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儿喵喵  发表于 2021-12-3 08:45:45| 1338 次查看 | 1 条回复

乐乐,一个即将上小学的幼儿园大班小朋友,在她心里,小学是“一个比幼儿园大得多的地方,能背上书包学本领;能与大姐姐、大哥哥一起玩耍,交更多朋友,同时,“教室里要有地毯、墙壁上要有画,学校里可以做很多像‘蚂蚁挖洞’这样的实验……”

几天前,在社区学院组织的“有效衔接”主题沙龙上,乐乐的遐想连篇,让现场的家长哈哈大笑。孩子希望快乐,家长却想得更深,他们最关心的是:孩子上了小学如何能够快速适应和取得良好的发展?

小学,是人生的起跑点。怎样帮助孩子迈好这一步?在杭州市上城区行知学前教育集团的“幼小衔接”主题沙龙上,家长们很着急:“马上就要上小学了,可我的孩子成天只知道看动画、玩奥特曼,上学后能适应吗?”“孩子坐不住啊,这种状态怎能上40分钟的一节课?”还有性急的家长,已经在给孩子报名上培训班,提前学习一年级课程了。专家说,别着急。在看完这本书后或许你能从中找到正确的做法。

  问题一:家长应该关注些什么

“其实,这时候家长更要关注的是知识以外的东西。” 在清波学前教育集团的“家长讲堂”上,李爱敏老师说,良好的习惯培养,才是孩子走向小学生活的衔接内容和成功“阶梯”。

  社区学院学前教育部曾对幼儿园大班孩子做过调查,其中孩子对上了小学以后最担心的事情是:一,上课时我想小便怎么办?二,我有事找不到老师怎么办?

  与其忙着为孩子“衔接”小学课程,不如先了解、抚慰孩子的内心情感,帮助他平稳度过人生第一个转折期。

  问题二:家长该做些什么

  头尾是马,中间是鱼,这是一幅什么画?有的孩子说,我不知道;有的孩子说,是鱼或是马;有的孩子问老师:你能告诉我这是什么吗?这是一道民办小学招生摸底的测试题,这幅“两不像”的画考验孩子的质疑能力,也就是解决问题的能力。

  “生活自理能力、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小学最看重的‘准小学生’的三种能力。”在行知学前教育集团一年一度的“省亲会”上,张群园长建议家长:这个时候,家长要花些功夫,培养孩子对学习的兴趣,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问题三: 哪些该学,哪些不该学

  在行知学前教育集团的座谈会上,一位家长带来了自己的笔记:拼音要会40个;古诗词掌握100首,哪些名篇要背要会认,老师一点就能读出来……这位家长说,孩子要进名校,这点功课是应该做的。

“经常有家长来提意见,问我们能不能在幼儿园就开设识字课、算术课?”张园长无奈地说:“有个小男孩在幼儿园时很聪明。可是上了小学,上课经常不听讲。老师问他,他说:“我幼儿园时家教已经教过了,跟你上得一模一样。”结果可想而知,这个“早学”的孩子,成绩并不理想——提前学习,让孩子在真正开始学习的时候,却失去了兴趣。凡事预则立,不预则费,幼儿和家长在入学前后对于小学的学习与生活的认识要早做准备。

第一章 幼小衔接相关理论

释义:指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处于幼儿园与小学阶段的学童具有不尽相同的身心发展特征,解决好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问题,对于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提高教育质量都具有重要意义。

幼小衔接的意义:通过帮助幼儿做好上小学的准备,包括社会适应性、学习适应性、身体素质以及良好的学习与行为习惯、态度和能力等方面的准备,有助于儿童顺利地适应小学的学习和生活。我国教育部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历时5年合作进行的“幼小衔接研究”,通过儿童入学前半年和入学后半年的连续实验研究发现,对学前儿童做好入学前准备,包括学习适应方面的准备(如培养幼儿小学学习所需要的抽象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对言语指示的理解能力和读写算所需要的基本技能等)以及社会适应方面的准备(如培养幼儿任务意识与完成任务的能力、规则意识与遵守规则的能力、独立意识与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以及主动性、人际交往能力等),能够使儿童入小学后在身体、情感、社会性适应和学习适应等方面都有良好的发展,从而顺利地实现由学前向小学的过渡。  

幼小衔接的理论基础

(一)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的差异。

1.从办学性质上来看,幼儿园的教育性质是非义务教育,没有统一的教材,没有成套的考核条例,办学与教学随意性较强;而小学是义务教育,有严格的教育要求,学校对学生学习成绩要进行考试、检查。

2.从教学内容上来看,幼儿园所学的内容是与幼儿生活紧密相关的浅显知识,借助这些浅显知识对发展幼儿与以后的正规学习有关的心理能力的过渡;小学的教育内容是以符号为媒介的学科知识,其抽象水平相对较高,这种学习内容只有当学习者的思维具有一定的抽象、概括能力时才能理解和接受。

3.从教学方法上看,幼儿园教师多采用归纳法,即让幼儿看到许多有关的现象,让幼儿开动脑筋,自己去归纳、发现其中的规律;小学教师则多采用演绎法,即教师教学生一些规律性的知识,然后用例题来证明此规律是正确的,这一过程与幼儿阶段的学习过程正好相反。

(二)幼儿园与小学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与学习特点。

幼儿园学生是进入幼儿期的3—6岁的儿童,主要依靠具体形象支持来认识外界事物,还不能很好地控制和调节自己的行为。幼儿的认知活动带有明显的具体形象性和不随意性,同时,抽象概括性和随意性也开始发展。此时的儿童逐渐对周围的世界充满了好奇与探索的欲望,也初步产生了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愿望。

我国心理学家朱智贤指出,进入小学的儿童思维的基本特点是从以具体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小学入学后,教学以及各种日益复杂的新的实践活动向儿童提出了多种多样的新要求,促使儿童逐渐运用抽象概念进行思维,促使他们思维水平开始从以具体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向以抽象思维为主要形式的过渡。

幼小衔接 家长别错了方向

幼儿阶段孩子能力的培养比知识的学习更重要 ,以下是一年纪新生经常遇到麻烦:

1、 湿衣服穿了一天

  嘟嘟上一年级了,因为前段时间下雨,学校操场上积了很多泥水,嘟嘟不小心摔了一跤,衣服裤子全打湿了,他不知道向老师或家长寻求帮助,穿了一天湿衣服,结果感冒了。

  能力缺失:自我服务。

  提醒家长:家长要让孩子懂得玩耍、运动前要在背上垫块小毛巾,之后要擦汗,并根据天气冷暖变化增减衣服。

2、吃不饱饭

  学校给小学生准备的饭菜是照顾一到六年级学生的,许多菜里会放辣椒等调料。悦悦上小学后总是吃不饱,她怕吃辣的菜,吃饭速度又慢,还没吃完饭,生活老师已经开始收拾碗筷了。

  能力缺失:自我服务。

  提醒家长:家长应该帮助孩子形成正确的就餐习惯,不要嫌他吃得慢就追着喂。

3、厕所在哪里

  小学教室里没厕所,一个校园只有一个很大的公共厕所,而且分为男厕所、女厕所。萌萌刚上小学时,常常找不到厕所,有时着急地哭起来,有时来不及了还尿在裤子上,有时找到了却进了女厕所,或发现没有带纸巾……

  能力缺失:自我服务。

  提醒家长:幼儿园每个班都有男女小朋友公用的厕所,老师还准备了纸巾让孩子随意拿取,这是幼儿园与小学的巨大差别。在公共场合,家长可引导孩子区分男女厕所,带纸巾等。

4、总是爱插嘴

  天天是一年级小学生了,他很聪明,老师既喜欢他,又头疼他——天天喜欢回答问题,老师都还没有问完,他就站起来回答,还总是爱插嘴打断老师的讲课。

  能力缺失:规则意识。

  提醒家长:幼儿园是游戏化教学,不规范的低控制占游戏教学的主导部分。平时,家长可以教给孩子一些家庭礼仪,比如,父母和朋友说话时,小孩子不能随意插嘴,明白随便打断别人说话是很不礼貌的。

5、变内向了

  豆豆在幼儿园很活泼,可自从豆豆上小学后,妈妈却发现她变内向了,也没交到什么好朋友,整天孤孤单单,让人很担心。

  能力缺失:交往能力。

  提醒家长:家长应该鼓励孩子每天花半小时与邻居家的孩子交往,扩大交往面。

6、上课了却要去尿尿

  彬彬进入小学已经两个月了,但他却总是忘记课间10分钟应该先上厕所。当上课铃响起时,他才慌慌张张跑去上厕所,影响任课老师的正常上课。

  能力缺失:规则意识。

  提醒家长:幼儿园里孩子随时可上厕所,而到小学后,则只能在课间10分钟去上(特殊情况除外)。家长要让孩子懂得合理安排课间10分钟:先上厕所,然后准备下节课需要的东西,最后才是玩。

7、书包一团糟

  打开小宇的书包,你会发现:所有的东西都塞在一起,卫生纸和乒乓球拍放一块,作业本和小汗巾放一块,水彩笔和小背心放一块……这样找起东西来很难。

  能力缺失:独立能力。

  提醒家长:家长要教会孩子怎样分类整理书包,以便拿取。

8、忘记带书本

  妮妮又忘带作业本了!不光如此,老师让孩子们把作业拿回去让家长签字,通知家长参加某个活动,从家里带一盆小植物装饰教室……妮妮都记不住,让所有老师都感到很头痛。

  能力缺失:任务意识。

  提醒家长:家长要积极配合幼儿园老师布置的作业:编一个故事、唱一首儿歌、栽一盆植物等,让孩子形成任务意识。

为什么会出现以上问题

(一)片面衔接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也是终身教师。幼小衔接在很大程度上要有家长的参与才能很好地完成。然而毋庸讳言,大多数家长有不少观念还比较陈旧。他们重智育轻德育,重知识积累,轻身心发展,拔苗助长、压抑天性,教育观念有很多偏差。很多家长重视技能技巧的训练而忽视幼儿的全面发展,重视短期成效而忽视幼儿的终身发展,甚至有的家由出于过急而超前训练,竟将小学一年级的课本内容提前交给幼儿掌握,这非但不能提高儿童入学的适应能力,而且还造成了种种弊端:儿童刚入学时,确实感到轻松,自以为老师教的知识自己都学过了,已经会了,就不认真听课,从而养成不专心的不良习惯。当进入新的学习知识阶段时,“储备”用完,以往的知识优势不在了,又缺乏积极思考问题、主动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心理和能力,也缺乏认真学习的习惯,这时就会出现适应困难,学习“没后劲”等问题。同时,由于幼儿教师没有经过小学教育的专门训练,对小学教学要求不甚了解,所教知识和技能有时不够规范,使儿童养成不正确的习惯,如书写汉字的笔顺错误,读拼音不能“直呼”等,致使儿童刚入学就面临首先纠正错误的问题,阻碍了儿童应有的发展。

(二)幼儿园、小学、家长衔接不够。

幼儿园、小学、家长三方的沟通与交流不够。孩子的家长对自己孩子的教育过于依赖学校的老师,认为自己把孩子送到学校接受教育就可以不管了,教育问题都是老师的责任。幼儿园将幼小衔接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积极开展幼儿入学前的准备工作,而小学却被动等待幼儿园靠上来,形成衔接上的“一边倒”。有的幼儿园与小学都积极开展衔接工作,开展丰富多彩的衔接活动,但在实际研讨过程中,由于理念差异而产生分歧,双方相持不下。这些都明显有悖于孩子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不利于幼小衔接工作的顺利进行。

针对以上情况,家长不能等,也不能心存侥幸,而是要采取积极主动科学的方法引导孩子顺利实现幼小衔接的过程。

幼小衔接家长实用方案

  从现在起距今年9月秋季开学,还有几个月时间了。这段时间,对今年初入小学的孩子来说,是一个不平凡的日子,他们将从幼儿园走向小学,开始接受正规的启蒙教育。

  如何让孩子在学习的起步阶段,就能尽快适应小学的学习生活?如何把孩子的心态调节到与小学生活节奏相合拍的状态?如何使暑期成为孩子顺利入学的佳期?

  帮助孩子起好步

  我们都明白,每个孩子就是一个世界。我们也明白,每个孩子走向世界的方式、途径是不一样的。当孩子进入小学时,家长的期望高高,期待切切。这完全可从“可怜天下父母心”上得到最大程度的理解。

  家长都想孩子“一鸣惊人”。然而,对今年进入小学的一年级新生来说,家长的责任很重,这一方面来自于自我加压和社会竞争的双重因素,另方面也来自于价值观念和培育的双重困惑。

  正确的观念和做法是什么?我想,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观念要转变,要从片面追求学业分数向关注全面成长转向,小学新生开始了学校启蒙教育的第一步,家长要帮助孩子起好步,这不是一般的多识几个字、多算几道题就能解决的,而是要从心理、精神、习惯等方面加大引导的力度,更从情感、态度、人生等方面加强指导的强度。一句话,让孩子迈出的人生重要一步坚实有力。

  理率先:家长理顺育儿理念

  要使孩子在“学习准备期”中表现出色,家长首先要在育儿理念上进行转变,要从关注孩子单纯的知识学习变为重视孩子全面的成长。

话题1:面对幼小衔接,家长应持怎样的态度?

答:家长的态度既要积极,也要有方。幼小衔接的关键不是知识的衔接,而是能力的衔接,应该从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和良好习惯入手。作为家长首先要激发孩子对新校园的向往之情。一般说来,孩子到了六、七岁的年龄,心理和身体各个方面都基本上具备了接受小学教育的条件。这一阶段,由于环境、家庭、学校的影响,儿童开始羡慕小学生的生活,羡慕新书本、新书包、新铅笔盒,羡慕红领巾等。儿童心理的发展和客观环境的影响,使他们产生了上学读书的强烈愿望,时时刻刻流露出要成为一名小学生的美好情怀。此时,作为家长应该细心体察孩子的情绪和心态,和孩子一道,以满腔热情来迎接他们的新生活。比如,夫妇俩一起故意用羡慕的口吻对孩子说:“田田长大了,真了不起,马上就要成为一名小学生了。” 让孩子产生当小学生的光荣感、自豪感。其次要让孩子熟悉校园,减少距离感。利用节假日或散步的机会,带着孩子到校园转一转,熟悉熟悉环境,乘机诱导孩子:“这所学校多美丽,多干净呀!这里的老师可有学问啦,他们教小朋友认字、数数、唱歌、跳舞、学知识。在这里读书,你也会跟小哥哥、小姐姐一样变得更加聪明、能干。”同时给他介绍熟悉校园环境,入学后陌生感就不会太强烈了。除参观主要教学楼以外,要熟悉食堂、饮水处、操场、厕所等地及它们之间的路线。在给孩子介绍时,多用一些鼓励的积极话语,让孩子觉得能够上小学是一件非常自豪而高兴的事情。第三、树立榜样,增强入学愿望。孩子有很强的模仿能力,尤其对于大哥哥大姐姐,都有一种打心底里的崇拜之情,对他们的一些言行有很强的模仿动机。爸爸妈妈可以让孩子结识几个正在读小学的哥哥姐姐,让他们多接触、交流,让孩子更加了解小学生活,增强入学愿望。 尽量找亲戚、朋友与邻居等比较熟悉的人家里的孩子。如果你的孩子与其不是很熟的话,你最好事先与小学生有个沟通。孩子与小学生之间的接触不要很频繁。小学的课业较重,尤其是高年级的小学生,只要有那么一两次的接触,并且事先与小学生沟通好,就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在小学生与孩子的交流中,除了让小学生讲一讲小学的一些新鲜事与高兴事外,还可以让他说一说在小学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与困难,毕竟除了正面印象外,给孩子打一下预防针也是必要的。

友情提醒:激发孩子上小学的热情。千万不要用“上学就要受苦头”等话来吓孩子,而是要说一些欣赏与鼓励的话,如:“你真的长大了”“你越来越像小学生了”“我们家要有小学生了!”这样,会让孩子觉得上小学很光荣,很自豪。

  事在为:家长踏好准备节奏

“学习准备期”所要完成的任务是一个过程。按一般而言,可分为学前、学中和学后,应抓紧学前、关注学中、延伸学后。

话题2:入学前,家长如何培养孩子最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

答: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人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九十年代初,中国和日本曾共同举办了一次中日学生夏令营活动,活动中,中国儿童暴露出的最大弱点是生活能力差。一时间,日本新闻媒体便大肆鼓吹日本学生在二十一世纪将战胜中国学生,贬低中国学生的能力和德行。姑且不管日本人贬低中国学生的动机是什么,但这一问题,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家长和老师的深思。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能力的发展有一个关键期,在关键期内,儿童的能力易于养成,过了培养期,过了关键期,儿童能力的培养就显得特别困难。我们常常看到一些父母,孩子上学了,还要一口一口给他喂饭;作业做完了,总是亲自帮他订正错误;进出们总是帮着孩子整理书包。只要孩子存在的地方,就有父母的身影。如此这般,做父母的的确很辛苦,可孩子却越养越无能了。

我们知道,孩子在幼儿园里,过的是一种集体生活,整天都有老师跟班,生活上遇到困难,如穿衣服、系鞋带等,会及时得到老师的及时帮助。进入小学后,孩子过的是一种相对独立的学习生活,像系鞋带,上厕所,准备学习用品等问题,都得靠孩子自已,孩子动作慢,能力差,势必会影响他的学习。从优秀教师多年的实践中发现,小学阶段,学习成绩优秀的总是那些能力强的学生。

生活自理能力是入学准备的必要内容。入学前,孩子需要的生活自理能力包括:能有序地整理自己的物品和玩具。用好的东西及时归位,保持整洁。能正确处理好用餐、盥洗、排泄等事情。能帮助家人、自己做力所能及的家务。比较合理地计划并安排好自己的时间和活动内容。

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首先要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要让孩子知道,自己长大了,即将成为一个小学生了,生活、学习不能完全依靠父母和老师,要慢慢地学会自理生活、学习和劳动,遇到问题和困难自己要想办法解决。要培养孩子在学习生活中学会自我观察、自我体验、自我监督、自我批评、自我评价和自我控制等。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让他们懂得什么时候应该做什么事并一定做好什么时候不该做什么事,并控制自己的愿望和行为。其次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培养孩子衣食住行、吃喝拉撒等方面的自理能力和习惯,逐渐减少父母或其他成人的照顾。在日常生活中,让他们学会自己睡觉起床,脱穿衣服鞋袜,铺床叠被;学会洗脸、漱口、刷牙、洗手、洗脚、自己大小便;学会摆放、洗涮碗筷、端菜盛饭、收拾饭桌;学会洗简单的衣物,如小手绢、袜子等。第三、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和动手能力。教给孩子有关学校生活的常规知识,要求孩子爱护和整理书包、课本、画册、文具和玩具;学会使用剪刀、卷笔刀、橡皮和其他工具,并能制作简单的玩具等。第四、培养孩子的劳动能力。要求孩子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学点简单的劳动技能,会开关门窗,扫地、抹桌椅,在活动、游戏或开饭前后,拿出或放回餐具、玩具、用具和图书等。

建议家长们谨记:孩子能做和应该做的事情,应让孩子自己去做。家长要帮助他们在实际行动中克服困难,而不要代替他们克服困难,当孩子遇到困难时,要不断给予鼓舞,使其具有较强的信心和决心,以至不达目的,决不罢休。此外,还要在克服困难的方法和技术上给予适当的指导,让孩子掌握克服困难的技巧,少走弯路。

话题3:家长如何帮助孩子进行入学的身体准备方面?

答:保证孩子充足的营养和休息,使他们身心健康,预防疾病发生;要求孩子积极锻炼身体,增强体质;鉴于小学生在校大部分时间是上课,课间休息和游戏时间短,课后又有作业,而且上学放学和上下课都有严格的时间规定,这样既增加了孩子的心理紧张,又加快了生活节奏。为了使他们较快地适应小学的生活节奏,家长要使孩子在家的作息时间与学校的作息制度尽量保持一致,逐步适应,以免因突然改变生活习惯和作息时间而影响健康;保护好孩子的眼(视力)和耳(听力);教育孩子注意安全,让他们懂得并遵守交通规则,学会看红、绿灯,走人行道。迷路时要找JC。教育孩子不能玩水、玩火、拨弄电源开关等,以免发生事故;入学前应带孩子到医院作一次体格检查,了解孩子生长发育的状况是否符合各项指标。

话题4:暑假中,家长如何指导孩子有规律地生活?

  答:作息有规律也是帮助孩子树立规则意识,适应社会生活的重要方面。

  一是逐步帮助孩子确立时间观念。在孩子做某件事(喝水、上厕所、做作业等)之前,要让他作好充分准备,明确需要完成的时间。一旦开始,就不允许以各种借口来拖延时间(如,来回走动)。另外,可为孩子准备一个定时的小闹钟,规定好时间限制,让孩子自我监督,自己控制时间。

  二是安排孩子相对稳定的作息时间。家长最好能与孩子共同制作一张作息时间表,贴在孩子看得到的地方,并要求孩子按照时间表去做相应的事。

三是作息有序与灵活调整相结合。孩子升入小学后,在作息时间上,会有许多意外的变化,为了增强孩子的适应性,父母可以有意识地安排一两次打破常规时间的事情,如:晚上一起外出观看夜景、休息日一起看球赛等。如果过分刻板地严格遵守作息时间,孩子的适应性反而会大大降低。

话题5:家长如何进行孩子七力的提高?

答:七力分别是:1.观察力。家长要多带孩子去动物园,区别驴和马、猩猩和猴子、乌龟和甲鱼;多去天文馆,观察夏日的夜空,寻找北斗七星;多去植物园,多识一些花草,观察它们的根、茎、叶、花的形状和颜色。2.记忆力。教孩子背唐诗、背九九乘法口诀表;背亲戚朋友家的电话号码;听完故事复述完整。不怕重复,重复加深记忆,和遗忘作斗争。3.思维力。教孩子下五子棋、跳棋、象棋;多和父母交谈;鼓励孩子争辩;多听广播,少看电视。4.想象力。父母与孩子互相编故事,以同样的故事开头,续上不同的结尾;鼓励孩子不按图纸垒积木、插塑块;把玩具组合起来按具体情况玩;把汽车和JC组合成城市交通,把听诊器、炊具和布娃娃组合成医院或家庭……5.说的能力。首先训练爱说,爱开口表达;再训练说清楚,说明白;再训练说得有理。孩子爱说、会说,取决于家庭环境的宽松,取决于家庭成员的和睦融洽,取决于父母表达能力的示范是否到位。6.注意力。听父母讲话时,要眼睛看着家长;来了客人,要安静地听;要学会集中精力有始有终完咸一个游戏,不要中途而废。鼓励孩子自己玩、专注地玩。7.听的能力。家长要耐心听孩子说,这是一种示范。要求孩子听家长说,说完之后复述要点。家长可以重复一遍,让孩子再听。

话题6:入学前,如何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答: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浓厚的学习兴趣、正确的学习方法一样,在学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孩子一旦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将受益终身。

1、养成课前准备的好习惯

告诉孩子,上课之前要打两次铃,第一次是预备铃,听到预备铃,要赶紧进教室,把上课用的书、本子、笔拿好,并摆放整齐,不用的东西,不要放在桌上,然后,安安静静的坐着等老师来上课。第二次是上课铃,打了上课铃,老师就要给小朋友们上课了。上学前,家长可在家进行模拟表演。

2、养成正确的坐写姿势

坐姿是人体态美的外在表现,传达着丰富的信息,是给人的一种直观的感觉,是第一印象的重要表达元素。端正优雅的坐姿。可以带给人以文雅稳中、自然大方的美感,可以显示个性庄重儒雅的魅力。中国传统对坐姿美的要求,精炼的概括为三个字“坐如钟”。可见,人们理想的坐姿是端正、稳重。这其中不仅表达了人们对外在形态美的追求,更蕴含了人们追求健康的美好愿望。因为坐姿与健康也是息息相关。

正确的坐姿双脚应该脚踏实地、小腿应该与地面垂直,大腿与地面水平;手臂应放松地放在桌子上;桌子和学习家具高度应该可调节;座位应向前倾斜2度;座位深度应该定位准确;大腿不应该接触座位前沿;靠背应该适合后背并支撑腰椎;腿部应该有足够得空间。正确的坐姿不仅仅是坐得直,而是保持腰脊柱处于自然的“S”形弯曲状态。此时身体的重量均匀分布在各个腰椎间盘上,脊柱所能承受的力量是任何一个其他姿势的10倍。

孩子们正处于发育阶段,而且是各方面习惯培养和形成的重要时期,因此在这个时期强调孩子的坐姿,督促孩子养成正确、良好的坐姿,其意义是显得尤为重要了。好的习惯养成将使孩子受益终身。

一方面,孩子们的骨骼正处于发育阶段,柔韧性非常好,但同时也非常容易受到“冲击”。当孩子在读书写字、看电视、玩游戏时不注意坐姿,或者由于桌椅比例不相匹配导致孩子坐姿不正确等等,久而久之,孩子便将养成不良的坐姿习惯,很有可能造成孩子骨骼的变形,不利于身体保持平衡,出现驼背或肌肉疲劳等症状。这些都不利于孩子的健康。为此,请关注孩子的坐姿,使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习惯。

另一方面,坐姿与孩子的视力也密切相关。不正确的坐姿会造成眼睛的疲劳、使眼睫状肌调节长期处于紧张状态,长期以往,势必导致视力的下降。以往由于孩子用的书桌高度不合适父母在孩子学读书写字的时候要经常提醒孩子注意坐姿,容易影响孩子学习时的注意力,而且也很难有效果。家长要告诉他们,不要趴在桌上,或者翘脚架腿。因为良好的坐姿有利于骨骼生长,有利于身体健康。

我们有些家长望子成龙心切,提前教孩子认字、写字,往往忽视了孩子写字的姿势。“先入为主”,坏习惯形成了,就很难纠正。错误的写字方法,既影响字体美观,又影响写字速度,还影响孩子的小肌肉和骨骼的发育。

正确的写字姿势包括三方面:1、坐姿正确,做到“一直一正二平”,即身体直,头正,肩平,腿平。2、执笔姿势正确,大拇指和食指夹住笔杆,其余三指托住,笔杆向后稍斜,靠在虎口处。3、做到“三个一”:眼离书本一尺;胸离桌子一拳;手离笔尖一寸。

3、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要防止三种读书现象。一是“念经书”,就是眼睛看着别处,和尚念经似的,有口无心;二是“看时书”,就是读书时老是看时间,你让我读半小时,我就读半小时,看看时间到了没有;三是“数量书”,就是读书的遍数为标准,你让我读三遍,我就读三遍,读一遍数一遍。这三种读书都是没有质量的读书。

教育孩子读书时要做到“三到”:眼到、口到、心到,也就是边读,边看,边思考。低年级课文大多图文并茂,读读课文,看看图,图文对照想一想,读书就有效率,有质量。一二年级读书要以朗读为主,用普通话朗读,口齿要清楚,声音要响亮,不漏字、添字,不读错字,不读破句子。长期培养,可以提高孩子对语言感受的敏锐性。

4、养成良好的交际习惯

要告诫儿童学会倾听,别人说话时,不能心不在焉,要专心致志地听,了解对方说话的主要内容和意思;学会讲普通话,声音适度,口齿清楚,语速适中,使对方能听懂自己要表达的意思;与别人交谈,态度要自然、大放、有礼貌。



光滨冬  评论于  2021-12-3 09:28:35
我来过我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