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龄前儿童阅读活动的主要任务不是培养具有自主阅读能力的读者,而是培养幼儿初步具有自主阅读的意识和能力基础。 心理学视野中“早期阅读”的核心在于学龄前儿童早期自主阅读能力的培养。什么是“自主阅读”呢?
“自主阅读”概念主要应用于基础教育阶段的语言教育领域,比较通用的定义是:指读者以自主的行为方式和认知特征而进行的阅读活动。 个体在阅读过程中的自主性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行为层面和认知层面。行为层面的自主强调个体对阅读过程和环节的充分占有;
认知层面的自主又有两层含义,一是个体在阅读时支持和调控行为自主的认知背景(包括阅读思维、方法、策略等),二是指向文本内容的认知自主,即个体对文本的自主解读(包括个性化解读、批判性解读和创造性解读)。
学龄前儿童阅读活动的主要任务不是培养具有自主阅读能力的读者,而是培养幼儿初步具有自主阅读的意识和能力基础。 我国学者吸收国际研究的信息,考虑汉语的特点和儿童的阅读规律等问题,经过初步的研究认为,汉语儿童早期自主阅读的核心能力主要包括下列三个方面:
第一,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对应的能力。
书面语言是通过语音为中介与语义相对应的,例如我们看到汉字“杯”,在我们的头脑中首先反映出来的是它的读音“bēi”,然后,我们通过这个语音调动我们的日常生活经验,一个杯子的形象就会反映在我们的脑海中。由于个人经验的不同,这个杯子的形象也各不相同。
将口语与书面语言对应起来的能力,还包括儿童对语法的敏感性。书面语言的学习与口语一样,不应当是被割裂成逐字逐词因素的,儿童往往使用某种整体加工的方式认知这些学习内容。
比如“妈妈送我去幼儿园”和“我被妈妈送到幼儿园”是不同的语法表现形式,需要儿童有足够的口语语法经验,需要儿童在阅读这样的书面语言时,能够调动口语语法经验来完成认知加工过程。 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的对应,还需要儿童调动其原有的心理图式,进行完型,才能达成对语义的理解。比如“看见蝴蝶,丽丽跑”和“看见黄蜂,丽丽跑”,同样的语法结构,儿童必须要想象出书面语言所描述的景象:
第一幅图画是丽丽看见美丽的蝴蝶,非常开心地去捕捉蝴蝶的样子;而第二幅画面则是丽丽看到可怕的黄蜂,害怕地逃跑的样子。儿童必须具备了这样的书面语言“视觉化”能力,才能准确地理解书面语言的意义。
第二,书面语言的视觉感知辨别的能力。
学习书面语言的途径与口头语言不同,很大程度上是通过视觉的方式来进行的。对汉语这样一个特别的语言种类来说,视觉感知是每一个阅读者阅读学习的重要方式。因此,幼儿的早期阅读应当在以下几方面做好准备:
在日常生活和游戏、阅读中增强视觉感知辨别能力。成人有意引导幼儿关注周边的事物,对事物的颜色、形状、运动轨迹等进行观察,关注周边人的表情、动作、神态等等;
大量阅读图画书,对书中图画的背景、人物神态动作表情、图画的颜色、构图等给予关注,帮助孩子提高在图画中提取主要信息和发现细节的能力。 例如在绘本《大猩猩》中,作者安东尼·布朗熟练精准地运用色彩和线条,表现出小女孩对于父爱的渴望和幻想。其中阴暗的背景显示出主人公的寂寞和失望,在这个画面中,作者运用电视机投射下的光芒,把小女孩置于一个“热闹的”孤独场景中,在一个看似光亮的小区域,更加能体现小女孩的孤独。
而周围的阴暗的墙纸背景,仿佛怪兽变形的墙纸图案,正好反映了小女孩的寂寞和恐惧。这本书的另一大特色还在于它隐藏的大量的绘画细节。无处不在的大猩猩图案,既能带给阅读者无限的惊喜,又能恰到好处地表现主人公的感受
在帮助儿童学习阅读时,可以引导他们从视觉途径关注汉字构成的规律,联想某个符号特征与语义之间的联系。
在视觉接受文字符号信息的时候,能够敏锐地抓取这种文字的符号特征,并且通过特征规律去推导与文字意义之间的联系,有助于儿童成长为好的阅读者。
第三,成为流畅阅读者的策略预备能力。
学前儿童还不可能是流畅的阅读者。即使是识了不少字的能够读报纸的幼儿,也不是流畅的阅读者,因为他们对阅读内容并没有也不可能真正理解。
要成为一个流畅的阅读者,需要各个方面的准备,其中最为重要的是整合阅读内容的阅读策略准备,这是学前阶段儿童需要学习的,也是他们自主阅读准备能力的组成部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