22 17:20:52
转载:为康乾盛世奠下根基的康熙是如何教子的(2)" B, m  d5 }2 N8 h3 a$ s' c# t
% i. v/ o7 e  W
为康乾盛世奠下根基的康熙是如何教子的 , X& G. r6 m5 R9 W2 G$ z8 a

' o; D& b+ V7 \, }+ ~康熙一共有35个儿子、20个女儿,他的孙子辈有人统计共有97个,这可是个很大的家族。那康熙是怎么教育他的子孙的呢?他教育的方式很多,言传身教,让他的子孙跟他行围打猎、跟他巡视,甚至作战的时候,也带着他们,就是在实践当中来进行培养教育。但是,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方法,就是学校教育。
1 S% Q# k+ V4 {6 O$ j& e$ X* L$ c: [) j8 B* V- R9 @/ i3 F1 k
" S$ ?- V6 f+ p  n& z
皇子、皇孙读书的地方叫“上书房”,康熙时候的上书房在畅春园无逸斋,就是避免他的子孙贪玩,要无逸,不要贪图享乐。《康熙起居注》和其它的一些书,记载了皇子、皇孙上学的具体情况。举一天做一个例子,看看皇子、皇孙们是怎么学习的。6 C1 T* z' _1 P1 ]. u/ s. [3 X

- s9 v/ k( Z8 W# ]3 R2 \# g
& b6 f% u6 k/ J9 Z; Q: t0 [0 [' H这天的寅时,就是早上3点到5点,寅正是早上4点,皇子们就要到无逸斋,开始复习头一天的功课,要有一个时辰的时间,也就是两个小时,皇太子在这个时候才13岁,早上3点钟就要到无逸斋书房,他起床时间当然是更早,这是寅时。卯时,就是5点到7点,老师来到课堂,满文的师傅达哈塔,汉文的师傅汤斌等到了上书房,到了之后,先给皇太子实行跪拜的礼节,然后就检查皇子们功课,让皇子背书。接着就是辰时,是早上7点到9点,这个时候学生上课已经过了4个小时了,康熙下了朝就来到了无逸斋,让他的儿子们背书,康熙拿出书来随便点一段,皇子就背,背完了以后,一字不错,康熙说,我小时候书要朗诵120遍,之后,还要背诵120遍,完全熟练了,然后再换下一段,这样一段一段的学,这时候有的大臣,说是100遍是不是就可以了?康熙说必须背足120遍,然后就问其他那几个师傅,说刚才背得怎么样?有的老师就说了,太子很聪明,背得很好。康熙说,你们不能表扬他,免得他们骄傲。检查完了之后,康熙就处理他的政事去了。
7 [% @0 I& g* K0 D- O' U* ]' B) x# U9 k5 |$ B- ^; S* i# C  W

4 q' _' Q: i9 M6 J巳时,9点到11点,这个时候,记得这一天已经是数伏了,很热,皇子读书的时候,是不许拿扇子的,不许摇扇子,正襟危坐,这时候写字,每一个字要写100 遍,来练习书法。跟着就到了午时,11点到1点,到了午饭的时候。吃完饭之后不休息,继续前头的功课。再下来就到了未时,1点到3点,这时候皇子们到了无逸斋的外面,那里是一个院子,有靶,学习射箭,一个是休息一下,一个是体育活动,一个是练习骑射,练习武艺。3 G6 e6 c+ l7 w2 W" c
( I. x( t6 |' \: q8 X/ P) ~; O
5 L8 [' c% E0 \( H, J1 z
申时,下午3点到5点,康熙又来到无逸斋再次检查功课,还让这些皇子们背,他几个皇子排着队一个一个背。到了酉时,下午5点到7点,这节课是在无逸斋外面练习射箭,康熙先让诸子们一个一个射,之后,让那几位师傅一个一个射箭,最后康熙自己射箭,史书记载叫做“连发连中”,功课完了之后放学。
1 [5 s. u; _) B5 x5 _
, ~8 M. p( u2 `5 Q
! w% m0 e$ E; c2 O5 l4 {哇!皇子们要从早上3点一直上课到下午7点,16个小时。不是一天,是天天如此,叫做“无间寒暑”。  
2 A+ Y- m% Q8 n  e  g% x0 [, ?
3 {# T2 M' R( {) ]7 P7 N1 O1 J! {4 Y4 J  {0 e) ^8 U3 o) \
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来,康熙皇帝对教育子孙是极为严格的。在他的教育之下,康熙的儿子有几种类型,一种当然是皇帝啦!譬如:儿子雍正是一个很杰出的皇帝,孙子干隆也是一位很杰出的皇帝,应当说康熙的教育是成功的。* g/ s4 m! |5 E1 B7 C
$ j; I1 S6 }& I

% o6 \, [2 U. I) p% y, r8 W9 d- i) E9 G他的皇子、皇孙不能都做皇帝,做皇帝的只有一个人,其他的第二个类型就是学者型,皇三子胤祉是很杰出的一个科学家,他主持编修《古今图书集成》一万卷。第三种类型就是艺术型,写字、绘画,有的皇子字写得很好,画也画得很好。第四种类型是生活型,所以康熙皇子、皇孙当中没有一个纨裤,没有一个为非作歹者。
- Q5 B4 F4 _# h9 ~. \
我的爱币满屋子,求爱贝发美元啊!
abigale  评论于  2013-11-22 17:33:41

    索额图死后,坐在火山口上的太子胤礽居然浑然不觉,依旧是我行我素,不但没有任何收敛的迹象,反而有愈演愈烈之势。在平时的生活中,胤礽经常因为小事殴打臣民,他的侍从们也仗势欺人,胡作非为,几乎激起公愤。看着这个不争气的儿子,康熙是恨铁不成钢,气得直咬牙。
# N) O6 K$ R% k8 S5 X: \  
5 z2 V6 O! a( J& T+ r( D. S+ Z  时间长了,矛盾迟早有一天要爆发出来。十八阿哥的死,其实就是一个导火索,据说康熙训斥胤礽“毫无兄弟之谊”后,胤礽非但不反躬自省,反而“忿然发怒”。自己挨了骂后,胤礽跑出去后竟然挞辱随行的侍从和大臣出气。
. @1 w3 _0 T' i* `) d  
& f: }0 o% |' a( S( R  这时,途中又发生了一件“帐殿夜警”的事,更是让事态火上浇油。原来,太子胤礽挨骂之后,心里还是有点忐忑不安,有点不祥的预兆。由于心情紧张,他便派出自己的亲信去侦察康熙的日常起居,其本人也曾在夜间偷偷到康熙帐前,扒开帏幄的缝隙,鬼头鬼脑地窥视里面的动静。不巧这事被其他皇子看见,这事便被捅了康熙面前。
5 K8 z8 P- v  B  p, z  # L: h2 }8 o0 _3 s1 K
  康熙听了,大为震怒,随后便召集了所有的随从大臣和武将,并令将太子胤礽和其他皇子全部拘来。康熙当着大臣们的面,痛骂这些无情无义的儿子们,特别是对皇太子胤礽,康熙更是新帐老帐一起清算,痛骂道:“你实在是太不像话了!太过分了!你平日里就不听教诲,目无法度,我包容了你二十多年,你不但不改悔,反而愈演愈烈!你平时奢侈无度,比我的花费还要厉害,倒也算了,派你去南巡,你竟敢向当地的官员索贿纳贿,胆子也大过天了!连外邦进贡的物品,你都敢贪入私囊!”  v% k$ E: n' H" d6 C
  ; X1 s7 U( f) |
  康熙想到最近发生的事情,越说越气:“你幼弟十八阿哥病危,我日夜照料,焦虑万分,你身为兄长,竟然可以无动于衷,你这样毫无孝悌的人,怎么能当太子?你还在深夜里向我的帐殿窥视,难道你是想看我死了没有吗?你的亲信日夜监视我的一举一动,到底用意何在?”# K- }7 p  j4 ]4 D: r5 l
  
& ?, ^; z- v8 @1 T+ f/ v  康熙喘了喘气,又痛骂道:“这几日来,你每天都在我帐幄周围窥测,弄得我整夜不能安宁,时时刻刻都得戒备,真不知道是今天会被你毒死,还是明天被你所害!”0 B+ r% {, ]4 f5 K5 r, q
  
3 g* W( H# P" G( ]. U  说到这里,康熙痛哭流涕,对这些儿子伤心不已,一度还昏倒在地。最后,康熙宣布:“胤礽废去太子名号,他这样的人不能继承祖宗的家业!”
6 J1 m6 a9 ~- m" X  A  # B5 A! [3 a2 J* f
  康熙下令废太子后,命大阿哥胤禔一路监视胤礽回京师。随后,康熙又下令将索额图的儿子格尔芬、阿尔济善和追随胤礽的苏尔特、萨尔邦阿等六名党羽立刻诛杀,以绝后患。回到京师后,康熙将胤礽囚禁在上驷院旁边的毡幄之中,交由大阿哥胤禔、四阿哥胤禛和九阿哥胤禟负责看守。
' z8 h- [' ]- Z9 q9 Q4 X  / v9 W9 [+ A/ X5 q" h6 k
  从整个过程来看,康熙显然是把它当成是一场未遂的政变来看了。废黩太子这么大的事情,他甚至等不及回京师祭拜天地和自己的祖先就在路途当中匆匆宣布,可见其心中的焦虑和恐惧。在废太子的同时,康熙的潜意识认为,“从前索额图助伊潜谋大事,朕悉知情,将索额图处死。今胤礽欲为索额图复仇,结成党羽”。结果,他又将索额图的余党加以诛杀。! Z9 j6 \! H! q) p  D/ r" m: w
  0 U6 F  Q4 r7 c6 C2 ^2 F; v
  事实上真的如此吗?索额图可能是和胤礽私下里谈论过继位的事情,但以笔者推断,决不可能发展到要篡位的地步:一来他们没这个实力,二来他们也没这个胆量。以康熙当时的威信,是谁也不能取代的,因而太子党没有胆量、也没有必要去发动这样的政变。至于太子胤礽当时为什么会在深夜围着康熙的帐幄转,也颇为可疑,后来康熙的解释说胤礽“似受魔障”,但与其说胤礽中邪,倒不如说他过于的精神紧张所导致。. i4 h. }2 ?  ~# [+ S
  
. w2 N2 h9 e8 P  因为一件意外之事,导致康熙的突然之举,这其实也反映了康熙对太子长期的不满,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是,已经忍了胤礽二十多年,怒火终于瞬间爆发。应该说,康熙也有感情用事的一面,后来他又主动给胤礽找借口说他中邪才会有如此“狂易之事”,半年后又复立胤礽为太子,这说明康熙对胤礽虽然痛心,但还是抱有希望的。只是可怜索额图的儿子格尔芬那几个人,他们大概做梦也没想到自己会莫名其妙的被诛杀,做了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 I, W. F4 X" y& j- `% v" i8 ^  " z' _$ h( t5 }% @* ?
  康熙回到京师后,便召集朝中大臣,说太子胤礽“不法祖德,不遵祖训,惟肆恶虐众,暴戾淫乱”,“若以此不仁不孝之人为君,必至败坏我国家,戕残我万民而后已!”在列举了胤礽的种种罪状后,康熙又说,“朕之天下,断不可以付此人!” 8 ]! \) a6 X9 W$ f8 P6 x
  . C& ]! u3 v% K" x4 E' F
  由此,废太子之事便昭告天下,康熙随之又亲自撰文,并派人前往太庙、社稷祭奠,以告天地祖先。康熙在文中说,历史就是这样,“得众心者未有不兴,失众心者未有不亡”,只可惜他“虽有众子,远不及他”。最后康熙下了死命令:“诸皇子中,如有谋为皇太子者,即国贼,法所不宥。”

   废太子的事情虽然告一段落了,但这事对康熙的刺激太大,他一下就病倒了,六天六夜都无法入睡。在黑夜里,他瞪大眼睛,仿佛看见死去的祖母孝庄太后在远处看着他,脸色忧郁,闷闷不乐;后来又梦见胤礽的母亲赫舍里氏突然出现在他身边,康熙想和她说话,却发不出声音,赫舍里氏也一直垂泪不语。迷迷糊糊中,康熙又想起废太子那天,天地昏暗,风云突变;进京的时候,突然有大风旋绕马前,在风中又似乎看见了赫舍里氏面有戚色。种种情形,让康熙昼夜不安,形容憔悴,短短几天就跟换了个人似的。
1 m  \  |' P  O9 p4 w  / d5 w" I; s: ]7 Q$ @
  潜意识里,康熙把太子的被废看成了自己的一个重大失败,培养太子是一个几十年的事业,里面倾注了无数的精力和感情,但最终还是失败了。这个打击,决不会比鳌拜、平定三藩和噶尔丹所带来的冲击小。毕竟,胤礽是自己一手带大的亲生儿子,几十年的感情不可能说没有就没有的。康熙一向以仁孝治天下,是一个非常重感情的人,但没想到自己的儿子居然是这样一个不仁不孝的人!' ]3 Y: n! f9 R, f
  + N5 J+ ]- c0 _. G
  康熙的孝顺是出了名的。他侍奉祖母孝庄太后三十多年,“无一时不尽敬,无一事不竭诚”,南巡的时候捕到鲜鱼,都要派人飞马送回京师给祖母尝鲜。孝庄太后有皮肤病,康熙亲自送祖母去温泉,一路上扶持左右。孝庄太后病重去世前,康熙侍疾在旁,连续几十天都未曾盥洗。嫡母孝惠皇太后,虽然不是自己的亲生母亲,但康熙也侍奉了几十年,在孝惠皇太后七十大寿的时候,五十七岁的康熙甚至在众人面前,亲自下场跳起满族特有的蟒式舞为皇太后祝寿。孝惠皇太后病危之时,康熙当时也得了重病,身体虚弱,双足浮肿麻木,但他仍旧让人用手帕缠足,乘软舆去看太后最后一眼。8 b, S/ W7 a5 R* t4 P: V! x
  
& n1 x- p5 V1 P4 k  联想自己的对祖母和皇太后的感情和关系,再对比儿子对自己的自私和冷酷,康熙怎能不感慨万千,痛苦万分!自己最关心、最疼爱的儿子尚且如此,其他儿子更不敢指望了!6 x, v; r% n" Y. M2 N
  
- w& s' g5 N+ O) q/ W4 [) _6 ?/ E  康熙就弄不明白了,小时候聪明可爱的胤礽,长大后怎么就变了个人呢?自己的表率怎么就不起一点作用呢?难道自己的教育就这么失败?或者是上天的捉弄?! C2 K$ }0 t+ j# f  E
  
* Y7 R; `( k( j3 G  ^4 F# \1 `  那段时间里,康熙疑神疑鬼,问天问地,但还是百思不得其解。康熙当时五十五岁了,开始日益衰老,就在这个转折时期,胤礽给了他沉重的一击,把他从前的美好回忆和对未来的期望全部击得粉碎,甚至撕下了亲情的面纱。对于一个老人来说,还有什么比这个更让人受伤呢?
/ u1 f* e+ X: V2 H; i0 T( [  
+ L* r% z) D! a# {5 h" _% _  但是,康熙难道就没有责任吗?事实上,胤礽的失败,他也要负一半的责任。康熙自己也曾说过,过分的溺爱孩子结果会害了孩子,因为那些孩子长大后奢望过多,并且缺乏宽宏大量。但是,他自己并没有做到这点。胤礽的暴戾骄纵,其实也是在康熙的一再纵容下养成的。胤礽小的时候,康熙为了能让他得到更好的照顾,特意任命了胤礽的奶公(奶娘的丈夫)凌普执掌皇宫内务府,这样胤礽便可以任意拿取他想要的东西,也由此养成了他奢侈无度的习性,对此,康熙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从不干涉。' ~& E2 p. y8 f- f
  ) q8 Q: C3 r' q6 M" K/ X
  更为严重的是,康熙在为胤礽请老师的时候,为了维护皇室和太子的尊崇地位,不但没有为胤礽作出尊师重教的榜样,反而是肆意的践踏老师的威信和尊严。据记载,胤礽读书的时候,师傅达哈塔、汤斌和耿介因为年迈暑热,晨起过早,站的时间又过长,体力不支,几乎颠仆,但胤礽依旧视而不见。老师在给太子教书时,必须侍立在旁,一站就是十几个小时。就连为胤釢指定背书时,老师也得先下跪,捧接经书后等胤礽背完才退回原处!6 z9 Y3 S- X+ n0 `$ P. g
  9 v! W7 U' q$ O" Y
  胤礽对老师极不尊重的事情,康熙还为他辩护。有一次师傅耿介因为天气热,又站得太久,突然晕倒在地。康熙得知后,没有责备太子,反怪到师傅的头上,说:“尔等侍立,朕焉得知?应坐应立,宜自言之。皇太子欲赐座,未奉朕谕,岂敢自主?”当时胤礽已经十四岁了,难道会不知道自己的老师年纪大了支持不住?这件事情不仅显示了太子本性不佳,也反映了康熙教子无方。4 b: f" ~6 e1 w2 t
  ' t) k1 h) B: s2 Q; q$ s4 E. [/ p
  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四月,康熙在灜台教皇子们射箭,帝师徐元梦也陪侍在旁,康熙让他也来射,因徐元梦拉不开强弓,被康熙讽刺诘责。徐元梦不过解释了两句,一下把康熙惹恼了,当着皇子的面,命人将徐元梦打得半死,并令抄了徐元梦的家,命将其父母流放到黑龙江。当天晚上,康熙为了不耽误儿子们的学习,又命人去给徐元梦治伤,第二天又命他按时去皇子们的书房。% o0 Z; C3 {$ o9 o9 J- i' f
  
( v9 J4 ^7 h0 W  当天正下着滂沱大雨,徐元梦裹着身上的伤口,来到宫门前,跪在泥水里,见到宫中御前侍卫,号泣哭求转奏:“臣奉职无状,罪该死。臣父廉谨,为官数十年,籍产不过五百金,望圣主察之。且臣父母皆老病,臣年正壮,乞代父谪戍,尚能胜甲兵效命矣!”5 E! G5 S9 Z9 _6 H
  
, k8 `  m! v! X* f: S5 l  当时那些侍卫们都看不下去,但都知道康熙在盛怒之下是有意要整徐元梦,没人敢去转奏。后来有人偷偷的去请了一个朝中重臣来,“斥公(徐元梦)同入”,给了双方一个台阶下,康熙这才命赦免徐元梦的父母------据说当时押送的囚车都准备出发了,一时间观者如堵,人人都为之愤愤不平。
% k. H) g/ ?6 u! I  5 P/ H& [& @1 D/ z% t$ T
  康熙也许没有想到,自己在儿子们面前对老师大打出手,将会给他们留下怎样恶劣的印象。这个徐元梦也是倒霉,康熙后来又盯上他了。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正月,康熙第六次南巡,接到京师三阿哥胤祉等人的请安帖后批示道:“这次随我来的几个小阿哥的作文,经我考察后,都不明文义,生疏而不流畅,这都是徐元梦不尽心教诲所导致的。拟将徐元梦革职,并当着全体阿哥之面,由乾清门侍卫打三十板子。要是徐元梦还不改进的话,就在加倍处罚,断不宽恕。”- ^$ C. p6 Z, G& n9 b( e1 p
  ! ~9 N# o8 Q" D
  半个月后,三阿哥胤祉等人回报说,已经让侍卫们当着众阿哥的面,着实打了徐元梦三十大板。徐元梦可能做梦也没有想到,自己会在自己的学生面前多次受到如此的羞辱!康熙第二次废黩太子胤礽的时候,也曾指责胤礽曾经打过徐元梦,还曾把他推入河中。可笑的是,胤礽不过是学老爸的样罢了!就这点而言,后来雍正比康熙要强。雍正在儿子第一次拜老师时,特意传谕说,“皇子拜师傅,礼当拜”。皇子们遵旨向老师行礼,老师们不敢受,便相互行作揖礼,后来便成定制。
& u2 {9 K: _6 `& u# }1 L" F  9 L+ [2 s0 r1 H7 g9 ^
  一个连老师都不尊重的人,怎么能指望他去尊重其他人呢?

) a. f1 \: @* F+ k3 s9 n$ L5 v
我的爱币满屋子,求爱贝发美元啊!
名人堂 名人曾经是怎样被教育的?他们又是如何教育孩子的?希望建立这个圈子,透过历史名人,现代名人讲诉他们的教育经历,作为家长我们也能从中有所启示!! 群主: abigale
加入圈子
新手不会玩?快快看这里

推荐爱贝家长圈

家长圈精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