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妈  发表于 2011-8-25 12:19:23| 1520 次查看 | 0 条回复

父母过度教导,过分地剥夺宝贝自主判断的机会,或者以开发智力的名义利用各种学习活动填满孩子的日常生活,孩子就会失去很多自我探索的机会。那么,父母与孩子相处嬉戏的度应该如何掌握呢?

【解析】:不同阶段独处的特点

【0-1岁】

当婴儿身心舒服时,他常常会伊伊呀呀地说着“话”,玩弄着自己的小手、小脚丫,不时翻动一下身子,开开心心而又不受打扰地独自玩耍。虽然我们无法确切地了解他究竟在想些什么,但很明显,他在享受这段独自玩耍的时光。

学会爬、学会走之后,宝贝的兴趣开始扩展到自身以外的空间与物品,他用小手够着他看到或触及到的物品,将它们抓起来塞进嘴里,有滋有味地品尝着这些意外获得的“食物”。如果他玩够了某个物品,他的视线就会转移,他的小手就会伸向另外一个更能吸引他注意力的目标,继续他独自玩耍的活动。通过这种玩耍,他开始“独立思考”,并在探索与思考的过程中逐渐明白自己与周围世界的关系。只有当他独自一个人玩腻了,他才会通过哭闹来吸引父母的注意。

【1-3岁】

1岁以后,孩子的语言能力得到快速发展,他独自玩耍时不再仅仅通过抓握、咀嚼来探究外部世界,更多的时候,他会自言自语,与他周围的玩具或者其他器具“交流”。他的独自玩耍看起来带有更多享受的成分。尽管有时候在父母听来,他的自言自语根本就不知所云。对于已经会行走的宝贝来说,周围环境实在有太多吸引他们注意力的事物,于是,他们可能不知深浅地到处闲逛,去发现、挖掘那些令他十分感兴趣的事物。

【3岁以】

上前3年的探索经验让孩子掌握了更多独自玩耍的技巧,于是,很多时候,他会更加醉心于独自主宰自己游戏内容的活动中。灵巧的动作结合他机灵的心智,即使仅仅是一个他早已熟悉的简单物体,他也能开开心心玩出很多花样来,并利用这些物品设计自己喜爱的游戏。

方略:在独处中发展自我

不要以成人的眼光来看待孩子的活动。

孩子感兴趣的事物很多,一些在父母看来毫无意义的事情在孩子的眼里也一样充满了诱惑,并且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因此,父母不要站在成人的角度看待孩子的这些活动,更不要自以为是地限制孩子的这些活动。

自由落体的神奇、空气流动的美妙、阳光洒在羽毛上形成的熠熠闪光、不断变换的光影、享受自主的快乐……所有这一切对孩子来说是一种非常宝贵的财富。

根据孩子的需求留给他独处的时间。

仔细观察孩子需要独处的时机。这时候只要他人不干预,孩子会自然而专注地独自玩耍。当然,他也会希望引起父母的注意,得到父母的关注,当孩子不停地四处张望,甚至开始哭闹着想要引起父母注意时,不要强迫他继续独自玩耍,给他一个拥抱,拍拍他的小肩膀,这些都是最好的给予孩子安慰与关注的方式。当孩子发现父母依然在不远处关注他,他就会放心地继续他独自探索周围世界的活动。

让孩子养成尊重彼此独处权利的习惯。

对于那些独立性比较差的孩子,他们总是过分地期望得到父母的关注。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探讨,然后做出一些在某个时间段里彼此独处的约定,让孩子在约定的时间控制自己想要打扰父母的欲望,学习自己想办法去发现周围环境的神奇有趣,并尝试凭借自己个人的力量去解决问题。

这个约定的时间一开始可以很短,比如从5分钟甚至1分钟开始,逐渐延长。最好给他准备一个闹钟,告诉他,分钟走到哪个位置,他就可以来找爸爸或者妈妈。时间由短到长调整,这样可以给孩子一个有效的缓冲时间,让他慢慢习惯独处。

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允许孩子到处闲逛。

不要因为担心孩子受伤或者遭遇别的事情而限制他活动的空间。在家里,父母可以努力消除各种危险因素,给孩子创设一个安全的闲逛环境。在户外,只要没有危险,也可以放手让孩子尽情地闲逛。在闲逛的过程中,他经常会发现很多有趣的事物,这些有趣的事物会成为引导他仔细观察事物的契机,对培养孩子的观察力十分有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