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婴儿可根据听到的语言来学习母语,长大后却丧失了这种技能?
总的来说,我们在婴幼儿时期的语言习得能力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成年后的语言学习能力,可以用关键时期假说来解释:Lenneburg在1967年提出,人类语言学习有一个关键时期,可能是6岁前/9岁前/12岁前,在关键时期以前儿童习得语言的效率很高,在学习的过程中多涉及隐性学习机制,也就是在意识阀以下的潜意识或无意识的过程中,通过大脑自动收集、整合语言输入资料,归纳出语音和语法方面的规律并加以运用的过程。在关键时期以后的青少年、成年学习语言的效率不如婴幼儿时期高,在学习的过程中多涉及显性学习机制,也就是学习者有意识地、主要通过记忆来吸收和处理新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知识的过程,和我们普通的、非浸入式英语课堂上的学习过程非常相似。当然,隐性学习机制也会在成年人的语言学系中起到作用,但是这需要大量的语言输入和时间投入,而这些条件在很多时候是成年人所不具备的。
从上世纪七八十年**始,神经科学领域涌现了很多可以用来支持关键时期假说的可喜成果。实验证明,人类纹状皮层的神经突触生发最旺盛的时期是在2-4个月,在8-12个月的时候达到顶峰,这个时候婴幼儿的神经突触比成年人要多50%左右。神经突触的减少发生在8个月到11岁之间,在这段时间我们会丧失40%的神经突触。这些丧失的神经突触,研究者认为是被大脑自动修剪掉的、不经常使用或者从不使用的部分。从这些研究成果中我们大致可以窥见,关键时期之前和之后人脑,或者是人脑语言中枢发生的变化导致我们对语言材料的感知能力和建立连接的能力减弱,进而使得语言学习变得不那么容易、自然。(手头资料有限,文献引用待完善)
与此同时,这些研究成果与乔姆斯基提出的Universal Grammar (UG) 理论有一定的契合之处。UG主张,人脑先天地拥有一套语言过滤系统,这一套系统由自然语言最根本的语音、句法原则和参数组成 (principles and parameters) ,不同的语言不过是在基本框架下对原则和参数的设定不同。在这些原则和参数的框定下,自然语言不可能出现的语音和句法结构便在语言习得/学习的过程中被我们剔除了。吊诡的是,乔姆斯基又提出了,在我们成年之后,这样一套神奇的过滤系统不再能被我们直接接触和使用到。大家可能有些晕,我们再往后退几步,看看为什么这样一套过滤系统如此地重要,这就涉及到语言输入的问题了,母语水平决定了外语水平吗?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 拾荒少女的回答中我已经讲到过,下面再简要复述一下:
语言输入分为正面输入和反面输入,也成为正面证据和反面证据。正面输入/证据的指的是“怎样说是对的”,也就是说,当我们身处某一语言的母语者环境时,我们所听到的全部都是这种语言的正面证据。反面输入/证据指的是“怎样说是错的”,也就说,当我们在外语课上老师纠正我们错误的造句和发音时,我们所听到的全部都是这种语言的反面证据。当我们比较儿童和成年人的语言学系环境时,我们会惊讶地发现,婴幼儿在语言习得的过程中几乎不或者很少会接触反面证据,也就是说它们所听到的一切都将是正面证据,都将被默认为正确的。这里问题就来了,证据的缺失不代表证据的否定,婴幼儿每天从醒来到睡下的几个小时内,所听到的数量庞大的语料也无法穷尽一种语言所能够产生的所有用法,那他们没有听到的用法,他们该如何学习呢?同时,他们很少有机会接触到的错误用法,他们怎么能知道这些用法就是错误呢?那么,在这样“错误语料”短缺的情况下,婴幼儿又是如何能够建立起合法的语言系统呢?
That's where universal grammar come to play, 它完美地解决了这样一个逻辑困境。通过我们先天的语言过滤机制,我们的大脑可以自动辨别出不可能在自然语言中出现的语音和句法,进而弥补“反面证据不足”的缺陷。
以上两个方面,粗略地向我们勾画出婴幼儿语言学系和成年人语言学系的不同之处,也就基本上能够解答题主提出的问题,即高效语言习得机制在成年之后不可重复使用的问题。(知乎 - 拾荒少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