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应当如何正确对待孩子的小聪明
时间:2018-11-16
来源:互联网

作者:企鹅
点击:158次

 不知从何时起,孩子开始学会耍“小聪明”了。为了多看一会儿电视,洗漱时故意磨磨蹭蹭;为了“骗”爸爸给他多吃一个冰激凌,说妈妈在家的时候都让吃两个;为了不去幼儿园,就假装生病。孩子的这些小聪明,常常让父母觉得既好气又好笑,同时有些忧心忡忡,担心“揭穿阴谋”会让孩子“难堪”,又怕听之任之会让孩子变得“不诚实”。

 
孩子常耍的“小聪明”类型
 
钻空子型
 
我想我们身边一定有这样的孩子,跟奶奶出门和跟妈妈出门的表现不一样。比如:当跟奶奶出去玩的时候,会经常求着奶奶买玩具,但是当和妈妈出门的时候就会比较老实。
 
这其实就是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学会了察言观色,钻了奶奶的“空子”。如果,奶奶或妈妈不能及时的注意的话,会很容易被孩子欺骗。这样时间长了,会让孩子不能及时的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且,可能会让孩子变成当面一套背面一套的样子。因此,在教育孩子这件事情上,我们家庭的成员应该保持一致,不要因为老辈的宠爱而破了规矩。
 
逃避惩罚型
 
当孩子做错事情的时候,很多孩子都会选择一撒谎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当然,很多粗心大意的父母会很容易被蒙骗过去,相信了孩子口中的谎言。当然,当孩子尝到了甜头后,也会一直使用这样的方式。
 
但是这是很危险的,父母们一定要注意了!这样长时间的发展下去,孩子将会慢慢的变成毫无信用的人。当然这件事,父母也应当反思一下自身,当孩子做错事情的时候,责备是不不可少的,当然,如果当孩子子主动承认了错误的时候,我们应该明确的告诉孩子,你说实话是对的,但是你做错了事情,就应当接收惩罚。当孩子出现因为怕惩罚而逃避责任的时候,我们应当引导孩子。

偷懒型
 
很多孩子会因为任务太多,而去偷懒,比如:趁着老师或家长不在就不看书,老师家长来了之后再去看书,又或者收拾东西的时候胡乱塞一通等等。这都是孩子在偷懒的表现。
 
当父母们发现孩子出现这个情况之后,一定要及时引导孩子,父母可以让孩子将之前的工作重新返工,可能刚开始孩子会很不愿意,但是父母们一定要坚持,通过这样的方式告诉孩子,做任何事情都没有捷径,只有踏踏实实的才行。

 
满足需求型
 
有时孩子会把希望得到的东西当成已经得到的,比如:孩子平时在幼儿园里并不是很乖巧,但是回到家中,他会跟父母们说“我最近表现很乖。”这是由于孩子的心理活动和思维发展尚不完善,因而产生了“幻想型的小聪明”。婷婷想用“午睡好”来证明自己各个方面都表现得好,说明婷婷很想做一个好孩子,其出发点是正确的。如果家长单纯因为孩子说了谎而责备孩子,会让孩子误认为自己的愿望也是错误的,从而打击孩子的自信心和自尊心。用善意的方法引导孩子善意的愿望,才能有积极的效果。
 
将“小聪明”引导成大智慧
 
正确看待孩子的小聪明行为。孩子的小聪明不外乎以上几种,其实孩子的这些小聪明不见得是孩子智商高的表现,但也不意味着孩子性格顽劣。从“实话实说”到“耍小聪明”,其实是孩子在努力地以更高级、更复杂的方式来探索世界的过程。因此,父母应该学会欣赏孩子的“小聪明”,将这种“小聪明”引导成大智慧。
 
区别对待孩子不同类型的“小聪明”。孩子不同类型的小聪明,在背后有其不同的行为动机,这就决定了在对待孩子“小聪明”的问题上要区别对待,不能采取一刀切的方式。如对于钻空子型的小聪明,父母在以后的家庭教育中要尽可能地教育一致,莫让孩子钻空子;对于偷懒型的小聪明,父母要告诉孩子其实这样做并不聪明,害人害己;对于逃避惩罚型的小聪明,父母要正面指出他的错误行为,成人要耐心教育、循循善诱,可用形象的事例来帮助孩子了解撒谎是一种不良行为,并鼓励他帮助他改正;对于孩子愿望满足型的小聪明,父母要学会精心呵护,且莫等同于孩子撒谎或不良行为,父母可亲切地指出与事实相违的地方,帮助他们把希望、想象与现实分开,切不可粗暴地训斥,也不要归结为道德问题。

 
日常生活中,建议父母这样做:
 
1.父母需要反思自己的行为,为什么孩子会耍“小聪明”,是父母要求太严格?还是要求太松?或父母教育方法不一致?让孩子有钻空子的机会。

2.通过讲故事让孩子懂得诚实的重要性,比如“长鼻子”、“狼来了”等故事。

3.满足孩子合理的愿望和要求,因为过分的限制和严格,容易导致孩子以“小聪明”来欺骗父母。

4.建立必要的规则,让孩子学会用规则来约束自己的行为。比如,玩具坏了要告诉爸爸,让爸爸来修。
 
相关推荐:
教育部:2018年法语正式列入高中课程 上海2所学校先试点

 

本文部分信息来自于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邮箱:master@i-bei.com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