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路相伴  发表于 2013-6-20 02:49:34| 2769 次查看 | 2 条回复

埃里克森(E.H.Erikson,1902)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新精神分析派的代表人物。他认为,人的自我意识发展持续一生,他把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划分为八个阶段,这八个阶段的顺序是由遗传决定的,但是每一阶段能否顺利度过却是由环境决定的,所以这个理论可称为心理社会阶段理论。每一个阶段都是不可忽视的。

你知道孩子的情商是怎么发展的吗?



埃里克森的人格终生发展论,为不同年龄段的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教育内容,任何年龄段的教育失误,都会给一个人的终生发展造成障碍。它也告诉每个人你为什么会成为现在这个样子,你的心理品质哪些 你知道孩子的情商是怎么发展的吗?

是积极的,哪些是消极的,多在哪个年龄段形成的,给你以反思的依据。


根据埃里克森的理论,八个阶段的顺序是由遗传来决定的,因而是不可变更的。这种由遗传决定的发展顺序被认为是遵循渐成原理的,这是埃里克森从生物学中借用来的术语。他对这一原理描述如下:

无论何时我们要试图了解生长的含义,最好记住有机体的生长从子宫内就获得了的渐成原理。笼统说来,这个原理说明任何生物都有一个大体的生长方案。由于有了这个方案,机体的各部分才得到生长,每一部分都具有它特殊的优势,只有各个部分都能获得生长才能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危机是划分每个发展的特征。埃里克森使用危机一词就象医生使用它一样,也就是说,是为了表示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因而,作为每个发展阶段特征的危机就同时兼有一个积极的解决办法和消极的解决办法。积极的解决办法有助于自我的加强,因而有助于形成较好的顺应能力。消极的解决办法削弱了自我,阻碍了顺应能力的形成。

更进一步说,在某个阶段中积极的危机解决办法增加了作为下个阶段特征的危机得到积极解决的可能性。而在某个阶段中消极的危机解决办法降低了使作为下一阶段特征的危机得到有效解决的可能性。

虽然生物基础决定了这些阶段产生的时间,因为成熟过程决定了可能获得各种经验的时间,但正是社会环境决定了与任何特定阶段相联系的危机能否得到积极的解决。

最后,在列出八个阶段前我们需说明一点。埃里克森并不认为解决危机的办法要么是完全积极的,要么是完全消极的。相反,他认为危机的解决办法中兼有积极和消极两种因素。只有在有利于积极解决的因素比消极因素所占的比率高时才能说危机被积极地解决了。埃里克森说,一旦某一阶段的特征危机得到积极的解决,那这个人的人格中就形成一种美德。

八阶段中的学龄阶段分别为

1、婴儿前期 0-2岁 信任-怀疑

2、婴儿后期 2-4岁 自主-羞耻

3、幼儿期 4-7岁 主动-内疚

4、童年期 7-12岁 勤奋-自卑

5、青少年期 12-18岁 角色同一-混乱

婴儿前期(0-2岁)

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如果这一阶段的危机成功地得到解决,就会形成希望的美德;如果危机没有得到成功地解决,就会形成胆小惧怕。

这个阶段的儿童最为孤弱,因而对成人依赖性最大,如果护理人能以慈爱和惯常的方式来满足儿童的需要,他们就会形成基本信任感。如果他们的母亲拒绝他们需要或以非惯常的方式来满足他们的需要,儿童就会形成不信任感。

如果护理是充满爱和惯常的,那么儿童就懂得他们可以不必为失去一位慈爱和信赖的母亲担心,所以,当母亲不在身边时,他们也不会有明显的烦燥不安。有专门的心理学实验,这个阶段发展良好的孩子能投入游戏,也能和母亲短时间分离,而发展不够的孩子表现出相当的粘人,离开母亲的时候哭闹而无法被任何东西吸引。

婴儿首项社会成就是愿意母亲离开而不产生过分的焦虑和愤怒,因为她不仅具有一种外部的预见性,而且还发展了一种内在的信念。好吧,那些离开家去上幼儿园的孩子面对分离表现出何种程度的焦虑?

当儿童形成的信任感超过不信任感时基本信任对基本不信任的危机方才得到解决。应当牢记,重要的是两种解决办法所占的比率。对任何人和任何东西都信任的儿童必然会陷入困境。某种程度的不信任是积极的和有助于生存的。但是,信任感占优势的儿童具有敢于冒险的勇气,不会被绝望和挫折所压垮。我们可以说,得到信任的儿童敢于希望,这是一个注重未来的过程,而缺乏足够信任的儿童不可能怀有希望,因为他们必须为需要是否能得到满足而担忧。所以他们被目前所束缚。

婴儿后期(2-4岁)

自主与害羞和怀疑的冲突,在这个阶段中,如果儿童形成的自主性超过羞怯与疑虑,就形成意志的美德;如果危机不能成功地解决,就会形成自我疑虑。

在这个阶段中。儿童迅速形成许许多多的技能。他们学会了走、爬、推、拉和交谈。更通俗地说,他们学会了如何抓握和放开。他们不仅把这些能力应用于物体,而且还应用于控制和排泄大小便。换句话说,儿童现在能“随心所欲”地决定做还是不做某些事情。因而儿童从这时起就介入了自己意愿与父母意愿相互冲突的矛盾之中。

父母必须按照社会所能接受的方向,履行控制儿童行为的精心任务,而又不能伤害儿童的自我控制感和自主性。换言之,父母必须具有理智的忍耐精神,但仍然必须坚定地保证儿童的社会许可行为的发展。

如果父母过分溺爱和不公正地使用体罚,儿童就会感到疑虑而体验到羞怯。“持久的良好愿望与自豪感发自没有丧失自尊的自我控制感,持久的动辄爱疑虑和爱羞怯的倾向来自丧失自我控制感和过度的外部控制。

关于羞怯,埃里克森说:“羞怯意味着一个人意识到自己被暴露无遗,在光天化日下被人审视,一句话,它是一种自我意识。一个人被他人识破,并且在毫无准备之下被人识破。

在这个阶段中,如果儿童形成的自主性超过羞怯与疑虑,就形成意志的美德。埃里克森把意志解释为:“进行自由决策和自我约束的不屈不挠的决心,尽管在幼年期不可避免地要体验到羞怯和疑虑”。

值得注意的是,作为危机积极解决的结果所形成的各种美德都是自我的功能。例如:希望和意志的美德对人生的价值具有某些影响,但它们很少影响人的生存。没有多少希望和意志美德的个人仍能生存,也就是说,这个人能够满足生物(本我)的需要,但他可能不及那些充满希望和具有意志的人们那样灵活,那样乐观,或总的说来,没有那么幸福。

幼儿期(4-7岁)

主动对内疚的冲突,如果这个阶段的危机成功得到解决,就会形成方向和目的的美德;如果危机不能成功地解决,就会形成自卑感。

在这一时期,儿童能更多地进行各种具体的运动神经活动,更精确地运用语言和更生动地运用想象力。这些技能使儿童萌发出各种思想,行为和幻想,以及规划未来的前景。按照埃里克森的观点,这个阶段的儿童“一般对形状规格的差异,特别对性差异都产生一种毫不厌倦的好奇心……现在他在学习上大胆探索且精力充沛:这就致使他越出自己有限范围,投入未来无限的前景之中”。

在前两个阶段,儿童已懂得他们是人。现在他们开始探究他们能成为哪一类人。在这个阶段,儿童检验了各种各样的限制,以便找到哪些是属于许可的范围,而哪些又是不许可的。如果父母鼓励儿童的独创性行为和想象力,那儿童会以一种健康的独创性意识离开这个阶段。然而,如果父母讥笑儿童的独创性行为和想象力,那儿童就会以缺乏自信心离开这一阶段。由于缺乏自主性,因此当他们在考虑种种行为时总是易于产生内疚感,所以,他们倾向于生活在别人为他们安排好的狭隘的圈子里。

如果儿童在这个阶段获得的自主性胜过内疚,就会形成目的的美德。埃里克森把目的解释为:“正视和追求有价值的目的的勇气,尽管这种目的曾被幼年的幻想,被内疚、被对惩罚的丢魂落魄的恐惧所阻挡”,随着儿童在前面三个阶段中所遇到的危机得到积极的解决,就获得了希望,意志和目的三个积极的美德。

童年期(7-12岁)

勤奋对自卑的冲突。如果这一阶段的危机成功地得到解决,就会形成能力的美德;如果危机不能成功地解决,就会形成无能。

在这一阶段中,儿童学习各种必要的谋生技能以及能使他们成为社会生产者所具备的专业技巧。……内部发展阶段似乎是为“步入生活”而设置的,它不认为生活必须首先是学校生活,不管学校是田野,是丛林还是教室。儿童必须忘记他过去的希望和愿望,他丰富的想象被驯服,被一些非人性事物的法则所约束,甚至被读、写、算所约束。因为,尽管儿童在心理上已经具有做父母的基本因素,但他在生理上成为父母之前,首先必须是一个劳动者和有可能养家活口的人。

学校是培养儿童将来就业及顺应他们文化的场所。因为在大多数文化中,包括我们自己的文化,生存要求具备与他人合作的工作能力,所以社交技巧是学校传授的重要课程之。

儿童在这一阶段所学的最重要的课程是“体验以稳定的注意和孜孜不倦的勤奋来完成工作的乐趣”。在这门课程中,儿童可以获得一种为他在社会中满怀信心地同别人一起寻求各种劳动职业做准备的勤奋感。

如果儿童没有形成这种勤奋感,他们就会形成一种引起他们对成为社会有用成员的能力丧失信心的自卑感。这种儿童很可能会形成一种“消极的同一性”,这个概念将在本章后面再做解释。

同这一阶段相联系的还有另一个危险,即儿童会过分重视他们在工作能力方面的地位。对这样的人说来,工作就是生活,因而他们看不到人类生存的其它重要方面。“如果他把工作作为他唯一的义务,把某种工作作为唯一有价值的标准,那么他也许会成为一位因循守旧的人,成为他自己的技术和可能利用他的技术的那些人的毫无思想的奴仆”。

按照埃里克森的理论,在这个阶段里,必须鼓励儿童掌握为未来就业所必需的技能,但不能以牺牲人类某些其它重要的品质为代价。

如果儿童获得的勤奋感胜过自卑感,他们就会以能力的美德离开这个阶段。“能力……是不为儿童期自卑感所损害的在完成任务中运用自如的聪明才智”。象以上论述过的其它美德一样,能力是由于爱的关注与鼓励而形成的。自卑感是由于儿童生活中十分重要的人物对他的嘲笑或漠不关心造成的。

好了,我们看到一个人所具有的情商或优良性格,已经大部分形成,感谢父母给我们这么多精神宝物,也感谢您自己不懈的努力,让我们为将这些美好代代相传,都来做点什么吧!

对心理学感兴趣,对孩子成长感兴趣,不断学习、实践和反思
kedxv  评论于  2013-7-7 22:21:18
我来了我走了
kedxv  评论于  2013-7-7 22:23:29
我来过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