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静妈  发表于 2011-5-3 15:32:35| 1689 次查看 | 0 条回复
大卫芬奇这部新片果然不同凡响,作为传记片来说,要把握这部片子实属高难度,因为本片的主角们几乎都还活在这个世界上,而且尚为现实世界里的公众人物,这对于本片导演大卫芬奇来说,是个巨大的挑战,不论如何我们所看到的最后成果是令人欣喜的。


在FACEBOOK等社交网站大行其道的今天(国内所类似的网站有人人网等),社交的网络化不再是个科幻问题,人们可以轻而易举的在网络上捕捉到自己社交圈子的信息,这信息还是动态呈现的,这符合现代人的节奏感,快速便捷即时,是信息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而此片正是从全球大名鼎鼎的社交网站FACEBOOK的创始为蓝本来为我们呈现这个社交网络化的世界,当然本片的并不是以宣传FACEBOOK为主,其精彩之处就在于中间的历程,以及片子人物关系的动态变化过程,金钱与成功、商业竞争与友情、事业与爱情、网络社交圈子的问题....

本片开头部分对话节奏相当之快,Mark Zuckerberg的思维敏捷程度地确令人乍舌,接下去Mark被甩,报复,灵感,机会,奋斗仍旧以快节奏的方式呈现给我们,本片两个小时的片长没有给人任何冗长的感觉,剪辑,切换,情节跳跃以极其快节奏但是完美的方式呈现,这也当然是大卫芬奇的功力所在,对于这样一片子,他的能力还是游刃有余的,大卫芬奇的电影题材一直极其犀利,从《七宗罪》《搏击俱乐部》到《十二宫》《返老还童》一贯的高水准,剧本、风格都极其的出彩,而这部《社交网络》当然也不例外,节奏秉承大卫芬奇的一贯风格,犀利,锋芒逼人,在快节奏的故事发展进程下营造电影的整体感。

电影以FACEBOOK的初期发展史为时间性,以现实之中的几个FACEBOOK创始人为轴心构架起整个故事,其实本片的传记成分之中也包含了许多的商业以及励志成分,而大卫芬奇留给我们的思考也并不少,Mark Zuckerberg作为FACEBOOK这个庞大网络社交帝国的创始人在现实生活中却是个有严重交际缺陷的人,这不禁令人遐想,很多人会把电影中的主角与现实中的人物比较,其实这些角色一经电影的加工,不一定符合现实中的原型,作为这部电影来说,与原型人物的切合度已经不重要了,这只是个跳板,跳往更高层的思考,但是由于电影角色一部分是现实中的公众人物,此片的对人物的塑造在各种程度上应该会受到一定的压力,从而不能完成电影本身的提升,不排除此片在电影人物塑造、现实原型与电影本身上升之间存在冲突,但是就此片给我们所展现的来说,无突破但却有规矩。

不得不赞叹此片的编剧功力之深厚,其得2010年好莱坞电影节最佳剧本也肯定了这一点,此片的剪辑也是个亮点,由于剧本是以多次的倒序来建造整个故事,段落剧情的跳跃切换就得考验剪辑,而整片凌厉巧妙却不温不火恰到好处的剪辑大大提高了我们的观赏快感,这也是大卫芬奇电影一贯给我们的体验,此片的男主角以及Armie Hammer(一人饰两角)的表演也是极其的出彩,这一切成功的因素注定了这部电影的上乘质量。

我们身边不乏社交网站的“瘾君子”,整天挂校内,拼命刷屏发状态的人比比皆是,社交网络的便捷性已不用多说,足不出户就能了解别人的各种信息给我们提供了许多的便利,花更少的时间交个朋友或谈段恋爱,已经成为大势所趋,大众传媒给我们带来了种种福音,更为庞大的免费信息,更为便捷有效的信息传送渠道以及反馈,“这是信息时代,这是我们的时代!”此片以哈佛为故事的起点,刻板古旧的兄弟会、各种学生交友聚会,已经限制了“信息一代”的社交需求,然而有需求就会有创新有供给,社交的网络化必定是大势所趋的,只不过是一个时间问题罢了,而Mark Zuckerberg把握住了机会,抓住了时机成为了这个“料想之中”的幸运者,而片中Mark Zuckerberg在现实生活之中却没有几个好友,不禁是一个讽刺,在十三季的《南方公园》之中也有许多对于真实社交网络与网络社交之间嘲讽,网络作为一个虚无的东西却承载着那么多人的社交圈,信息时代给我们带来的究竟是什么?

信息时代社交的网络化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对本片最后的一个镜头印象深刻:mark不断的刷屏看前女友的FACEBOOK,跳出本片先前给我们MARK被其前女友所弃的固有情感框架,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面去理解,我分明看到大卫芬奇在屏幕上打了个大大的问号。

家有小活宝,大活宝来报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