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 2021-11-4 17:51:10
最近,有个朋友来找我,她觉得专注力是个伪命题。
+ U0 y% S; e  v" P% |她说,从小也很注重孩子专注力的培养,比如注意玩具的数量啊,尽量不打扰孩子正在做的事情啊,孩子也能听完她读一本绘本。
& m/ \6 R: I( X' b, a

& g3 c& ~. a/ H+ o8 c9 T按理说,专注力挺好的呀,但从幼儿园中班开始就发现,专注力的优势根本没有体现啊,还经常被老师反馈,孩子专注力不够好。
, M; a! G6 C& v6 U  K, z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9 q; s2 `9 `/ z3 P6 R
专注力大家都很关心,但似乎一直以来,大家对于专注力总有很多迷思。0 ^) W( ]& K: y0 m
7 K) X1 Y# k* I" b/ [1 B2 W
比如,每次和大家分享如何引导孩子,就会有人问,这样不就是打扰孩子的专注力了吗?6 U3 L/ j5 S" G( ~
再比如,谈到评判孩子专注力好坏,大家举例的都是,可以一个人玩多久,可以听绘本多长时间。
2 ?: `4 j; @% P9 c还有就是开头提到的,为啥小时候专注力感觉还可以,到了上学没啥帮助呢?
5 A& {4 ?# G7 N; |. ~
7 v" J8 Z) b* p3 x0 o# R' y; `
专注力,是一种能力,而和每个能力培养一样,专注力是需要进阶的。( U8 E# b8 y8 M' L7 m
专注力是分简单专注、共同专注、沉浸其中、收回专注,这四个层面的。
- ?0 f+ [* G& ~! Z

& Y( W. D5 W, {# E
6 r  x1 k1 O! I- P( u' _4 A. ~$ Y1 W
那么上面举例的这些例子,其实都是在“简单专注”这个层面的,也的确都是对的做法。
: q9 Y/ W; @8 I# o) I. C但如果只是停留在这个层面而不跃升,那么就会出现觉得专注力是个伪命题,没啥用的结论。
3 I0 \! f; d; v9 v1
8 P6 ?6 Z1 w4 R8 R% b4 i9 }
: U! Z; Q3 J  d5 J( i5 c! P

% ]3 P* L7 g+ G4 ~简单专注* |% ~* z! f7 |8 l5 x% ]9 |# M
第一阶段是“简单专注”,这是大家比较熟悉的,也是看过最多育儿文章的阶段。
4 j; M* g. a; M. s重点来说就是,不要过度打扰,不要过度干预,创造一个较少干扰的环境。6 L; Y$ o$ O) P8 n/ c

* j( }4 h" V  x这个阶段,我就不展开说了,那些培养引导的方法论,其实都是对的,都是早期专注力的基础。之所以产生疑惑是因为后面几个阶段的需求,我们并没有跟上。' \8 v6 h8 C6 D5 A1 a
5 f! k9 W& S1 E5 S5 s
0 Q  I0 g: o: z
2
4 Z( y+ ^0 F  {4 Y$ d: V( O  u6 x$ V* R4 @9 p+ b9 v2 }8 S
共同关注
) {/ A. q; P% n  G( B3 }, Z当一个孩子在专注玩某个玩具时,突然抬起头让我们看他们正在玩的,或者想要引起你的注意,这就是“共同关注”的萌芽。5 f# Z5 p  Q( L
“共同关注”,是专注力发展很重要的阶段。  z" T* \4 ^) F) n. F, O
我们想一下,专注力肯定不该是孩子“一个人”做事,上学后真正有专注力的孩子,是需要对老师讲解的东西专注,那就是“共同专注”。
9 D5 _) \' |4 f; B这么一说是不是不会纠结,到底是否需要引导孩子了吧?
6 b' I: V, }0 W' y而且这个阶段特别重要,因为当孩子可以完成“基本”的内容后,如果没有挑战,基本上他们就会觉得无聊,反而丢失了“专注力”。
) w4 D. A9 ^! f1 f! Q4 B4 N3 X这个阶段最好的引导方法就是“搭脚手架”。% Y9 x! m7 ?8 Q. K) A
: ~) M' B4 c- {) P: K$ N! y
比如,小D当时已经可以自己把积木搭高,她其实是非常感兴趣这项简单重复的游戏。% G; s! l1 B' S" W- W( A
但是好长一段时间都只是停留在这个阶段了,这时我自己心里就有一个小提醒了,大脑的“工程队”没有继续工作了,我要帮她“搭脚手架”了。! Z1 ^" k$ t/ B. R+ e7 U! |! O8 N
于是,她在搭高后,我在一旁也拿了几块按在她的塔旁边,这样就成了一座桥,然后我说,“哇,你看,塔变成桥了。”: u9 m$ m" M- q7 L" Z+ a1 w5 k
看到她被我吸引后,我就继续把桥分解,边做边解说,“你看,两个相同的塔,当中放一根,啊,就变成桥了。”
, H7 _: M8 p9 o* I8 B3 H4 y为了帮助她更好理解桥的概念,我又随手拿了一个小人,演示给她看,“你看,小人可以走在桥下,啊,过桥了。也可以走在桥上,啊,又过桥了。”' p3 k; r; C( Z/ a5 s! I5 F
小D不仅感兴趣,而且还被逗乐了。看我做完后,就自己兴致勃勃地尝试了起来。这就是她在提高的第一步,就是可以基于现在有的技能再扩展,而不是满足于现有的技能。
7 q) F$ {, d9 I( I# X而有了拓展后,她又继续专注地玩了起来,还能玩好久。
1 r" {' G( S% H9 G
9 Z) l3 q# B, p7 m  a" S: Z大部分情况下,孩子对于玩具、绘本都容易出现“浅尝则止”的情况。
* c4 Y6 h" s7 A, z- `1 v这时候其实就是需要我们父母的陪伴,有策略的引导,帮助他们可以去发现,还有更多更好的玩法,还有更加进阶的挑战。
$ y5 t' C" j9 x# e* L) V$ j( G这个在“共同关注”下的引导,其实就是在加长孩子“专注力”的时间。2 {  ]- }5 C9 W. M" ]( U
4 t1 x3 P; L/ k+ [7 c# L
3
. T/ c" \* i& A0 L
$ f* h- g# e" `, x
# B% t  p2 B+ @( q% v
沉浸其中% V6 J+ V3 B; w) V( j, {/ m
这是专注力的第三阶段,也是比较难的阶段,我们大部分成年人其实也做不到,那就是可以真正沉浸其中,享受挑战,而达到心流的状态。4 ^# [, B5 T9 ]" B& `7 A

4 Q7 h: d& {0 b8 Z1 h# S但好消息是,孩子的可塑性高,在早期引导得到,反而容易进入到高阶的专注力阶段。
% t6 t0 H* k9 h, m$ ?# f2 u7 P, {- k, ^
! F" }$ X+ I! Q/ {6 |3 C
1、认可他们的热爱' H$ E* g- s3 }! o0 ^" O8 V( q# }
每个孩子小时候都会有各种各样的痴迷,这其实是天然的“沉浸其中”的能力,我们要做的就是,多欣赏、多认可。' R! S: Q5 S' M' I( N  s
. u7 H4 \6 V/ A2 a. r
不管是玩奥特曼还是玩公主,大家可以去试试看,当我们去发现他们玩耍的价值,饶有兴趣地听他们滔滔不绝,孩子就会眼睛亮亮的,无比自豪和开心。0 k% G) }! Z0 P( t( Y2 o; i1 W
当大脑沉浸在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而忘记时间的那一刻,会分泌多巴胺,让人感受到幸福和满足。
* M$ F$ ]+ [2 I) p4 v如果早期孩子自发的这些体验得到了我们的正面反馈,那么大脑就会得到刺激,分泌更多的“心流”多巴胺。" _& \/ X/ C' g
这些“心流”多巴胺也是完全可以发挥到今后生活学习的其他方面,用来提醒孩子去挑战,或者通过兴趣来带动其他事情。
7 I% l. l% \- ?% i9 C' |6 e2、创造“心流”% l0 m7 {* F' X3 v& o; {9 U4 U
在共同关注里提到,我们是需要陪伴和引导来提高孩子的专注力的。那么到了这个阶段后,就需要有意识地帮助孩子创造“心流”的机会。. ~, Q' q& i5 j) m# ?2 [
进入心流状态是需要具备5个条件的:
热爱你所做的事;具备一定的技能;要有挑战性,但不会太有挑战,难度大概微微超过当下的能力;有阶段性的反馈和奖励;有明确的目标,并且知道大致的步骤。

. d. e% j) U( c8 T( n# E8 j) `9 Z7 P这五个条件都具备的时候,孩子就更容易进入“沉浸其中”的状态。8 {8 b6 d' B& T- @" @% z" W
8 i! u; a& }/ S$ N( h+ A% F& P4 t

' K7 G, ^7 j  d8 M这么一想,不难发现,早期帮助孩子培养一个兴趣爱好的重要性。兴趣爱好能坚持下来,的确是热爱,但随着时间推移,孩子会发现,也有挑战也需要努力。
/ p" K+ B4 I9 _+ v! a' y3 \' {3 T而且孩子之前从兴趣爱好中得到过正面反馈,也明确知道下一阶段的目标。, ]. D$ s5 h* N) L1 d% h* z

) d" F9 A" C2 z2 K# W2 z当然,这里面要注意,非逼着孩子“坚持”某个我们认为重要的兴趣,这不能锻炼“沉浸其中”,只会摧毁他们的专注力和自驱力,因为“度日如年“时,不可能会有专注。
; \: X& Q0 }7 Y, b7 y$ H“沉浸其中”的状态,并不是每个人都会有。这也是为什么,我曾经反复提到,需要帮助孩子发现热爱。1 U: ^7 l9 h: h' R9 K

1 G+ f: b, {$ A! E* r
如果,真的无法有这样的状态,那么大部分人其实都是需要靠一定的自控力,来帮助我们完成很多需要完成的事情,孩子也一样。" v! i% J1 N! m+ @9 ^; E. X
" P% e+ b! |! ?
这点就不做今天的文章展开了。) b5 W& E  ]6 S& G1 n

: ?/ r; D6 j6 S- E* X9 ~2 _& s: d
7 e& E2 U/ L" y  u1 [4
8 q1 f, Q$ k# |* ^" n7 R; C- r" @5 r( a4 G

! g. a; ?- A6 }6 {$ V
/ G' R. H/ Q2 m收回专注  }0 W$ j# l- k. K. l
最后一个阶段,就是收回专注,这也是大家容易忽略的。3 ~& U1 ^2 v8 E# y: [% w
# l9 }) E& n' n: O
我们通常总觉得,专注力都是需要创造一个不打扰、安静的环境。这个的确对,但最高境界其实是,可以自如地收回专注力。5 e7 u: \  v! H5 K
当我们发现,孩子的专注力挺不错的时候,建议大家可以慢慢放下之前的引导、陪伴、环境因素等。
* i; v( a9 `$ ~, l2 J/ E让孩子在吵闹、干扰很多的环境下,去学习“收回专注”。这一点对于孩子来说,也是长期受益的,毕竟以后的学习工作生活环境,不可能永远“干净”。) ^! T! E/ B' S
/ j& ?4 Z- o& n5 [. ?
但任何事情都需要一步一步来,孩子小的时候,尤其前面的“简单专注”和“共同专注”,这两个基础没有做好,就不要着急让孩子锻炼“收回专注”。
& {& ^/ W4 o: L" t& k, Z; b1 Z' A
+ f. d  d2 z+ a5 a7 T
看到这里,我知道很多朋友会问,上面这四个阶段,分别对应年龄是什么?
, r, @2 _- t" q, C4 \2 P( T" H

& U% `. w8 c4 E) _8 _抱歉,这并没有一刀切的年龄,专注力是需要土壤的,贫瘠土壤下,不管多大,仍然不会发展出专注力。
  E2 p  }: Q+ i) b$ Y: r! Y9 n9 `( W3 V7 L4 i' F! W- n$ T
' V0 O  k+ t& y" P1 e& [9 B
最近开学后,新晋幼儿园家长和小学生家长们都在面对新的挑战。专注力也是后台被问到很多的话题。
( R( I+ Q2 W  `$ ^" Y' D" ~+ a5 _

  n) F5 V1 X4 X& h1 O) P) ^! `" N学习育儿6年多,我最深的感触就是,随着孩子的成长,我们也在不断迭代自己的育儿知识。
9 C0 C; O# P; V/ S. ?同样是专注力,孩子两三岁时,我们更多关注的是他能集中几分钟的注意力,孩子五六岁时,我们就该看到“共同关注”和“沉浸其中”这两个层面。4 q8 D9 w& \+ V0 Q# {' L! Q$ s
因为大家的提问,也让我有机会把育儿问题不断拆解,我们对育儿问题的理解,也在随着孩子的成长不断深入。
6 k$ G3 Q; R2 C7 T! `我们知道的多了,才发现我们不知道的更多。希望每一日,都是精进的,和大家共勉。
" s3 n& C, U# g' t5 x8 P+ \, x
我的爱币满屋子,求爱贝发美元啊!
爱贝亲子绘本馆江宁莱茵店 爱贝亲子绘本馆江宁莱茵店为0-12岁孩子引进了上万本原版绘本有声图书,让孩子选择适合的绘本,在有声的世界里从小培养终生受益的阅读兴趣!(公众号:aibei-2011;一对一微信咨询wnm1623). 群主: 爱贝亲子绘本馆江宁莱茵店
加入圈子
新手不会玩?快快看这里

推荐爱贝家长圈

家长圈精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