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家庭教育的悲哀:情感因素冲淡理智因素
时间:2013-11-14
来源:互联网

作者:佚名
点击:489次

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一段经典的话:“一切都给孩子,牺牲一切,甚至牺牲自己的幸福,这是父母给孩子的最可怕的礼物。”

 
从古至今,中国人从来不缺乏智慧,但我们对于创新能力、应变能力和竞争能力的缺乏,却是毫无疑问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但如果我们的老师从小就遭受着一种心灵施暴的教育方式,而陈旧的理念并没有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更新,等到教育的重大责任再次落到他们身上时,我们所享受的待遇将是多么可怕呀!
 
(一)独生子女占很大比例,家庭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情感因素冲淡理智因素
 
一个独生子女受到四位祖辈和两位父母的钟爱与呵护,孩子处的核心地位,被超量的爱包围着。他们很容易发展为“只知受爱,不知爱人”,“生理发展超前,心里成熟滞后”,“消费超前,道德滞后”,“依赖性太强,能力太弱”等人格上的严重欠缺。
 
我们的孩子,在第一任老师的培养下,完全没有树立起独立的人格。这不是父母的错误,而是中国家庭教育的悲哀。
 
溺爱”并不是爱的一种,在本质上,它是一种剥夺。对于孩子的成长而言,挫折是无法避免的,同时,偶尔的挫折也是成长的必需品。在挫折中,孩子会逐渐意识到自身能力的局限,通过挫折,孩子会慢慢感到:这个世界中,有些危险需要学会避免,有些困难需要学会克服,有些渴望需要学会等待,简言之——他需要学会认识自己和现实世界的关系。然而,由于过度满足或不恰当地保护,溺爱的父母剥夺了孩子这种学习的机会。
 
溺爱的特征不是“爱”,而是“溺”,它割裂了孩子与世界的现实联系,让孩子生活在一种“无所不能”的主观世界中,这些孩子依赖、自私、傲慢、霸道,所以,中国自古就有“慈母败儿”之说。同时,由于与现实的联系被割裂,孩子在未来生活中也无法有效地体验到快乐与幸福,正如卢梭所言:“你知道如何使孩子成为不幸的人吗?就是对他百依百顺。”
 
中国家庭教育的悲哀:情感因素冲淡理智因素
 
 
更值得思考的问题是:父母为什么会溺爱孩子,从而剥夺了他们成长和幸福的权利呢?
 
孩子是父母生命的延伸,保护孩子正是保护父母自己,这是人类的本能,也是父母之爱的基石。但是,当父母存在较多的不安全感时,自身的内在恐惧和焦虑会投射给孩子。从一定意义上讲,溺爱是父母为抵御自己的内心痛苦所采取的一种方式,溺爱的父母把养育孩子的过程恶变为满足自身需要的工具,粗暴地干扰了孩子的正常成长。
 
父母之爱是伟大的,但是,“爱”切不可率性而为,我们要学会让爱在健康和科学的轨道中运行!记住这句话吧:“一切都给孩子,甚至牺牲自己的幸福——这是父母给孩子的最可怕的礼物。”
 
(二)家长望子(女)成龙心切,但又不掌握教子(女)成才的规律和方法
 
这大概不能全怪中国家长,因为很多家长还在为生存奔波。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就是今天他们觉得当官好,就对孩子说好好学习,争取以后做大官;明天他们如果觉得写书赚钱,就会买来一堆文学作品,让孩子发奋读书。
 
当然,家长自身的素质也大不相同,相应出的做法也会不同程度地出现差别。即使如此,中国家庭教育对孩子未来教育模式和教育方向缺乏远景性和阶段性,或者有了针对性没了方向性等等顾此失彼、朝令夕改的行为方式,是不用怀疑的。
 
相关推荐:
 

本文部分信息来自于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邮箱:master@i-bei.com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