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个朋友来找我,她觉得专注力是个伪命题。
: J1 ^; _/ t* N6 I m7 i/ ~: j9 ?她说,从小也很注重孩子专注力的培养,比如注意玩具的数量啊,尽量不打扰孩子正在做的事情啊,孩子也能听完她读一本绘本。
' J3 H" P5 y4 @9 l
. E/ i6 A# e0 Y) ~* }按理说,专注力挺好的呀,但从幼儿园中班开始就发现,专注力的优势根本没有体现啊,还经常被老师反馈,孩子专注力不够好。- r2 r8 [' ?- g+ m) c& k9 j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K# Z& t% O/ Z0 g4 ?
专注力大家都很关心,但似乎一直以来,大家对于专注力总有很多迷思。2 Z( K; ?2 h2 x$ f9 S+ j
) B b$ n+ \7 s比如,每次和大家分享如何引导孩子,就会有人问,这样不就是打扰孩子的专注力了吗?& s4 p6 m! o* z: [# T# J! _
再比如,谈到评判孩子专注力好坏,大家举例的都是,可以一个人玩多久,可以听绘本多长时间。5 n7 R2 n$ s% |5 W. Z
还有就是开头提到的,为啥小时候专注力感觉还可以,到了上学没啥帮助呢?. ^& A t' \# V8 o! d
$ a8 S+ l9 }- y$ i0 D" X+ i: k, | C专注力,是一种能力,而和每个能力培养一样,专注力是需要进阶的。& n$ H# d& Z& t" l" |) \6 K+ j1 u7 N
专注力是分简单专注、共同专注、沉浸其中、收回专注,这四个层面的。
5 l# D) |0 L0 G6 f+ }8 U5 c" c0 k
, a) l3 E) p( C- V8 a
0 T4 }- k- s2 F1 ?7 C2 F/ G3 I, A# u# B2 A
那么上面举例的这些例子,其实都是在“简单专注”这个层面的,也的确都是对的做法。. v& J! X7 Y5 V$ U* L
但如果只是停留在这个层面而不跃升,那么就会出现觉得专注力是个伪命题,没啥用的结论。3 F" x/ [/ |! {! k; N! w0 r, M
1
) T; k B5 D6 P4 W* S; n! T# a7 d' f7 c! ^: X( L9 d( N9 M
& e( s# L9 s5 Q
简单专注! g9 W/ Q6 l9 G% ~9 F
第一阶段是“简单专注”,这是大家比较熟悉的,也是看过最多育儿文章的阶段。0 L7 u+ ~ L1 ^ K/ O* Q. r$ _. x
重点来说就是,不要过度打扰,不要过度干预,创造一个较少干扰的环境。
4 G1 e) Q6 j A! X1 a% G- u- ~/ s# w; B4 O3 {; S8 V8 d
这个阶段,我就不展开说了,那些培养引导的方法论,其实都是对的,都是早期专注力的基础。之所以产生疑惑是因为后面几个阶段的需求,我们并没有跟上。5 T, y' `$ Z% u8 k% ]0 g
+ X- s4 T) h8 l, s8 r/ L# Y
9 |3 }3 E# z* S+ }/ F9 X2. K: e& U. Z* G) \5 Q( O4 k. ?
% W8 `% T) D P1 c: [$ B
共同关注. l2 q' |5 k: x; q6 B
当一个孩子在专注玩某个玩具时,突然抬起头让我们看他们正在玩的,或者想要引起你的注意,这就是“共同关注”的萌芽。
8 O' F# |! O" Q“共同关注”,是专注力发展很重要的阶段。4 ^: P t% ]; I% f
我们想一下,专注力肯定不该是孩子“一个人”做事,上学后真正有专注力的孩子,是需要对老师讲解的东西专注,那就是“共同专注”。+ z: J4 h3 x- F5 t @7 J
这么一说是不是不会纠结,到底是否需要引导孩子了吧?; [' j" p- g2 Q/ h2 W5 `( \ [
而且这个阶段特别重要,因为当孩子可以完成“基本”的内容后,如果没有挑战,基本上他们就会觉得无聊,反而丢失了“专注力”。
( X" X) g, f! C0 Q- ?; M Z4 R这个阶段最好的引导方法就是“搭脚手架”。
9 q0 D% K2 I0 M, w+ r" d0 L: }. C7 }* y
比如,小D当时已经可以自己把积木搭高,她其实是非常感兴趣这项简单重复的游戏。
* U" Y* w3 \& q$ E8 F+ x但是好长一段时间都只是停留在这个阶段了,这时我自己心里就有一个小提醒了,大脑的“工程队”没有继续工作了,我要帮她“搭脚手架”了。/ l) P* ?' D$ N6 _0 x/ |
于是,她在搭高后,我在一旁也拿了几块按在她的塔旁边,这样就成了一座桥,然后我说,“哇,你看,塔变成桥了。”
$ e) ~* C% U' x看到她被我吸引后,我就继续把桥分解,边做边解说,“你看,两个相同的塔,当中放一根,啊,就变成桥了。” z7 a$ A9 ?+ P4 p
为了帮助她更好理解桥的概念,我又随手拿了一个小人,演示给她看,“你看,小人可以走在桥下,啊,过桥了。也可以走在桥上,啊,又过桥了。”5 [2 t* |/ H4 ]- C0 y
小D不仅感兴趣,而且还被逗乐了。看我做完后,就自己兴致勃勃地尝试了起来。这就是她在提高的第一步,就是可以基于现在有的技能再扩展,而不是满足于现有的技能。& c/ Y6 j2 X; f+ y1 @/ R1 j
而有了拓展后,她又继续专注地玩了起来,还能玩好久。; E5 p8 L4 q. ~, R9 @' [. [
# G2 E& p! ?2 \: t: f大部分情况下,孩子对于玩具、绘本都容易出现“浅尝则止”的情况。
. `, p$ _3 \9 B- P: v这时候其实就是需要我们父母的陪伴,有策略的引导,帮助他们可以去发现,还有更多更好的玩法,还有更加进阶的挑战。
$ j) P5 m& \$ X这个在“共同关注”下的引导,其实就是在加长孩子“专注力”的时间。
9 @, g. g5 z" v1 F. M H7 f& x u5 C( q+ o) W" O
3
7 o* D( s. V, M- G7 [5 Y5 h8 Z
, q; }( f) o- R6 d$ p, T
1 H) V5 s8 K3 b& S: ^! C* ?沉浸其中7 \8 P+ q+ E# H, T
这是专注力的第三阶段,也是比较难的阶段,我们大部分成年人其实也做不到,那就是可以真正沉浸其中,享受挑战,而达到心流的状态。
$ R( p8 H# ?; f, R- t' ^+ j4 W- G+ `( y u) g+ Y' V- C$ X# m
但好消息是,孩子的可塑性高,在早期引导得到,反而容易进入到高阶的专注力阶段。0 w9 D# u$ N6 N2 \, O, Q" h
$ w1 |; p+ J5 w8 h! L; o$ y1 N A$ Z' |. y
1、认可他们的热爱4 _$ R# V! j$ F. C a
每个孩子小时候都会有各种各样的痴迷,这其实是天然的“沉浸其中”的能力,我们要做的就是,多欣赏、多认可。
0 N' c, M- w: w
# u0 U8 c4 N" t不管是玩奥特曼还是玩公主,大家可以去试试看,当我们去发现他们玩耍的价值,饶有兴趣地听他们滔滔不绝,孩子就会眼睛亮亮的,无比自豪和开心。( A& x% i( x" m+ R
当大脑沉浸在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而忘记时间的那一刻,会分泌多巴胺,让人感受到幸福和满足。: o3 ^: W% |2 {! ?! x
如果早期孩子自发的这些体验得到了我们的正面反馈,那么大脑就会得到刺激,分泌更多的“心流”多巴胺。# ~% ^9 w. C9 U0 ^* V
这些“心流”多巴胺也是完全可以发挥到今后生活学习的其他方面,用来提醒孩子去挑战,或者通过兴趣来带动其他事情。
9 b$ X/ q9 \* v* C5 G' F2 o2、创造“心流”
/ Z# n6 ~7 H+ u6 ?( H' J. M在共同关注里提到,我们是需要陪伴和引导来提高孩子的专注力的。那么到了这个阶段后,就需要有意识地帮助孩子创造“心流”的机会。
8 x# d6 u6 [ C" w+ P. x d进入心流状态是需要具备5个条件的:热爱你所做的事;具备一定的技能;要有挑战性,但不会太有挑战,难度大概微微超过当下的能力;有阶段性的反馈和奖励;有明确的目标,并且知道大致的步骤。 " A% A" t9 a$ ^6 m U m- l2 ~ B
这五个条件都具备的时候,孩子就更容易进入“沉浸其中”的状态。" T/ z. ?, {$ F/ ^7 t. U
1 _( A0 C% k6 h1 H% ~6 r: q
) ?$ t; C- q& U o3 x4 X1 g这么一想,不难发现,早期帮助孩子培养一个兴趣爱好的重要性。兴趣爱好能坚持下来,的确是热爱,但随着时间推移,孩子会发现,也有挑战也需要努力。
& I% o9 j3 I5 T而且孩子之前从兴趣爱好中得到过正面反馈,也明确知道下一阶段的目标。
# }3 I1 O3 \0 u3 z4 y7 L, ?- J+ f7 g3 n/ I5 B/ s1 o
当然,这里面要注意,非逼着孩子“坚持”某个我们认为重要的兴趣,这不能锻炼“沉浸其中”,只会摧毁他们的专注力和自驱力,因为“度日如年“时,不可能会有专注。4 G' f2 n: S# |4 r
“沉浸其中”的状态,并不是每个人都会有。这也是为什么,我曾经反复提到,需要帮助孩子发现热爱。
7 r1 ~' L4 Y: x. H5 |7 B% o+ M( O( O8 c
如果,真的无法有这样的状态,那么大部分人其实都是需要靠一定的自控力,来帮助我们完成很多需要完成的事情,孩子也一样。
4 V0 f) }3 Q) W! z: Z! ^# Y: G8 Y" P' i1 J( x2 y. l
这点就不做今天的文章展开了。
2 G6 z0 j3 v! M" E' Y. O; Y }
. Z9 g8 B8 G1 l
7 \! W. ?; \0 f- L4. o4 [8 d, ? z! W* Z; X
/ h2 G- P W, ?* w4 c* T! S& z. Q* U5 L! G
% S$ ^$ b9 G. s" ^
收回专注' s" I# F# H. }' J. T3 |; B
最后一个阶段,就是收回专注,这也是大家容易忽略的。
$ {- [/ D# Q4 u& r4 f: X4 [, e- G1 e. ?
我们通常总觉得,专注力都是需要创造一个不打扰、安静的环境。这个的确对,但最高境界其实是,可以自如地收回专注力。8 d0 {% s3 e, F
当我们发现,孩子的专注力挺不错的时候,建议大家可以慢慢放下之前的引导、陪伴、环境因素等。, L' D1 d+ m7 F# |2 [! R# E2 }6 z6 g
让孩子在吵闹、干扰很多的环境下,去学习“收回专注”。这一点对于孩子来说,也是长期受益的,毕竟以后的学习工作生活环境,不可能永远“干净”。: Q. c( z0 F+ R" ~
6 W9 {6 t7 l5 F9 K( F# B4 H; V但任何事情都需要一步一步来,孩子小的时候,尤其前面的“简单专注”和“共同专注”,这两个基础没有做好,就不要着急让孩子锻炼“收回专注”。
2 K6 i/ m3 {% r E. e& u, V/ }( d
看到这里,我知道很多朋友会问,上面这四个阶段,分别对应年龄是什么?( ]5 D* E" E! j2 N
2 q1 c+ m8 F8 K4 v, \+ b+ B* p9 a抱歉,这并没有一刀切的年龄,专注力是需要土壤的,贫瘠土壤下,不管多大,仍然不会发展出专注力。
' O) x0 h2 {9 J+ n' U* z. }7 [# c8 j" X
! U+ s' G+ n8 C8 \最近开学后,新晋幼儿园家长和小学生家长们都在面对新的挑战。专注力也是后台被问到很多的话题。
: ?4 g- [8 w7 T4 i Z
. y* Q% j% A1 u* E ~! Z% q学习育儿6年多,我最深的感触就是,随着孩子的成长,我们也在不断迭代自己的育儿知识。# k# `( y8 L9 C1 l J/ N5 @
同样是专注力,孩子两三岁时,我们更多关注的是他能集中几分钟的注意力,孩子五六岁时,我们就该看到“共同关注”和“沉浸其中”这两个层面。
/ }) `0 f& c: T0 g因为大家的提问,也让我有机会把育儿问题不断拆解,我们对育儿问题的理解,也在随着孩子的成长不断深入。- c$ b2 Q8 B% w& L& x
我们知道的多了,才发现我们不知道的更多。希望每一日,都是精进的,和大家共勉。" X4 S0 ^( r% s/ I
我的爱币满屋子,求爱贝发美元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