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科幻作家给乡村学生上了人生第一堂科幻课
时间:2013-09-22
来源:互联网

作者:佚名
点击:498次

 中秋节前夕,一位来自北京的科幻作家,给一群乡村小学的学生上了他们人生第一堂科幻课。

“我走进课堂,教室里坐满四年级的四十多个学生。脸蛋儿红扑扑的,穿着花样百出的衣服,无统一校服,眼神纯净、热忱而好奇,双手交叉放在桌上,身板坐得笔直。”科幻作家韩松在博客中这样描绘他的小听众。
上课的地方是距北京160公里的河北涞源县东团堡乡中心小学,学生们聆听了这位世界华人科幻大奖获得者近半小时的课程。涞源县是国家级贫困县。
然而,对于这群太行山脚下,连学校发的矿泉水都舍不得喝的农家孩子来说,站在讲台上的韩松犹如火星来客,新鲜有趣,却难以沟通。在他到来之前,孩子们没有一个人对科幻有一丁点儿了解,他们甚至没有听说过科幻二字。
当韩松让孩子们想象一下未来的学校是什么样子时,课堂终于打破沉默。孩子们给出的答案包括“高楼大厦”“卫生干净”“花草树木茂盛”“空气新鲜”“美丽整洁”等。有一个孩子提到“科技很多”,但却说不出具体是什么科技;有两个回答“没有打架”和“积极发言”。
 
 
接下来,韩松引用《小灵通漫游未来》中的情节为孩子们描绘了科幻作家眼中的未来学校。叶永烈在1962年写的这部科幻小说中描写的未来学校里,出现了机器人老师,孩子们还能坐原子能飞机,早晨到巴黎和英国上课,然后到金字塔下吃午餐。韩松还讲到了刘慈欣写的科幻小说《乡村教师》,一座乡村学校的学生,因为不顾生活困难坚持学完了牛顿三定律,最后在外星人入侵时,拯救了地球。
听到这里,孩子们脸上露出迷惘。
在最后的提问环节,课堂再度陷入尴尬的沉默,没有一个人举手问问题。
韩松在博客中将这堂课称为“一次崩溃的经历”,因为他自觉没能激发出孩子们头脑中的奇妙幻想,并将失败归咎于自己愚笨的讲课方式。
不过,东团堡乡中心小学副校长张胜利却认为,这堂课的效果不一定当场显现,“科幻作品能激发学生们对科学的向往和追求,韩老师来讲课绝对是一件好事,他在孩子们心中种下了一粒种子。”
张胜利坦言,他本人对科幻不太了解。然而,20多年前,也是出于对知识的向往和追求,他做了一件很“科幻”的事情:因为父亲去世而辍学的他给县里领导写了一封信,从而幸运地成为“希望工程”资助的第一批学生中的一员,重获求学机会。在上海念完大学后,他选择重新回到乡村执教。
东团堡乡中心小学校长于红东认为,希望小学现在需要迎来第二个春天,就是要提高教学综合质量,开阔师生们视野,而不仅仅是解决孩子们财物困难。
韩松不知道,在他的科幻课结束后,学生赵雅雪和马李伟展开了热烈讨论,他们对韩松所描绘的未来学校十分着迷。“韩老师知道得可真多,写科幻小说真不容易啊。”马李伟说,他很想看一看韩老师提及的科幻小说。
韩松显然也忽略了这堂课对老师们的影响。27岁的英语老师于建觉得自己在旁听时,想象力也一点点得到启发。“韩老师问,未来的学校是什么样子?我也跟着想。后来,他讲到未来的教室没有黑板,都是电子屏幕,老师说什么,屏幕上就会自动出现什么样的影像,这点让我印象很深刻。”于建说。
“这里的孩子受到地域限制,见识不多,思维也相对狭隘。”于建说,“科幻可以启发他们的想象力,敢想才敢做,才能成功。思想太保守,没有想法,就不会有什么大的作为。”
诺贝尔奖获得者爱因斯坦曾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而美国著名科幻作家阿西莫夫则说:“儿童应该尽早阅读科幻作品,在9岁或10岁,不能晚于11岁。”然而,在中国当下的应试教育体系中,孩子们缺乏接触此类读物的时间或渠道,这正在阻断他们的想象力和创新热情。
在韩松博客上留言的网友“林间燕”认为,现在很多孩子平常无法接触到此类书籍而对科幻没有概念;脑中考虑的全都是现实问题,没有了想象的空间。
韩松还在博客中写道:“我觉得,这些农村的孩子,同样是中国的未来,不但不要让他们失学,不要让他们中的男孩子因为没钱而去偷盗,不要让他们中的女孩子因为没钱而去卖身,不要让他们读了大学后找不到工作,不要让他们为住房和医疗还一辈子债,而且还要让他们成为新思想、新文化、新财富的创造者。”
 

本文部分信息来自于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邮箱:master@i-bei.com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