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ona  发表于 2016-4-21 14:15:10| 3285 次查看 | 5 条回复

转帖:当我们说到给孩子英语“启蒙"时,我们到底是在说什么呢?对于家长来说,”启蒙“意味着怎样的心理预期呢?是让孩子认识一些单词?唱一些儿歌和童谣?能说一段自我介绍?

我问过很多家长这个问题,回答各异,但基本精神却出奇一致:

  • 不必学多少
  • 要建立兴趣
  • 不能让孩子拉下
  • 为将来铺路打基础
    ……

一个代表性的回答就是:我也没指望他能学多少,只要他开心就好。

相应地,我们会看到家长这样问孩子:苹果用英语怎么说呀? 黄色用英语怎么说呀? 或者(上过一些诡异的培训课程之后)五边形怎么说呀?如果孩子回答正确,家长会露出满意的笑容;如果孩子还能唱些儿歌童谣,那家长会觉得这就是我要的启蒙效果。



那么,这样的启蒙观有问题么?

有,主要问题是预期太低。打个比方,我们用小小鸟学飞行类比小小孩学英语,我们问鸟妈妈:你对小小鸟学习飞行有什么期待么?如果鸟妈妈回答:它哪能学会飞啊,还不得先从张开翅膀开始练起?先在地上蹦跶几年再说吧!


对鸟妈妈来说,这样的预期显然是滑稽的。

事实上,小小鸟虽然无法就像鸟妈妈一样在天空中自由飞翔,但它们有羽毛,有中空的骨骼,有相对发达的胸肌——种种天赋让它们只要努力扇动翅膀,就可以浮空。它们本能地整合应用这些天赋,直接尝试真正的飞行(而不是把飞行动作拆解,把举起翅膀这样的动作当成目标)。当小小鸟可以从一棵树扑腾到另一棵树上时,和森林里的在地上跑的其他小伙伴相比,就已经有了本质的不同——它获得了初步的飞行能力,实现了飞行能力的"启蒙",继续获得完整飞行能力是自然而然、顺理成章的事。


而幼儿学语言,就像小小鸟学飞行。像鸟儿拥有羽毛,中空骨骼等天赋一样,幼儿也拥有适宜习得语言的各种认知天赋(同类认同、意图识别等)。像小小鸟直接尝试飞行一样,幼儿也本能地整合应用这些能力,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直接理解并吸收语言(而不是以做作的、拆解的、碎片化的方式,这就是将贯穿全书的"自然习得")。

当幼儿以这样的方式不断吸收语言,也会像小小鸟从一棵树扑腾到另一棵树上一样,获得一个质变,掌握稚嫩但有生命力的语言能力。我将这个过程称为"从0到1的启蒙"。



从0到1才叫启蒙

1和0,代表极端互斥的两种状态:有或没有;存在或不存在;开水或生水;活的或死的;会飞或不会飞;会骑自行车或不会骑……

外语启蒙也是如此,孩子要么启蒙了,要么就没有,不存在中间状态。

有的读者可能要质疑了:这在语言上适用么?我娃儿认识几百个单词,是0还是1啊?这难道不应该是一个渐进的连续体么?

从表面上看,语言能力好像应该是一个连续体,就好像考试,不能说只有100分才及格,其他都挂科。


但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应该把什么样的一个状态称为启蒙?

让我们继续借用小小鸟学飞行的比喻,为什么说当小小鸟能从一棵树上扑腾到另一棵树上时,它就已经完成了飞行的启蒙呢?因为这时小小鸟已经具备了"扇动翅膀在空中移动较远距离"的能力。而这是一个质的改变,是从"不会飞"到"会飞"的改变,也是从0到1的改变。小小鸟在这个能力的基础上继续练习飞行,它会飞得更远,飞得更快,花样更多,这相当于在1后面添0。但如果是猫狗鱼鼠这样不会飞,没达到1的动物,无论怎么练习,都是徒劳的,都不能称之为飞行启蒙。


小小孩学英语也是如此。对于已经完成启蒙,从0到1的孩子来说,英语和汉语并没什么不同,两种语言都生长于自身对外部世界的体验,与经验,情感,记忆等紧密相联形成网络,与整个认知系统融为一体。

这样的状态很难量化描述,我们用类比来帮忙:一个3岁的美国孩子和一个哑巴英语的中国博士。


3岁的美国孩子,若论所谓"词汇量",只有博士的零头,考试也考不过博士。但是从对语言的自如应用来看,谁的英语更好呢?3岁的孩子可以自如的表达自己的需要,可以听故事讲故事,看动画片看迪士尼电影,有的孩子在3岁时就已经是话痨了,可以跟你说上一天。在这些过程中,她不会意识到自己在刻意的使用英语,英语就是她认知世界的基本操作系统,是她的母语。


而对于哑巴英语博士,使用英语尤其是说是一件很刻意的事情,哪怕是闲聊和看美剧,也会耗费大量的认知资源,通常还伴随焦虑、紧张等负面情绪。英语是一种需要有意投入认知资源,时刻分析的外部符号系统,是一个需要用汉语操作系统进行中介运算的程序。

三岁美国孩子,只要继续的在生活中无意识的使用语言,就会获得完整的语言能力,而阅读能力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这是一个指数级的成长过程,就好像在雪上顶上推一个实心的雪球下山,后面的事情根本不用操心(这是我们后面章节将详述的“自然习得”过程)。


在哑巴英语博士学习英语的道路上,没有这样的爆发点。他对英语的所有理解,都是按照对待知识的方式,刻意地,努力地,“一步一个脚印”地苦学而来。这是一个痛苦的,低效的,曲线的增长过程,进三退一。这也是中国英语学习最为熟悉的模式。


对比之下,我们可以回答前面提出的问题了:什么样的状态是启蒙?

对小小孩来说,将英语像汉语一样与自身融为一体,达到如三岁美国孩子水平,才可称为启蒙。

如果是像哑巴英语博士一样,用单词、语法、机械化、碎片化的方式刻意学习,形成的只是一个没有内化的抽象符号系统,一个运转在汉语操作系统上的外部程序,而不是操作系统本身。这样的方式学得再多,也很难达到一个质的变化,不会有雪球下山一般的爆发,只1+1+1+……的垒砖块。

两者有质的不同,前者自如随心,有生命力,能自我生长;后者机械呆板,枯燥死气,只能靠不断堆砌。前者可称之为启蒙,后者只能说是童工的开始。






我的爱币满屋子,求爱贝发美元啊!
wlk399  评论于  2016-4-21 14:19:58
楼主,可为吾友乎
默默的把爱币数了N遍,好像又少了几百?
tinker11  评论于  2016-4-22 11:46:51
1的突破看起来很难哦
周二,补资料,哎
高高_HELEN  评论于  2016-4-25 13:29:26
非常同意!
wanderer_hh  评论于  2016-4-29 23:00:47
最近看了一本对幼儿英语启蒙讲的很好的书
自己做了个where is the green sheep的点读包
tiffan柠乐  评论于  2017-11-9 15:22:24
大致了解意思。