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上海 > 升学择校 > 初中择校 >
为什么小升初信息公开那么难?特权作祟
时间:2013-10-29 08:47来源:互联网 作者:佚名 点击:
学校吝于公布信息,家长们则迫不及待地打探消息。那么,家长们最关心的是什么呢?据调查,79%的小升初学生家长最希望公示点招、共建、条子生、推优、电脑派位等入学方式的人数和比例。

 今年5月以来,专家对北京地区涉及小升初的学校信息公开情况作了调查。调查发现,家长获取小升初相关信息主要通过非官方途径。其中,通过非官方论坛的比例为55.3%,通过相互间交流的比例为48.1%,通过培训机构的比例为33.3%。调查所涉及的北京市东城、西城、海淀和朝阳4个区的18所重点中学与19所重点小学中,只有一所小学公示了六年级学生划片派位结果。在北京市所有区县中,也只有一个区公示了“2012年小升初派位划片表”。

  学校吝于公布信息,家长们则迫不及待地打探消息。那么,家长们最关心的是什么呢?据调查,79%的小升初学生家长最希望公示点招、共建、条子生、推优、电脑派位等入学方式的人数和比例。

  按理说,孩子能够进什么学校,应该早些让家长知道,这样,家长和孩子可以早点有所准备,教育部和北京市教委也有正式文件要求信息公开。可为什么偏偏那么多学校和基层教育部门就是顶着不办,而且是大面积地顶着不办呢?

  原因可以归纳为一句话——小升初的招生“水太深”。目前我国在义务教育阶段为了不加重学生学业负担,不采用考试筛选,而采用就近入学的方法,由此产生了“学区”概念。理论上说,户籍在哪里,孩子就在哪里的学校上学。

 

 

  方法很简单,也容易操作,家长好像没必要紧张焦虑。但现实是,学校招生名额有限,而学区中适龄孩子的人数常有波动,出现局部调整在所难免。让普通家长不安的是,在划片入学的原则下,重点中学的招生中普遍存在“点招、共建、条子生、推优”等网开一面的做法,挤占了学校本已有限的名额。既有“刚性原则”,又盛行“例外”,不但让普通家长不到最后公布划片情况就不知道孩子在哪里上学,也让学校和教育部门不敢随便公布信息,以免“例外”太多,划片之内的反而进不去,岂不是麻烦大了?

  其实,无论是划片还是“例外”,都说明家长对学校有偏好,僧多粥少之下,才会有此决策。那么同样由国家提供的义务教育,为什么学校之间会有那么大的差别呢?除了学校的传统优势之外,公共资源配置不均衡是主因之一。专家认为要学校信息公开,“首先应该公开学校获得的财政投入”,就是这个道理。重点学校长期“吃偏饭”,资源多多,教学水平高,又是公办,学生不用额外交费,如此好事怎么不让家长们望眼欲穿?

  实际上,破解信息公开难题的关键不在于信息公开本身,而在造成信息难以公开的原因:既然已经划片,为什么还有“例外”?既然都是义务教育,为什么资源投入相差那么大?所谓“学区房”价格年年暴涨,不就是富裕家长变相用钱买孩子的入学资格,为什么不把这笔钱“收归国库”,而白白让炒房者赚得盆满钵满?既不讲公平又没有效率,“划片”与“例外”并存的小升初,其合理性乃至必要性到底何在?

  原因无他,有能耐而不想掏钱的主儿需要多占些公共资源的便宜。当然,这个说法本身属于同语反复。家长们要求公开“点招、共建、条子生、推优”的学生,就是想要这些在教育公平的名义下占尽公共资源配置不均衡好处的“有能耐的主儿”,即使名字不曝光,也告诉大家一下到底拿走了多少名额。

  因此,不用责怪学校和教师,也不用责怪教育部门,如果一定要责怪,不妨先问一问:怎么会有如此神通广大的能耐之辈?

  中国人痴迷于教育公平已近走火入魔,似乎只要教育公平了,一切公平都不是问题。殊不知,只要社会不公平严重存在,教育本身不可能实现公平。公共资源配置不均衡,能耐之辈随心所欲,学校拒绝信息公开,都只是社会不公平拖累教育公平最有说服力的案例。

 

本文部分信息来自于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邮箱:master@i-bei.com

分享到:
[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 ]

匿名评论?也可先注册登录,或选择快捷登录: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