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78196848  发表于 2011-7-15 17:26:22| 1901 次查看 | 2 条回复
  孩子睡眠不良,又找不到原因。晚上“夜哭”又没办法,孩子存在睡眠障碍该怎么解决?
  调整睡眠习惯或环境可缓解症状
  “意识不清的唤醒”多见于婴幼儿和低年级的学龄儿童,尤其在4-8岁这个阶段处于高峰期。对这类疾病的病因,专家认为与小孩睡眠调控中枢发育不良有关,同时,不良的睡眠习惯、环境因素、疾病因素等对其也有影响。譬如,有些小孩晚上睡觉前有喝奶、喝水的习惯,睡熟后尿憋得慌,不舒服的感觉容易转移,使孩子“被唤醒”;睡房靠近马路,车辆来去的嘈杂声和灯光使孩子睡眠不踏实,也容易诱发睡眠障碍;此外,小孩发高烧或精神过于紧张、焦虑(比如春游前一晚特别兴奋),也会影响睡眠中枢的调控,导致疾病发作。
  “父母不需要对此特别担心,只要保证孩子发病时的安全,再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基本上过段时间病情就可以改善。”张斌表示,他所接诊的患儿没有一例是使用药物治疗的,全部都是从改变习惯和环境来调整,让孩子戒掉睡前喝奶、喝水的习惯,将窗户加上隔音玻璃,挂上遮光的窗帘,一旦发烧马上降温,提醒和帮助孩子控制情绪,等等,效果相当理想,大多数患儿2-3个星期就减少了发作频率,慢的1-2个月也会逐渐好转。

  精神类药物:不宜随便用于该病治疗
  可能很多家长会感到奇怪,既然是睡眠障碍,直接用药不是效果更快吗?干嘛还要做什么行为调整,费时又费力呢?张斌表示,如果一味追求不再发病,草率地给孩子用上安定等精神类药物,副作用可能更大。由于深度睡眠在药物作用下减少,生长激素的分泌也会相应降低,导致孩子矮小。所以,能不用药的尽量不要用,除非有极度严重的风险,如孩子在睡梦中会跑出家门,或到厨房、阳台等危险的地方。
  张斌表示,随着孩子长大,该病发作的频率将逐渐减少直至消失,十八岁左右绝大多数患者都可以摆脱睡眠障碍的困扰。在此期间,只要发病频率减到一个合理范畴,家长就可以放宽心,耐心等待孩子长大即可。同时,家长也可以大大方方和孩子谈论这个病,让他们认识到它是个常见的问题,没什么大不了。但该避免的还是要避免,比如在病好之前,患儿是不适宜出门旅游特别是住宿的,因为环境改变和情绪波动可能诱发睡眠障碍的发生,对孩子的身心健康都没有好处。
1678196848  评论于  2011-7-15 17:27:03
  什么是“意识不清的唤醒”?

  文文今年一岁半,前几日一次发烧时,夜里总是哭闹,还在床上翻滚,爸爸妈妈越是抱他、抚摸他,文文哭得越厉害,而且近几日愈演愈烈,俩人干脆轮流值夜班,但如此细微的照顾仍然无法让文文安然入睡。这种情况也许很多父母都碰到过,想尽办法都解决不了,最后只能承认自家的孩子就是难养。然而,果真是如此吗?

  广东省人民医院精神心理研究所副主任医师张斌表示,孩子长期持续的“夜哭”多半是一种睡眠障碍,有人称为“意识不清的唤醒”,有人称为“觉醒紊乱”,但意思都一样,就是在深睡眠中有部分的觉醒。“发作开始时儿童一般只有一些躯体活动和呻吟,进而笑和(或)大叫,在床上剧烈地翻滚。可能会呼唤父母,但却不认识父母或‘视而不见’,常有自言自语,但却不能回答问题。小婴儿因为肢体活动局限,常表现为无法安慰的哭闹,患儿的眼睛可睁可闭,出汗明显,没有惊恐的表情,但看上去非常困惑、激动和不安。常被家长认为是噩梦而忽略。每次发作一般持续几十分钟至1-2小时,其中有5-15分钟的表现非常典型。但孩子对所发生的过程完全没有记忆。”
方怡  评论于  2011-7-21 10:07:52
原来宝宝晚上哭闹是这样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