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浦区打破小学与幼儿园教育间的隔阂,逾九成小学新生顺利过渡 教师互通实现幼小无缝对接。 杨浦小学的“帅哥”体育老师陆佳俊给翔殷幼稚园大一班的幼儿上运动课。他一改小学课堂的“规矩”,将运动课起名为《小鸡快跑》,带着“小鸡”们飞过“高山”…… 小学与幼儿园,属于两个教育领域?在杨浦区,两者就像这样结合在一起。 杨浦区教师进修学院党总支书记、副院长朱清一说,根据最近调查,学龄前幼儿超前过度学习的现象较为普遍,可即便如此,幼儿在小学的表现仍不尽如人意。 如何科学衔接?杨浦区从2009年起,在区内开展了区域性的幼小衔接课题。杨浦区教育局局长邵志勇说:“经过调研,我们发现,幼小衔接最重要的是小学和幼儿园在教育上的无缝对接,其关键还在教师。” 打破教育领域间的隔阂 打虎山路幼儿园和打虎山路第一小学在同一社区。2011年,课题组与华东师大在这里开展“互通型教师”培训,让小学和幼儿园的教师走动起来,听到了不同的声音: ——打一幼儿园老师顾玉琴说,时常有一年级新生家长抱怨,孩子入学不适应,因为幼儿园老师每天都讲故事、做游戏,小学老师更多的是站在黑板前教小朋友学本领。 ——打一小学老师孙玲玲则说:“小学老师也很苦恼。不同学龄段有不同的课程目标,要实现这些课程目标,必须以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作为保证。但不是每个幼儿园都能为孩子做好‘规矩’。” 在互通型培训中,幼儿园和小学之间的隔阂完全展现了出来:幼儿园老师把墙面变成了一张张“儿童画报”,开辟出“小小看新闻”、“天气预报员”等各种专栏,黑板变成了“会说话的墙”;而在小学教室里,一块块黑板非常严肃。 发生在孩子身上的故事让老师更有感触。齐齐哈尔路一小曾经有一个叫玲玲的一年级新生,她每天哭着进学校,即使不再哭泣,她也始终很沉默。直到有一天,明园村幼儿园的老师来了。小朋友激动地像粉丝般把老师紧紧围绕起来,尤其是玲玲,像见到妈妈一样扑了过去,全然不像平时那个沉默的女孩。 齐齐哈尔路一小校长助理王隽说:“对像玲玲这样的孩子,不能等待,而应主动为她做点什么。” 将幼儿园的快乐延续到小学 在杨浦区幼小衔接总课题的引领下,齐一小学和明园村幼儿园结对,“互研互访”。齐一小学老师来到明园村幼儿园,跟随着大班的孩子一起学习、活动,结果发现原来幼儿园的学习活动几乎全都是“玩”。走进教室,小朋友们会主动地三人一组,五人一群,围在一起。有时会玩办家家游戏,在不同的情境中扮演各种角色。就连幼儿园里需要学习的数字概念,也是在模拟超市的场景中完成的。这样的走进,让教师感触很深,原来幼儿园的生活是这样的——幼儿园的学习大部分在游戏、活动中完成,和小学校园的课堂教学很不同,老师的教学形式,和孩子相处的方式也有很大的区别。 于是,小学老师试着改变。他们和明园村幼儿园一同商量,决定立足在孩子们喜爱的“合作游戏”上。将游戏引入小学课堂,小学老师也可以和孩子们一起做游戏。因为对于一个七八岁的孩子来说,在他的学习世界里,应该让游戏延续下去。 “互研互访”,“这样的亲近不仅仅是研究者之间的熟悉,更多的是教育理念上的接近、教学形式上的靠近、对孩子学习经历的贴近。”王隽老师深有感触地说。 在杨浦区,经过幼小衔接的实践,90%以上的小学新生喜欢读小学,能顺利适应小学生活,还形成了一批幼小衔接的相关课程和特色活动。
家有小活宝,大活宝来报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