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在为如何学好语文而发愁吗?其实学习都是有一定的技巧在里面的,那我们来谈谈学习语文的小技巧吧~ 一、抓特征,体悟用意 每一类修辞格,都有特定的形式,以及具体的要求。 每一句话都由若干词语或短语组成,其特征直接影响着句子本身的含意。 这里所说的特征,包含两个方面内容。既包括修辞格本身的特征,从而辨别出某句运用了何种修辞格; 又包括修辞格中某重点词语所具有的特征,以确定作者的真实用意。
比如,“它们(指羊的眼睛)像玉石一样的灰蓝色眼睛”一句,我们从“像”这个喻词、不同类的“羊的眼睛”与“玉石”这两个特征,可以断定该句为比喻句。另外,将“羊的眼睛”比喻成“玉石”,那么对喻体“玉石”的温润、纯洁无暇的特征也必须了解,因为它直接反映出作者的某种用意或情感。
二、看整体,把握情感 一般来说,一句话(书面上以句号、问号、叹号为标志)就应该表达一个相对完整的意思,但在具体的文章中,有可能某句话表意未必完整,何况更多的时候考查的是半句话,因此,仅仅局限在对使用了修辞格的某一句表意未必完整的句子的理解,显然是不够的。准确理解某句修辞格的表达效果,就必须适当地扩大范围,只有从整体的角度出发,才能发现作者的真实用意,才能准确地体会作者所蕴含的情感。
三、依模式,规范答题 按照模式答题,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做到全面、准确,心中有数。模式的运用,可以提高学生的答题速度。 修辞格表达效果:修辞手法+效果术语、具体内容+情感。
效果术语:每类修辞格都有其共同的表达效果,这种普遍性的效果称为“效果术语”。比如,比喻的常见效果为“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用于描绘时)、“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用于议论时)、“使事物的特点更加突出”(用于说明时),拟人的效果为“亲切”,排比的效果为“增强气势、加强语气”,夸张的效果为“突出特征,强化感情”,借代的效果为“生动活泼、形象鲜明”等等。
具体内容:语句所反映的具体内容。(在回答某句的具体表达效果时,仅仅笼统地答出某修辞格的效果术语是不够的,还必须有具体的语句意义。) 以上三个步骤在具体的答题过程中顺序可以有所调换,其目的只有一个:综合运用,整体把握,准确理解。 依照上面的小技巧来试着做做以下的阅读,看看是否有用吧!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问题。 离太阳最近的树(节选) ①30年前,我在西藏阿里当兵。
②这是世界的第三极,平均海拔5000米,冰峰林立,雪原寂寥。不知是神灵的佑护还是大自然的疏忽,在荒漠的皱褶里,有时会不可思议地生存着一片红柳丛。它们有着铁一样锈红的枝干,凤羽般纷披的碎叶,偶尔会开出谷穗样细密的花,对着高原的酷寒和缺氧微笑。这高原的精灵,是离太阳最近的绿树,百年才能长成小小的一蓬。到西藏巡回医疗,我骑马穿行于略带苍蓝色调的红柳丛中,曾以为它必与雪域永在。问题:第②段画线句运用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是。
【解析】 首先要将这两段文字认真读一读,明确文体特点——记叙类(抒情散文),以便使用效果术语时能够做到准确。 ①抓特征 体悟用意——通过红柳树“微笑”,可以明确该句使用了拟人修辞格; 通过“微笑”一词,可以明确“红柳”所具有的特点——欢乐。
②看整体 把握情感——从第②段中“不知是神的佑护还是大自然的疏忽……有时会不可思议地生存着一片红柳丛”可以看出作者的惊讶;从偶尔开出的谷穗样细密的花(或树)“对着高原地酷寒和缺氧”而微笑,可以看出作者对其乐观精神的赞美; 从作者称其为“高原的精灵”“以为它必与雪域永在”,可以看出作者的喜爱之情。 ③依模式 规范答题—— 套用模式—— 修辞格表达效果:修辞手法+效果术语、具体内容+情感 该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效果术语)描绘出(文体特点)红柳树面对高原地酷寒和缺氧时的无畏无惧、从容不迫的神态(具体内容)+抒发了作者对红柳乐观精神、顽强的生命力的由衷地赞美(情感)。
【答案】 该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出红柳树面对高原的酷寒和缺氧时无畏无惧、从容不迫的神态,抒发了作者对红柳乐观精神、顽强生命力的由衷赞美。 家有小活宝,大活宝来报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