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mqkxs  发表于 2013-5-31 03:23:33| 2221 次查看 | 2 条回复

教育的真理是朴素的。现已95岁的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卢乐山被誉为新中国幼教拓荒者,她的教育观点极为朴素:“爱孩子就是给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丰富孩子的经验,提高孩子各方面的能力,这样教育出来的孩子一点也不费劲。”相反,今天重压之下的孩子因为扭曲,所以就成长得很费劲。


实际上,没有一个孩子不想成为好孩子,也没有一个孩子不想好好学习。孩子特别需要成功的体验,因为这是他的兴趣之源也是信心之基。心理学家阿德勒回忆说,他小时候,好几年都是班里的数学低能儿,但是某一天,他意外发现自己做出一道难倒了老师的题目,从此信心大增,成为学校里的数学成绩佼佼者。他认为,兴趣是心理功能发展中的最大因素。


孩子越小越需要成功的开始,尤其是需要拥有学习的快乐体验,而快乐来自兴趣。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是班级授课制思想的倡导者,但他告诫人们:“最要紧的是要特别当心不要让儿童在还不能热爱学习的时候就厌恶学习,以致在儿童时代过去以后,还对初次尝过的苦艾心有余悸。”


QQ截图20131115144701.jpg


教育孩子的前提是了解孩子,儿童不是学习机器。陶行知是在中国首先倡导生命教育的,但是,今天的教育在很多地方没有生命气息。尊重生命是一切教育的核心理念,更应该成为儿童教育教学的根本原则。最大的动力是热爱。所以,选择自己喜欢的事情做是多么重要,甚至可以说是多么人道。作家冰心呼吁,让孩子像野花一样自然生长。因此,尊重孩子就要尊重孩子的潜能优势,尊重孩子的兴趣与选择。


父母和教师的行为对孩子能否养成好习惯影响巨大,因为儿童最善于观察和模仿。班杜拉的观察模仿学习理论认为,儿童通过观察他们生活中重要人物的行为而学得社会行为,其中,自我效能即对自己能力的判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父母和教师首先要给孩子做榜样,同时要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大家一定要有这样的准备,今天培养孩子的习惯是非常困难的,最大的困难在于父母,甚至爷爷、奶奶,也包括老师,本身可能就有很多不良的习惯。


好习惯培养应以健康人格为导向,首先要尊重孩子的主人地位。因为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儿童是主人,我们应当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习惯养成的最高境界是形成人的自身需求,而不是外在的强制。这一点特别重要。养成一个好习惯,应该是要让孩子们觉得:这是我盼望的,我特别希望有这个好习惯,这对我的帮助很大,对我的发展很有用,好习惯多了,我才是一个好学生,我才可以多交朋友。这才是自主自动的心态,而不是被逼无奈的。


在乔布斯的成长经历里有一个很有意思的故事:在他11岁的时候,他居然能够说服父母搬家,由此我们一方面可以看到少年乔布斯拥有的智慧和意志力;另一方面更可以看到其父母对孩子的理解和尊重。这个故事启发我们,认真倾听孩子的心声是何等的必要。同样,习惯培养也要重视孩子的心声,这就是一种尊重。


mm013579  评论于  2013-7-14 01:08:00
我来了我走了
muhz1316  评论于  2013-7-14 01:08:00
搬个板凳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