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tyhtj  发表于 2012-4-13 10:55:09| 1963 次查看 | 2 条回复

网友热衷诗词混搭遭质疑

 前段时间,一组名为杜甫很忙的图片在网上疯传,杜甫时而开摩托骑白马,时而变超人卖西瓜……这些恶搞图片引发了网络热潮和集体围观。近来,恶搞风渐渐淡去,但一种将各位大家的诗词融进一首诗的混搭风又席卷网络,于是你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诗句:垂死病中惊坐起,笑问客从何处来。洛阳亲友如相问,轻舟已过万重山(依次为元稹、贺知章、王昌龄、李白的诗句)。尽管网友们认为这是一种“娱乐精神”,却依然遭到一些文学专家的指责,认为这是一种低级趣味,是对古诗词的不尊重。

  “拆分重组”也有讲究

  记者发现,最近几年来,网络上出现了大量关于恶搞古诗词的填空题,这也是网络诗词混搭风的雏形。

  一份名为“史上最强诗词填空题”的微博被众多网友转发和评论。微博中的图片展示了这样的填写:天生我材必有用,老鼠儿子会打洞。这样的恶搞在博得网友一笑时,并未引起大家的模仿。而近日,微博上一个叫“那些背串的古诗词”的话题,引起了网友们的兴趣,其注重“串”,而不是胡诌乱编。

  记者对这些“背串的古诗词”进行了简单梳理,发现其中有诗词搭配型、同一诗人不同诗句重组型等,更多的则是任意诗人诗句混搭型。网友们将各位古诗词大家的诗句“拆分重组”在一起,形成新的阅读体验。“并不是随意搭配,也有讲究的”,昨日,记者联系上参与活动的网友“海起洋动”,他说,创作也是需要基础的,首先要熟读古诗词,另外还要注意串联诗句的韵律、平仄。

  儿时都曾背“串”诗歌

  有网友感慨,看到这些“串联”的古诗词,就回想起当年高考前,疯狂背诵古文诗词的场景。网友“树上涨水了”就表示,小时候背诗词,会偶然出现背串诗词的情况,那时候父母笑得不行。自己为此还特意向老师、同学请教避免背串诗词的方法,“那时候背串诗词会被笑的,觉得很丢脸”。但现在不同了,看到网友们“串”诗词,诗词所代表的意义被无厘头的剪接到一起,觉得非常搞笑,也明白了小时候被父母笑的含义,自己因此对“串诗”有了兴趣。在网友的评论中,不少网友也是因为“串诗”勾起回忆而参与其中的。

  “答填空题时记不清楚了,就只能根据印象来编、来凑”,在著名互联网观察家洪波看来,这些事情很多人都做过,只是当这种形式出现在互动性、娱乐性强的互联网上时,原本局限在课堂上的事情,便在互联网上扩散开来。

  古代文化频频遭恶搞

  翻开微博,名作名人纷纷“被恶搞”,不仅“杜甫很忙”,当淘宝体“亲”成为众多网友的口头禅时,唐代大诗人王维也因诗句“每逢佳节倍思亲”中有一个“亲”字,被网友们冠上“史上第一个淘宝店主”的绰号;电视剧《西游记》这类经典影视作品,其中某些片段也常被网友们搬出来恶搞配音。

  洪波认为,这种娱乐形式打破了古代文化一贯生硬、刻板的印象,有群众基础。不过往往是短暂的、没有生命力的。

  网络“串诗”

  少小离家老大回,(安能辨我是雄雌)。

  在天愿作比翼鸟,(大难临头各自飞)。

  洛阳亲友如相问,(轻舟已过万重山)。

  劝君更尽一杯酒,(从此萧郎是路人)。

  问君能有几多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飞流直下三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路漫漫其修远兮,(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王师北定中原日,(宣城太守知不知)。

  桃花潭水深千尺,(温泉水滑洗凝脂)。

  两岸猿声啼不住,(问世间情为何物)。

  人生得意须尽欢,(从此君王不早朝)。

  仰天大笑出门去,(无人知是荔枝来)。

  有约不来过夜半,(长使英雄泪满襟)。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使我不得开心颜)。

  质疑

  肤浅的创意,

  不珍惜文化财富

  尽管“串诗”正流行,但很多网友则认为,这是对经典文化的不尊重,有误导青少年之嫌,不少文化专家也加入争议的队伍中。

  重庆市写作学会会长、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张家恕昨日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这种恶搞现象反映了网友一种“娱乐”的趋向和追求创意的思想,他们宁愿以更轻松、更搞笑、比较肤浅的方式来解读古典诗词和文化,“读者既从阅读类似的恶搞诗句中获得了一种阅读上的快感,写作者也通过创作恶搞达到了自己吸引别人眼球的目的”,所以读者和写作者同时促进了恶搞的流行。

  张教授还说,这种把不同的诗句串起来组成一首诗的现象并不是现代才有的,在古代就已经有类似的现象出现,“古代把这种诗叫做‘集句诗’”。不过“集句诗”和网友“串诗”不同,需要很高的文学素养,讲求平仄、韵律,要求对仗工整。最主要的是通过集句的形式,形成新的诗句,表达完整的意境。

  重庆大学研究生院督导、重庆大学文新学院教授杜承南则认为,“串诗”行为体现了年轻人思维活跃的特点,可以使我们重新回忆起一些已经被淡忘的古诗词,但像这种恶搞古诗词,以及“杜甫很忙”这种恶搞古代名人的行为,都是不珍惜民族的文化财富的行为,有误导青少年的可能。网络上的再创作行为不应突破底线,我们更应该静下心深刻理解中国灿烂的传统文化,执着地研究学问,追求真的东西。

aijmsl  评论于  2012-6-5 14:39:53
大家好
马扎克  评论于  2012-6-5 14:39:54
我要攒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