韵宜妈妈  发表于 2011-8-11 10:46:48| 1760 次查看 | 1 条回复

现实中,很多家境富裕的孩子常常出现这样的问题,明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想要什么,但就是懒得去争取和努力。

很多家长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源是家庭条件太好造成的,但这是不是唯一原因呢?为什么同样有一些家庭条件很优越的孩子却能够从小保持很好的勤劳习惯呢?其实,有一个很简单的原因,那就是这些勤劳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长常常让他感到自己被需要!

对每个人来说,需要和被需要是一双有力的翅膀,它们的动态平衡能让我们在人生的旅途上飞得又高又稳。其中,需要是一种自身生理和心理上的内在驱动力,让人自发地去探索世界和社会,比如:孩子饿了自然会去找吃的东西;而被需要是一种来自他人对自己的需要并折射到自我心理上的外部驱动力,使人产生帮助他人、探索世界的行为。这两种力量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在大多数孩子的早期成长过程中,家长往往因为孩子幼小而可爱,对孩子充满了关心和爱护,尽一切可能为孩子的衣食住行提供细心呵护。于是,很多孩子逐渐养成了自我中心的毛病,只考虑自己的想法和需要,而不懂得顾及他人的感受,不会体谅别人的难处。等到长大了,开始上学、离开家庭的时候才发现处处碰壁,很难适应。

目前,很多家长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但是,不知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加以注意和调整。在此,我给大家介绍一些相关知识和方法。在孩子成长的早期,尤其是3-5岁的时候,是孩子建立行为规范和人际互动模式的关键期。这个时候,要让孩子经常参与家庭活动和家庭劳动,使他感觉到自己被他人需要,这也将是未来孩子自信心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许有些家长会说,“这么小的孩子能干什么啊?”甚至爷爷奶奶、姥姥姥爷们更会心疼起来,“看那小胳膊小腿!”然而,我们的目的并不是要让孩子干多少活,而是要让他养成参与劳动的好习惯;同时,让孩子参与的劳动也不需要多么复杂,更不会繁重。只要很简单的劳动就可以让孩子感到自己的价值。比如:给花喷喷水,帮奶奶递个东西等。但是,这些早期的劳动参与和被需要感对于孩子的未来成长,尤其是防止懒惰情绪至关重要!

因此,亲爱的朋友,如果你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能够有一个健康、勤奋的心态,那么,从现在起,就让他开始有种强烈的被需要感吧!这也会让他逐渐充满自信,乐观开朗!

让你的孩子拥有收获感

在咨询和教学的过程中,常会遇到这样的孩子,他们对学习完全提不起劲来,总是处于苦苦应付的状态,而父母们往往会把这归结于家庭条件太好、照顾太细导致了孩子太过懒惰,或者学习习惯不好等原因。其实,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被忽略了,那就是孩子们在生活和学习上没有建立起足够的收获感。

在我小的时候,家里物质条件比较匮乏,我很早就开始帮大人做些省钱和赚钱的营生。省钱的事情包括去海边赶海,捡回一些蛤蜊和滞留在水坑里的小鱼小虾;去玉米地里割草喂羊,顺便抓几只大蚂蚱,在肚子里塞上黄豆,烧来美美地享用。那种快乐很简单,就是一种收获后的满足。现在回想起来,我还清楚地记得某天捡了个特大的乌贼,某天用石头打下来一只鸟,然后“红烧”了大快朵颐等等。真的很怀念,那快乐充实地让人一想起来就不禁莞尔。至于赚钱的事情也很有趣,我可能算是山东黄县城里最早开始出租小人书的儿童吧,从1978年开始,我就每个星期天在黄城车站的候车室出租小人书,到1981年我大约拥有了300元的存款和四五百本小人书,在那个年代,这可是一笔不小的财富。这些难忘的经历后来都对我的学习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帮助我建立起学习上的收获感。比如:我的“日思一获”学习方法,就是每天都要回顾一下,今天攒了点什么知识?就仿佛我当年去捡铁片铜丝卖钱一样。每当感觉在学习上有收获和提高的时候,心里的快乐就象小时候一样充实。

结合到心理学,我认为收获感对于儿童来说,类似于成人的自我价值实现,会对他的自信心和自我认同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不要小看了地里的一把花生,或者是海边的几只牡蛎,它们意味着一种来自外部世界的直接奖励,是完全由孩子们自己创造的价值;而因此所带来的成就感和成长意识,远胜于大人们刻意营造的知识提高和物质获得。然而很遗憾,在现如今,这种儿童与自然间的良好互动不知不觉离我们很远了,很多孩子变成了“宅童”,成天呆在家里上网玩电子游戏,至于学习自然也变成了索然无味的事情。

因此,建议年轻的父母们,不要光想着从小给孩子们补点什么课程和知识,而要经常带他们到大自然里去走走,让他们用自己的劳动直接收获点什么。春天到了,该是挖荠菜的时候了,大家想象一下,当桌子上热腾腾的荠菜饺子端上来的时候,那些劳动后开心地品尝成果的孩子们心里会是怎样的快乐呢?

jenetwf  评论于  2011-8-12 16:01:10
勤奋争取来的东西往往很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