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吗?别让你的孩子成为学习的工具,成为你们脸上贴金的方式!!


父母对你说:只要你成绩好,就是对我们最大的孝顺。

可是“成绩好”的人生,就是成功的吗?

如果不是,那么,父母为什么要这样对你说?

你成绩好,可你觉得自己是个彻头彻尾的失败者。

这时候,你又能去指责谁?

小新觉得,她的人生是被一次次的考试组合在一起的。

从小到大,她听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你别的什么都不用管,搞好学习就行了。

小新记得,她背上书包的第一天,父母就开始半开玩笑地与亲戚朋友讨论,说她将来会上哪一所名校,北大、清华或是哈佛、耶鲁。虽然其中有玩笑的意味,但也在她的心里留下了这样的印象:将来,她一定会上那样的名校。

父母说:“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小新于是从不参加学校的任何活动,只是埋头读书。她天资聪颖,加上努力,小学六年,从来都是年级第一。她最大的惆怅,是三年级以后,因为有了作文,她的语文成绩无法再是一百分。在小新的心里,只有一百分才是完美的。她无法理解为什么会有人成绩不好。在她心里,那些人不是傻,就是懒,当有同学为了成绩不好而难过,她不仅不会同情,相反会非常看不起他。

小新在学习上遭遇第一次挫折是在初二,那时数学开始学几何,第一次考试,她居然没有上九十分!虽然在班里还是前十,但她完全接受不了,哭了一个下午。回到家里,她对爸爸说,自己的数学老师非常糟糕,根本不会教学。父亲于是托了教育局的同学,给小新换了一所学校,还进了重点班。那个重点班的数学老师是全市有名的。爸爸对小新说:“我能做的都已经为你做了,如果你再学不好数学,就没有任何借口了。”小新觉得自己一下没有了退路,那个学期,她放弃了所有的娱乐,甚至牺牲了午睡的时间,全部的精力都用来学数学。期末考试,她终于如愿以偿,得到了年级第一名。

高中时,小新上了一所省重点中学,在那所学校,她惊恐地发现,自己不再是成绩最优异的那个。有的同学并没有她努力,却可以轻松地拿到高分,这让她受了不小的打击。分科的时候,小新想选择文科,可父母坚决不同意。他们给女儿的规划可是要去国外学生物工程的,在他们的心里,那才是尖子生该做的事。父亲拍着桌子说:“学文科的都是废物!我的女儿绝对不能去学文科,我丢不起这个人!”

小新只好进了理科班。尽管她仍然努力,高考的时候却还是没有上到父母要求的北京大学医学部,而是进了另一所医科大学。

小新永远记得,父母在亲戚面前强颜欢笑,说:“她上的毕竟也是‘211’的大学,而且那个学校的教学硬件也不错,将来出国进修很有优势。”

他们的失望表情像一块烙铁印在了小新的心上。大学期间,小新像在高中一样,把所有时间都用在了学习上。她从不缺课,从不参加学校的任何活动,也从来没有谈过恋爱。她不是不想享受生活,她总是对自己说,努力吧,等毕业了,一切就都好了。

只是,毕业看起来是那样遥遥无期。大学期间,小新成绩优异,在学校本硕连读后,她被保送到了全国最好的医学院读博士,终于,她再次成为父母的骄傲。那一届,她的导师一共带了两个博士,一个是她,一个是本校直升的男生。小新明显感到导师更偏爱那个男生,她于是拼了命地学习,拼了命地做实验,做毕业论文的那段时间,她不眠不休地熬在实验室里,累到尿血。好几个清晨,当她走出实验室的大门,都有种从楼上跳下去的冲动。她对自己说,这是黎明前最后的黑暗了。她的目标是留校,继续做研究,当讲师、教授,作为访问学者出国……这一切就是她心中的幸福,唯一的幸福。可是,最后留校的名单下来了,没有她。

小新彻底崩溃了。她打了电话回家,语无伦次地痛斥了父母一顿,告诉他们自己不会参加论文答辩,说要离家出走,要去扫大街,要去当妓女。父母慌了,母亲哭着求她回家,她听也不听,直接摔掉了电话。她上网,随便找了一个男网友见面,很快地同居,她痛恨自己原来的生活,甚至想去改掉自己的名字。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吗?

去年夏天的一个闷热午后,我在咨询中心接到了一个电话。一对中年父母要求“立刻”见我。当我提醒他们需要预约时,门铃响了起来。我打开房门,发现他们已然站在门口。

我心里闪过一丝不快。我的工作量非常大,每一项工作都是严格按照时间表的安排进行的。对于不遵守心理咨询惯例唐突上门的咨询者,我一般不会贸然接待,因为这类咨询者大都比较强势,对自我能力评估很高,或者对咨询抱有过高的成功期待。

但看到门口这对热得满头大汗的中年父母,我还是心软了。我把他们接进咨询室,开始接受咨询。

两人在我面前刚坐下,一开口说的就是:请你救救我们的女儿!”

从他们口中我第一次听到了小新的故事。

听完之后,我问这对父母:“小新的确非常优秀,完全可以去一家不错的医院,找一份不错的工作,这并不比留校差啊。为什么你们不能说服她接受呢?”

母亲不假思索地反驳我:“我的女儿是最优秀的,导师把留校名额给别人,一定有猫腻!”

我再问:“就算是这样,我们的人生里不都要遭遇一点挫折吗?”

母亲说:“就算是要遭遇挫折,那她至少也应该留在我们身边,在我们的帮助和保护下度过。那样她才不会被骗和受伤害!我们可以让她出国继续上学。”

我又问她:“如果你们的女儿一直留在你们身边,你们又一如既往地给予她如此周全的爱和保护,她自己的人生如何开启?如果继续送她上学,那么她的生活除了上学之外还有什么?上学会是她一辈子的主题吗?”

他们的表情僵住了。看得出,他们绝对不认同我的观点,但又不好当面发作,于是很快地告辞了。

一段时间以后,我接到他们的电话,说女儿已经和网友分手,回了家,谢谢我提供的帮助(其实我什么也没有做),随后又拐弯抹角地礼貌请求我为他们保守秘密(其实这完全无须他们提醒),最后勉强说了一句再见(我知道他们再也不会与我联系)。

我也一直没有机会告诉他们,其实需要治疗的,不是女儿,而是他们

和小新有着同样症结的,不止一例。

一个在英国留学的女孩子因为抑郁症及自杀、自残行为而回国接受治疗。她告诉我,她的内心世界只由父母、老师和自己组成。她虽然是土生土长的北京孩子,却连故宫、长城都没有去过……

另一个从小被父母要求学音乐的孩子,上高中后得了严重的强迫症,已经有四年没有出过家门。他告诉我,每一次他和同学出去玩,回家后都会为此而挨打。他不能将朋友带回家玩,并不是那些人不好,而是父母认为这样的社交行为完全没有必要,因为所有的时间都必须用于学习和练琴……

一个在香港读大学的男孩休学回家治疗焦虑症。他告诉我,他从来没有过自己一个人面对陌生环境、陌生人的经历,他连去食堂打饭都会恐惧,因为他以前的所有事情都是父亲帮助他完成的。父亲告诉他:“你不需要为任何事情担心,只要好好学习就是最好的孝顺。”香港,让他感觉处处充满杀机……

个大学毕业的男孩子因为无法就业来找我咨询,他最大的问题是无法和人交流,因为别人都觉得他是一个弱智、傻子。他形容自己是知识上的巨人,生活能力上的白痴。他的爸爸在离婚后把所有的时间都放在为他补习功课上,他从小就没有任何的业余爱好和社交活动,因为那样会让父亲失望、伤心……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曾是一整代人接受的教育观念。

“只要你成绩好,其他什么都不用做”,这是父母常对你说的话。渐渐地,你习以为常。只要能拿出漂亮的成绩单,便可以心安理得地不会做家务,不会与人交往,不问世事。你已经习惯了唯一的判断标准:只要成绩好,你就是一个成功的人。

可是当你脱离家庭,走进社会才发现,你不可能是永远的第一名,而且,世界上还有太多与学习无关的事,那些事如此重要,而你却一无所知。

你恐惧,你愤怒,觉得自己受了骗。但你不能对父母去发泄你的愤怒,只能将怒气发泄到自身,因为你不敢面对,不敢承认,其实父母对你成绩的要求是一种隐藏得很深,又那样残酷的爱的暴力。

强行提纯的人生

说父母要求孩子掌握更多的技能也是“爱暴力”,很多父母不会服气。

父母为了让孩子在未来的社会竞争中获得更大的竞争优势,事业的起点平台比同龄人高一些、稳一些,这又有什么不对?

难不成,非要孩子一无所长才是爱吗?

当然不是。学习是决定一个人人生诸多成败的重要因素之一。但如果家长以让孩子学习好为由,忽略对他作为一个社会人而必须拥有的其他能力的培养(沟通能力、宽容能力、社交能力、环境适应的能力等),那么家长的潜意识动机就值得探讨了。

因为,孩子的生活世界很简单。他的全部生活范围,就是家庭、学校、生活的社区,他并不知道成人的世界到底是个什么样子,更不知道在成人的世界里,需要什么样的能力才能够很好地生存下去。

但父母知道。每个成年人都有找工作的经历、人际交往的经历、抑或婚姻的经历,这些经历让成年人知道,如果一个人所掌握的知识如果仅限于文化层面,那么这个人在社会当中一定会举步维艰。

但为何有些父母会固执地认为,孩子成绩好才是他一生幸福的基础?

他们到底是希望孩子拥有自己独立、快乐的人生,还是只是用孩子来满足自己可以设计、安排他人人生的欲望呢?

我有一个非常优秀的朋友,从小成绩便非常优异,顺利地考入重点高中、重点大学,毕业以后进入了顶尖的外企。她的人生有很多人羡慕,但她自己却并不快乐。她遭遇挫折的时候,经常找我谈心。

她对我说:“我经常觉得我的人生是无意义的。我唯一掌握的技能,就是上学和考试。每当我遇到什么不愉快的事,第一个想法,就是抛开现在的一切,重新回去上学。我现在已经三十岁,每天回家,我妈妈还要催我看书、学英语,提醒我要为自己的人生目标而努力。可我不知道我的人生目标是什么,读书可以读到博士、博士后,可在那之后呢?”

我的朋友无疑仍算幸运,因为她的学业一帆风顺,在这方面,几乎没有遭遇过挫折。而我认为,恰恰是因为她的学习生涯过于顺利,使她生活在一个类似于无菌室的环境中,当她遭遇任何一点挫折时,便会觉得无所适从,于是急切地想要逃回自己的无菌室里去。

我们是从何时起开始掌握为人处世的技巧和待人接物的能力?当我们还是孩子的时候,当我们和小朋友玩耍、游戏、争吵、发生矛盾的时候,我们就已经开始了练习。在这些行为过程当中,我们拥有了挫折体验,有了换位思考的能力、包容的能力、分享和感恩的能力。如果获得这些能力的渠道都被一一堵死,成长的选项就会出现空白。

人不一定能记得成长过程中的每一次快乐,但对于痛苦和失败却总是刻骨铭心。我们无法约定挫折进入我们生活的时间,我们也没有听说谁的挫折体验是在他完成学业,掌握了社会生存技能之后才来到的。

痛感是人类最宝贵的一种感觉,因为有痛感,我们会长记性、增经验;因为有痛感体验,我们会对危险有所防范。一个没有痛感的人,无从培养自己对伤害的反应机制;而每一个告诉孩子“你人生最重要的事便是好好学习”的父母,都充当了抹除孩子痛感的角色。

给自己一些时间,去经历一些必经的世事,去学习社会生活所需的那些能力,给自己寻找一些心理援助来支持自己面对那些迟来的挫折体验。虽然这对于一个由于学习很出色而对自我评估非常高的“大孩子”来说是困难的、艰辛的,但成长就是这样:痛,并快乐着。

诚麒桂  评论于  2013-7-25 17:29:00
怎么说呢,觉得现在有些家长总是把自己没有实现的梦想施压在孩子身上,不管孩子是否愿意,只是一味的认为他们做的都是为了孩子好,可是这难道真是为了孩子好啊!!都闹自杀了!!
jiaoww  评论于  2013-7-25 17:29:00
我觉得这些父母就是犯贱!把孩子当做受别人羡慕的棋子,学习好有什么用!以后受点小挫折都受不了!就是被惯坏了!什么惟有读书高!!那时什么年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