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影片背景

中国的在校生有三千五百万。在这个系列中,我们只把焦点放在几个学生身上。
  《中国学校》以安徽省一个小镇为缩影,集中拍摄了一组家庭、老师、孩子们一个学年的生活。
  这个故事里有艰难痛苦也有欢乐喜悦,通过它可以了解中国成千上万个同它一样的学校。不仅对一群孩子和一个小镇的印象有了新的了解,而且能见到中国教育鲜为人知的一面。

片子涉及的问题很多。城乡差距、贫富差距、应试教育、人权、价值观……短短5个小时却深刻并且严密的剖析了当代中国学校的残酷现状,的确让人膜拜。不过令我不爽的一点是,为啥非选安徽,还是个县城。要表现应试教育那最典型的就是山东了。而且很多地点很多场景已经不是现在中国的普遍面貌了,怎么看都有点丑化的感觉。不过,片子的导演丝毫没有掺杂自己的观点进去。这是我欣赏的纪录片状态。是好是坏让观众自己评判。不是所有的导演都有此气度的。

据国家广电部陈燕霞介绍,休宁县是一个极其重视教育的地方,历史上曾先后出了19位文武状元,其特色的状元文化、优美的自然生态、良好的人文环境成当地群众最为宝贵的财富与骄傲,吸引着全国乃至世界的目光。去年初,国家教育部、广电部协同英国BBC电视台在云南、安徽等4个省20多个地市进行采点后发现,安徽休宁拥有一所百年名校——休宁中学,还有两所特色鲜明的新生学校——平民学校与木工学校,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又曾在此留下足迹,一致认为休宁是《中国学校》的最佳拍摄点。

7941598599209_.pic_hd.jpg

2.学校里的那位精英学生


虽然纪录片有五集,但我还是非常容易就能想起第一集里面那个“破衣服”的故事。面目可憎的老师让同学们评出全班橡皮保管得最不好的小孩,让这个小孩当众穿上破衣服,不能脱下来。小胖子穿着破衣服,回到座位上就哭了。这是一个福利小学,小孩子都是父母在外地打工,或从小失了父母的孩子。这个小胖子的背景片子没有介绍,看它的衣着和脸蛋,倒也能推测出家里肯定有几分不幸。老师嘉奖表现好的学生,让她亲手给孩子穿上破衣服,好学生喜笑颜开,骄傲荣幸,小胖子一脸沮丧,连声说“不敢了,再也不敢了”。这种从娃娃抓起的耻辱教育已经深入中国人心,不知道现在的小学如何,至少当初我的小学里就有老师因为学生没写作业而罚跪的。委屈,自卑,再加上羞辱,这真是摧毁一个正常人心灵的绝佳武器。

其次让我印象深刻的就是贯穿纪录片全部的Top student吴雨菲,中文翻译“精英学生”。短头发,鼻子上架着一副金丝眼镜,颇有些像我高中班里那个第一名的样子。当然了,我就是被这种top student羞辱了三年过来的。她是老师的希望,学校的寄托,全校甚至全县的眼睛都在看着她,她身上似乎有无限光环。我想如果我完全作为一个客观的观片者来看她,或是我本身就是好学生,我或许不觉得这样很过分,或许不会对她有什么负面的印象。但高中的我是个名副其实的差生,还是艺术生,是那种老师根本看都不看一眼的学生。或许是那时候叛逆,那时候我打心眼儿里瞧不起那些“好学生”们。觉得他们不就考得分高点么,有什么了不起。不过后来证明我错了,我输得很惨。现在我渐渐想明白,只有甘于做应试教育的牺牲者,才能因出色而受瞩目,才能享受更好的待遇,才能从这个破制度中走出,再凌驾与它之上。这样我们才有能力改变它。

3.乐中乐,非真乐,由苦中得来才是心体之真机

《中国学校》里的几次学生演讲也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这似乎是个规律,从小学生到高中生,演讲内容差不多是从一个模子里出来的。比如在Liu Xiang同学的班级聚会上,一位女同学字正腔圆、政治正确的说道:“面对中考,心里难免会有一些压力。其实,我们应该很快乐的面对。明代的菜根潭曾经说过,乐中乐,非真乐,由苦中得来才是心体之真机。我们应该把这份苦转化为快乐。”多么好的作文段子啊!这位同学作文肯定很高分。
但是,这种很好的作文段子却又很刻板的语言似乎已经被带到四面八方,不可阻挡地在学生之中蔓延开来。老师不停的训练你把这样刻板的语言成为你的作文内容,因为阅卷老师不会仔细的看你作文,所以你无须写得有深刻,你只需要写好开头,套上事例,点明中心,结好尾,如果书写工整的话,恭喜你,你不会因为作文失分。可是,谁不想我手写我心,表达自己最为真挚的情感。

《中国学校》的最后是春节期间,片子跟拍的几位主人公都在说着自己的祝福与心愿。休宁的天空被绚烂的烟花所照亮,仿若高考后的光明大道,但是,却没有谁会告诉你,那些光明和灿烂正是因为天空的黑暗。



wkdhflasdkjfa  评论于  2020-8-28 16:2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