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angzhuya  发表于 2012-5-7 08:47:54| 2528 次查看 | 3 条回复

陆宽,来自山东临沂;杨紫怡,来自安徽安庆;王雪蒙,来自安徽六安;陈荣,来自安徽淮南。

临近中考,杨浦区三门中学初三(3)班,4位外地小姑娘跟上海同学一起复习备考。王雪蒙模拟考英语成绩130多分,坚定了报考上海工商外国语学校商务英语专业的信心:“从小跟随父母在上海长大,早把这里当成了家乡,多学些专业技能,发展天地更宽。”

父母在沪务工、子女在沪求学——外来务工者为上海城市发展作贡献,他们的子女则纳入上海基础教育体系。目前,逾50万名外来务工者子女在沪就读——全市在读中小学生每4人中就有一位外来务工者子女。

在上海求学,4位小姑娘亲历了自“外”而“内”的变化。

“最初,我们只能在个体老板办的农民工子女学校读书。”陆宽和杨紫怡,小学一到三年级在江湾机场的一家旧厂房中度过。没有图书馆、没有乐器,每天除了上课就是写作业;操场上的泥跑道一下雨就一脚泥;有些老师连普通话都讲不好,更别提英语发音……“那时,不远处的政立路小学,有漂亮的塑胶跑道,我们非常羡慕。如果能到这所公办学校读书多好!但是妈妈说,外地孩子跨不过这堵围墙。”

没想到,三年级暑假时,家门口贴出了告示:按市教委统一安排,杨浦区所有外来务工者子女全部安排进公办学校。手续也很方便:报名从“五证”简化为“两证”——父母拿着务工证和身份证就去了。9月1日开学,陆宽和王雪蒙走进了梦寐以求的政立路小学校园。

以公办学校接纳为主——这些年,逾七成在沪外来务工者子女,进入上海公办学校享受免费义务教育;少部分在民办农民工子女学校就读,ZF专款配备图书室、运动器材等,提高办学质量。杨紫怡说,初中升入三门中学,花园校园、劳技教室、实验器材一应俱全,音乐课、体育课、美术课样样开足。当干部、评优秀、参加社会实践,都跟上海同学一样有机会,“很开心”。

跨入公办学校,只是融入的第一步。被社会各界关爱所温暖,4位小姑娘心底那堵“墙”,也一点点融化。“刚转到公办学校时,有些课基础跟不上,很自卑。”王雪蒙说,“老师课后单独辅导我英语口语和听力,还专门布置作业。慢慢地,成绩提高了。”

如今,每周六王雪蒙都在学校练习合唱,杨紫怡学拉小提琴,陆宽学弹吉他。“是上海久牵志愿者服务社和其他志愿者免费提供的。”合唱团取名“放牛班的孩子”,4个小姑娘笑道:“四处演出,生活还真像放牛坡上的小花一般,洒满阳光和快乐。”平常在学校,运动会、文艺演出,跟上海同学同台表演,一起说说笑笑,要好得不分你我。

“在上海,我们的成长之路越走越宽。”2009年起,在沪农民工子女可以报考上海中职校。不仅有近200个专业可以选择,而且纳入上海帮困助学体系,与本地学生享受同样的国家资助政策。陈荣报考了上海市商业学校的美容美发专业:“听说这是金牌专业,将来就业和深造都不愁!”

dingpei6834  评论于  2012-5-9 16:43:41
楼主我来过啦。。。啦。。。
faxiela2668  评论于  2012-5-9 16:45:00
看看呢
faxiela2668  评论于  2012-5-9 16:45:00
我来看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