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na  发表于 2011-7-26 09:36:22| 1320 次查看 | 0 条回复
家长的良苦用心往往容易毁了孩子的成长心态,提出这个话题绝不是耸人听闻,值得家长深思!

我们先来看看家里经常出现的一些场景:
1.“叫你好几遍了,还不起来?要迟到了!”
(为什么不让孩子养成自己起床的习惯呢?只有承担迟到造成的后果,他才因为怕迟到,所以及时起床,这也是培养孩子责任感的绝好机会。因为家长与孩子存在亲子溺情关系,孩子早就抓住了你的性格弱点,你操心,自然他就不操心,觉得家长是应该的,不到万不得已,甚至等你急了也懒得起床)

2.“天太冷,给!衣服每次都得让我给你准备,你什么时候才能学会自理呀?!……”
(看似是关心,其实你已经剥夺并扼杀了他对自己的关心和应该具备的自理心态(不是能力),这种心态会影响到其他方方面面,包括学习和写作业,不催不写,催紧了就烦!甚至不尊重家长,事事以自我为中心,丧失孩子对家长的敬畏感。进入中学,家庭教育就会失控,孩子还嫌你太罗嗦!就是离家出走也是在给你斗气!最终失败的依然是家长,因为孩子知道你输不起!)

3.“回来啦!你去看书吧,饭好了我叫你!只要你能考上理想的学校,其他的什么都不用你管!”(读书高于一切是存在弊端的,正确做人,参与家庭劳动是应该的,读书未必是创造人生价值的唯一途径,有爱心,尊重父母,会劳动才能提高一个人的品质,只有好的品质才能更好的塑造自己!)

4.“你这次考试又是倒数里面的,你不知道丢人呀?!你在学校都干什么啦?白痴呀!我给你请的家教简直就是白花钱!!……”
(根据我十多年调整成绩落后学生的经验,孩子成绩一旦落到中下游,90%都是学习心态问题,懒散、贪玩,没有学习责任感,承诺一套,实际做另一套,说到做不到,你催紧了他用逆反的情绪作反抗。成绩一旦进入倒数,孩子在学校究竟学什么,脚趾头都明白,老师讲的孩子听的一头雾水,不是不想听,而是听不懂;一大堆作业会做的就一点点,不会做的一大片,只能蒙着走走形式,孩子这时候心理上的无奈、无助、自卑、压抑,父母细细考虑过这种感受吗?!加上你的唠叨,你的指责,你的一堆不太实用的大道理,孩子情绪不暴躁、不逆反就有点对不住你了!你会说请了家教,其实孩子心里最明白,他在学校一整天混的就是时间,家教那一点点时间也只能是杯水车薪,加上他自身的学习心态,只能应付家长,内心厌学情绪不断累积!!学习和成长方向迷茫,甚至影响心智的发展,性格畸形暴躁。

5、“我刚讲的内容,你怎么又做错了,认真听了吗?”;“这个字我昨天就教会你了,为什么还写不上来?”;“写作业,别东张西望,你就不能用心一点吗?!”……
(现在家庭中的独生子女都是少爷、公主,家长都惹不起,老师哪敢惹呀,孩子在学校学不学,大量的家庭作业就必须要留给家长的(老师不敢管,就让你们家长管,家庭作业的多就不言而喻了),只要家长监督得紧,每天作业全部完成,孩子的成绩就落不下来,老师也有面子,这就是当前的“教育倒置”现象,老师只管教书,家长负责育人!这种现象自然造就了众多中低年级的小学生家长,常常在孩子写作业时,自己搬把椅子坐在孩子身边,不时督促孩子别走神、保持姿势,孩子遇到不会做的题,父母也挺身而出或直接讲解,帮助孩子渡过“难关”。我们经常讲,物极必反,家长事无巨细的陪着学习,损失的却是孩子自主学习的心态;越是监督她的一点一滴的错误,孩子越是容易出现错误,并且对你的陪读产生依赖,现在孩子的智商往往比家长要高许多,都是聪敏透顶的,不会的题绝对要问你(扼杀了思考能力),会做但又无法保证正确的则必须也要问,于是,孩子的反唠叨手段就有了:“妈妈,我这个字忘了,能写拼音吗?”、“妈妈,我列的这个式子对吗?”、“妈妈,这个字念什么?”、“妈妈,我做的这道题对吗?”……家长希望自己的付出能对孩子有所帮助,但是,这一行为属于十足的“吃力不讨好”之举,培养一个孩子的求知欲望比教会他知识更重要!教育孩子的最高境界,是让孩子自主去学,虽然需要监督,但绝对不是陪学!


家有小活宝,大活宝来报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