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播报员  发表于 2013-5-24 10:08:31| 1843 次查看 | 2 条回复

 昨天上午,上海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主任徐建光做客新华社长三角新闻采编中心、新闻晚报、上海广播电视台广播新闻中心、东方网、文汇报联合主办的2013上海 “民生访谈”节目时透露,今年市级医院的预约诊疗平台资源必须优先向家庭医生开放,目前正在与三级医院建立并完善通道,市级医院预约将不低于10%的专家号源预留给家庭医生。今后到大医院看病、住院等预约,都将通过家庭医生来实现。未来市民到大医院就医将不必再通宵排长队。与此同时,本市四家郊区新建三级医院全力推进医药分开,医务人员的收入分配将以患者满意度为指标。

  【公立医院改革】

  已投用“4+3+1”医院“软件”依托最好三甲医院

  针对东方网总编辑助理张桑提到的医疗卫生改革,徐建光表示,经过三年多的卫生事业改革,在建立基本卫生医疗制度、保障老百姓基本公共卫生权益、全体市民享受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等方面,本市提供的医疗卫生服务的公平性、可及性不断加强。

  以公立医院改革为例,本市自2009年以来实施郊区三级医院建设“5+3+1”项目(新建5家、提升等级3家、迁建1家),其中,市六东院、瑞金北院、华山北院、仁济南院等四所新院已落户郊区并开业,优质医疗资源更加均衡地分布,令市民能公平地、可及地享受优质医疗资源的服务。徐建光说,以往上海技术、服务最好的医疗机构如瑞金医院、中山医院、仁济医院、华东医院、华山医院等,都集中在中心城区,居住在崇明、金山、奉贤、南汇的市民要享受优质医疗资源服务相对不容易。结合卫生事业改革,本市首先考虑进一步完善卫生区域规划、优化优质医疗资源设置,使得郊区市民和市中心市民一样享受优质、便捷的医疗服务。

  目前已经投入使用的“4+3+1”家医院硬件设施堪称完美,“软件”全都依托于市民心中最好的三甲医院,例如:华山北院依托于华山医院,学科带头人、专家、教授、院长、主任全都来自华山医院,瑞金北院则依托于其母体医院瑞金医院。目前华山北院日均门急诊量约1000多号,据预计,不用很长时间,门诊量将很快提高,因为郊区市民会很快认同家门口的医院提供的优质医疗服务,今后不用再辛苦地辗转到市中心就医。

  四家郊区新建三级医院全力推进医药分开

  通过前阶段的医改,包括完善卫生区域规划、优化优质医疗资源设置等,老百姓“看病难”的问题得到很大程度的缓解,接下来将进一步解决 “看病贵”的问题。

  目前,市六东院、瑞金北院、华山北院、仁济南院等四家郊区新建三级甲等医院正全力推进医药分开,取消药品加成,希望以此为切入点,通过完善补偿机制的改革,使老百姓的医药负担明显下降。

  徐建光说,要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问题要打好改革“组合拳”。四家郊区新建三级医院实行药品“零加成”,在这一合理机制驱使下,过去老百姓看病中出现的“大处方”、重复检查明显减少,老百姓就医负担下降初显成效。徐建光强调,公立医院改革的关键是转变运行机制。老百姓觉得看病负担重,和公立医院现有的相对落后的运行机制有关。今后一定要转变这种机制,公立医院将更凸显公益性。

  患者满意度考核结果将作为医生收入分配依据

  徐建光表示,医务人员为病人服务时,关键要考虑如何看好病,而不是像过去在市场机制、趋利心态影响下,使得个别医务人员在行医过程中发生 “大处方”、重复检查等不规范行为。院长在医院管理过程中应要求医务人员更多地体现公益性,使就医行为更规范,打破通过医疗服务获取更多利益的旧机制,要形成以公益性为主导、使患者看病就医的权益能得到保障的新机制。

  医改不但要让病人得到实惠,也要让医务人员得到激励。徐建光表示,如何更好地激励、鼓舞医务人员做好医疗服务的积极性,是此次医改的重要考量之一,将以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为重点、完善医务人员激励约束机制。

  过去,医务人员收入分配几乎完全根据工作量,较少关注服务质量、规范服务、患者满意度、合理的费用控制。目前在郊区新建四家三级医院的改革试点中,特别注重对医务人员收入分配方式的改革和绩效考核,尤其提出了非常具体的患者满意度指标——如果患者不满意,即便做了再多工作,在绩效考核中依然会认为该医务人员有所偏颇,对其薪酬所得会产生很大影响;如果医务人员医疗技术水平很高,患者对其医疗服务很满意,同时医疗费用又能控制住,该医务人员一定会得到激励,薪酬、奖金一定会高。

  希望通过两至三年的时间,全新的医务人员激励约束机制能从四家郊区三级医院逐步推广到全市三级医院及二级区域医疗中心;再通过两至三年的时间,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出改革成效。卫生系统全体工作人员将为此不懈努力,让社会大众切实感受到医改带来的实际成效。

  要求医学院校培养更多儿科医生填补缺口

  近年来,上海的几家儿科专科医院门急诊量不断上升,儿童就医需求逐年增加,但一些市区的三甲医院目前并不开设儿科,很多大医院儿科只有门诊没有急诊,令许多市民担心上海的儿科医生存在缺口。

  徐建光坦言,目前本市大医院儿科医生、产科医生都存在人员紧缺的问题;华山医院等一些大医院确实一直没有儿科,有些医院原先有儿科却在不断萎缩,使很多小患者都集中到几家专科医院,人满为患,给儿科病人就医带来很多不方便,令家长苦不堪言。结合此次卫生事业改革,市卫计委特别注意到这一问题,正在积极想方设法解决。一方面,要求医学院校恢复儿科作为一个特殊专业的医学教育,从而培养更多儿科医生;另外,要求原先设置有儿科的中心大医院必须恢复儿科,希望有儿科门诊而没有儿科住院病房的医院也能恢复病房;同时希望目前承担儿科任务比较重的几家专科医院进一步挖潜力。希望通过这一系列“组合拳”,解决儿科人员紧缺的问题。

  对小儿多发病、常见病,不少家长也抱着一定要到大的专科医院就诊的心态,区级中心医院有很好的技术、服务,应对绝大部分多发病、常见病“绰绰有余”。家长对孩子的看病就医要更理性,不必都集中到大医院。

  政务体验报告

  产科、儿科等资源紧缺亟需破解

  综观我们接触到的所有与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相关的案例之中,近期市民反映的重点在于疫情如何解除、看病难,尤其是优质医疗资源稀缺这几点。

  H7N9禽流感的信息我们每天都会收到,有没有新增病例,病人恢复的情况,怎么预防我们每天都在关注,现在老百姓最关注就是禽流感的疫情什么时间能够解除?大家为什么会问这个问题,一是释放心理的恐慌,二是很长时间以来鸡、鸭、鸽子肉都不敢吃了,解除疫情之后大家可以放宽心吃肉了。

  有关上海公立医院改革进展的问题,可以说是市民关注的最热点。因为这和每个百姓的实际利益息息相关,我们特别高兴地看到,上海在郊区新建了多家医院,住在远郊的居民看病不用来回奔波了,但还有很多市民反映,医院里总是人满为患,看个病常常是排队一个小时,看诊三五分钟。现在医院也都开放了预约通道,电话或者是网上都可以预约专家门诊,这和过去相比确实是大大地方便了百姓看病,但是一些优质的医疗资源,像著名医院知名专家的专家号,预约途径再多,也常常是预约已满。而在其他一些领域,像养老、康复等床位依然紧张,有的区还是会出现一床难求的现象。现在上海还存在着产科、儿科、老年护理、康复医疗等资源紧缺的现状,接下来上海的公立医院改革举措中,这些难题将如何破解呢?这些都是我们特别关心的问题。


【相关新闻】上海国际医学中心11月开业:看病不分科,五星级服务定位高端医疗

  上海新虹桥国际医学中心位于闵行北部的上海虹桥商务区拓展区,计划引进来自法国、美国、新加坡、韩国等国的优秀医院资源,将于2015年投入运营。据介绍,医疗中心一期建设项目包括1个医疗技术中心,2个国际综合医院,4个国际特色专科中心,涉及肿瘤、妇产科、儿童医学及整形美容等领域。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和肿瘤医院以基本医疗功能定位,为医学中心提供技术支持。

  到医院看病首先面对的是全科医生,碰到疑难杂症后专科医生才会出场;住院躺在病床上,遥控器可以呼叫护士,可以当看电视的听筒,也可以调节病房里的灯光……毗邻迪士尼板块的上海国际医学园区内,一家新的三级医院——上海国际医学中心(SIMC)将在11月份亮相,尝试与国际接轨的看病模式。更为引人注目的是,作为上海多点执业的试点之一,上海国际医学中心正在和多个沪上顶尖专家接洽。不过,在招聘多点执业医师的过程中存在种种困难,“所接触的医生没有不愿意的,而第一执业医疗机构的院长大多不愿意。”

  首期开放70多个床位

  从奠基开始,上海国际医学中心就颇为让人关注,因为这是上海第一家医疗改革催生的国际综合性非公立医院。几年前,上海市ZF制订了将上海打造成高端医疗旅游城市的规划,并计划剥离公立医院的“特需病房”,为社会资本办理高端医疗机构开道让步。而上海国际医学园区与上海新虹桥国际医学中心是上海发展高端医疗的两大载体。

  昨天,在上海国际医学园区(位于浦东新区),记者看到,这里打造两家医院:上海市质子重离子医院和上海国际医学中心正在向最后露面冲刺。按照规划,上海国际医学中心将在11月份露面,第一期将开放70多个床位。虽然还有半年,不过这里已经初具雏形。医院正在进行内部的软装,一楼二楼是门诊,三楼手术室和重症监护室相连。

  看病和国际接轨不分科

  在刚露面的“样板诊室”内,记者看到,这里并不像一个诊室,更像一个轻松的聊天室。上海国际医学中心将在上海率先尝试打破现有看病模式,完全和国际接轨。“这里的诊室不会分神经外科、皮肤科、呼吸内科,全部都是综合诊室。”上海国际医学中心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病人走进医院后面对的不再是一个护士分诊台,先进入诊室前接待区,在护士的帮助下建立一份身体档案,比如量生命体征,测血压,测血氧饱和度,填病史、药物过敏史。随后,病人进入综合诊室,由全科医生来看病,小毛小病直接解决。一旦出现疑难杂症,相关专科医生就会出现在病人面前为病人进一步诊断。如果病人要去化验或是去药房拿药,也不用害怕走冤枉路,直接用手机下载一个医院的APP,“医院导航”会为病人指路。

  住院病房内,病人家属无需忧虑生活护理。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医院按照一个床位两个护士、两个护理人员配备,可以做到无需家人陪护。病人躺在床上,可以用一个专门设计的病人遥控器解决很多问题:调节灯光亮度,调节空调温度,需要帮忙时可呼唤护理人员;也可以作为看电视时候的“耳机”。

momud  评论于  2013-7-14 17:41:00
看贴回帖是美德
husol  评论于  2013-7-14 17:41:00
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